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1碳排放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4-19 15:45:20 甘肃碳排放
碳循环
碳存在形式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碳循环的概念
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碳循环过程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碳排放
碳排放
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温室气体
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30多种气体
温室效应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升温后发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使地球表层像温室一样温暖
相互关系
地球表面温度就是由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来维持的;温室气体的增减会增强或减弱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发生相应变化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①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推进节能降耗;②大力开发新能源,促使能源结构多元化
优化产业经济结构
①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阳产业;②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①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②提高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
①构建地区碳交易机制;②优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③建立产业政策导向机制;④建立低碳环境监管机制;⑤完善财政税收调控机制等
对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影响
有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不利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3)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5)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海平面上升
海岸带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部分地区被淹没;影响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危害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
对水循环的影响
蒸发加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频率,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冰川融化,雪线上升
改变温度带和干湿区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中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热带、亚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耕作业区退化为草原,草原退化为荒漠
资源条 件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自然灾害
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改变原 有生态 系统
使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温度和洋流的潜在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形成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
农业
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气温升高,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热带半干旱地区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病虫害加剧;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聚落
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工业
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企业承受日益加重的政策压力和税收负担;节水、节能技术和耐干旱、耐高温栽培技术获得广阔市场;减少高纬度地区的供暖能耗,增加低纬度地区的制冷能耗
危害人 体健康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极端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快或扰乱了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变某些传染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生存空间的丧失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
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当一个国家应对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
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全球气候变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安全
应对措施
减缓措施
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排放
大力发展低耗、低排产业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防止森林火灾,保护森林
适应措施
调整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气候变化
培育耐旱农作物品种
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
加固沿海低地海岸堤坝
保障措施
全球动员
政府政策鼓励,公众参与
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减排合作
原因
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碳减排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事,而是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行动才能实现
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因
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
内容
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责任
①在承担责任的大小方面: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
②在承担责任的方式方面:发达国家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碳减排的主要措施
政策指引
我国为实现至2020年的碳减排计划,陆续出台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持政策等
技术支持
①加强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②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体系
国际合作
碳减排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必须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动
理念更新
①增强全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②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