导图社区 佛教的财富观
必须对财富有正确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 ;才能 从容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 ;才能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佛教的财富观
怎样看待财富
毒蛇
来源问题:不择手段
不正确使用:引发贪嗔痴
对财富的执着:患得患失
净财
来源正当:八正道的正命
合理使用:福报有限
不贪著:身外之物
财富与道德、修行
追求财富和道德是否对立
他说
儒家思想:义和利对立,结果多是伪君子
西方人本思想: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利益就是道德的
佛说
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矛盾。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 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
追求财富和修行是否对立
正命:只要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和修行并不对立
工作中修行:修行,是对行为的修正。修行就是要以佛法智慧在身口意上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再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进而以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的见地,了知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保持正念
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
人天行中,责无旁贷:在家居士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帮助都需要财富
出世修行,少欲知足:出家僧人来说,如果倾向出世解脱,就要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
积聚资粮,广度众生:在菩萨奉行的六度四摄中,都是以布施为先,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发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赚钱,可以拥有很多财富,这样才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众生。法布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佛法真谛
怎样追求财富
明了因果: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的业,也包括今生的努力。除此而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
广种福田
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
悲田: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
敬田: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
生存技能: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
如法求财
10种善行: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
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窃取他财、违法贪污、抵赖债务、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赌博淫业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
合理支配财富
不合理的使用方法
吝啬鬼
暴发户
花钱做表面文章
急功近利
合理分配财富: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于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 ;第二份用于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份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第四份用于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
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何为精神财富
精神财富渊源流长,不同于物质财富
唯有人类才拥有精神世界,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
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组成。只要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我们就有能力抵御外界一切干扰
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外物是虚幻不实的,随时可能更换主人,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
我们要培养慈悲和爱心,培养信仰与智慧。对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是永远可以从中受益的源泉
法财甚于世财
不论供养还是布施,功德法财远比世间财富更为殊胜
法财对人生的意义远远超过有形的钱财:功德法财似乎是无形的,但它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不仅如此,这善的种子还会不断为我们带来丰厚的馈赠。
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惑,树立正确观念 ;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烦恼,成就智慧,成就无量功德,其意义绝不是物质财富能够取代的
结束语
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
欲望是无限的,财富却是有限的,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必须对财富有正确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 ;才能 从容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 ;才能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
引言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解决人们的焦虑和困惑:现实问题
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是观念:如何看待和使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