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选择性必修2,生态脆弱区 (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2024一轮复习, 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4一轮复习,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不同服务业类型的主要区位 因素的差异性。
2024一轮复习,综合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不同工业类型的主要区位条件,以及不同地区工业 生产与布局的差异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生态脆弱区 (生态交错区)
含义
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分布
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水分条件、热量条件、地形地质)
表现
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荒漠化
概念
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形成
植被破坏
地面裸露
风沙侵蚀
水土流失
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荒漠景观
内容
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类型
土地沙漠化
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
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红漠化
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荒漠化的现状
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24%的陆地面积,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荒漠化的威胁
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
荒漠化的危害
经济损失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生态问题
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生态恶化)
社会问题
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位置和范围
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原因
自然原因
降水状况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季节变化大,气候干旱
气温状况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率大,气候异常,生态环境脆弱
风化作用
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降水变率大且近冬季风源地,物理风化作用强
植被条件
植被覆盖率低,保水固土能力差,土层裸露,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1.过度樵采
原因与地区
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主要危害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2.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3.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和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从事农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综合治理
现状
国际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国内
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措施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目的
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
旱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
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
绿洲前沿地带:营造防沙林带
绿洲内部: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工程措施
缺水源的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林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开源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节流: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