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1大都市
选择性必修2,大都市的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编辑于2023-04-17 10:00:51 甘肃大都市
概念
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发展历程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区域空间
区域空间结构
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形式
从经济学看,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从城乡看,是由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共同组成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点
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经济获得较快增长,成为增长极,引导资金、信息、人才集聚,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轴
以增长极为依托,区域发展上升到点轴开发形式。“点”指增长极,“轴”指交通干线,形成区域经济优先发展地带。它会对人口和产业产生吸引力,导致人口与产业沿轴线集聚,形成新的增长带,使集聚与辐射过程在空间上沿着特定方向连续进行
网
在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成现代区域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行网络开发。网络开发可以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可以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组合
集聚作用
形成
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结果
多种部门和资源的集聚导致地区经济核心的形成的发展
问题
当某区域汇集了一定量的某部门或行业的企业之后,会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
当企业生产经营超过一定规模后,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经济利益开始下降,促进集聚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下降等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日渐凸显
城市集聚的优缺点
优点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或人口高度集中可以产生较好的生产协作条件,有利于城镇间多种职能相互补充,减轻大城市的负担,促进周边较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技术和生活条件的提高
缺点
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发展混乱和生态恶化现象;集聚区域内一些居民居住和工作不在同一城市,交通时间长,各城市之间往往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城市联系密切,交通量大,需增加城镇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大都市的基本功能
经济增长功能
集聚经济将进一步吸引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其集聚,大都市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空间逐渐由内部向外部地区扩展,对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溢出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增长
集聚扩散功能
大量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聚,使大都市具备更强大的规模效应,整体的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也相应更强
辐射带动功能
在大都市发展初期,其辐射作用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单一扩散功能,当大都市发展步入成熟阶段,新的集聚中心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次级中心城市,城市群空间结构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群的辐射功能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整体对周边地区的辐射
协同创新功能
大都市与周边城市间紧密的联系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机构等相关经济主体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知识共享空间,方便知识与技术溢出,这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比物流的传递更具有渗透性,同时,交通及通信水平的提升使得相关知识与技术能够以比较快的速度在上下游企业间传播,加强了科学技术在城市群内外的扩散能力
综合服务功能
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就业与公共服务的功能;二是经济调节与管理功能
辐射带动作用
概念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表现
大都市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梯度分工合理、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联系模式
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大都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路径
人口流动
大都市的工资更高,就业机会更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更好,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报酬存在明显差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产业转移与扩散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产业的扩散与转移是沿经济梯度有序进行的,即产业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逐级转移,产业扩散加强了大都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联系,推动着区域空间格局不断向外围地区延伸
交通设施的完善
区域交通网络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提供了转移路径,也提高了各地区的可达性水平,扩大了区域之间的关联半径,使得区域之间人口流动、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创新协同的频率大大提高
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地理位置
影响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表现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因素
影响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
表现
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条件
影响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表现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因素
影响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表现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上海
位置
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发展目标
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优势条件
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功能
产业带动功能
上海全面推进产业升级,以上海为核心,形成庞大产业集群,生产规模庞大,市场竞争力强
都市核心功能
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上海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机构数量多,级别高
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辐射带动作用
“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一核
上海市
五圈
南京城市圈、杭州城市圈、合肥城市圈、苏锡常城市圈、宁波城市圈
四带
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
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向江苏伸展
形成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为支撑的沪宁产业带
向浙江方向延伸
形成以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宁波为支撑的沪杭产业带
沿长江延伸
形成以南通、镇江、扬州、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为支撑的长江下游产业带
“两个扇面”对外影响
对内
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
对外
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
与江苏、浙江、安徽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现已成为世界级超级大城市群
大都市辐射的影响
大都市
①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②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承接辐射城市
①可以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②上海市的辐射对长江三角洲众多城市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产生了影响,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点:“浦东开发”后上海成为区域增长极; 轴: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沿京沪线、沪杭线形成两条城市发展带; 网:上海及两轴线各城市的增长、辐射,不同等级城市之间联系加强,相互之间辐射,形成社会、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