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怪癖心理学》——冈田尊司
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当这两种欲望被破坏时,人们就会陷入病态的自我目的化心理或者自我绝对主义的观念当中
编辑于2023-04-20 16:03:03 河北省这是一篇关于《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全书》—常学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述,第一章:四季养生,第二章:节气养生,第三章:时辰养生。
这是一篇关于《给我一颗原始星球》——小镇舍长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序言,第一部分:人类三段论,第二部分 如何破局(三修),第三部分 地主思维(精简版)。
这是一篇关于《天涯张情三系列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我不交朋友了》,《神魔皆以血饲》,《底层的竞争,没有赢家,只有厮杀》,《赚钱的本质是收钱》,《废物最喜欢权衡利弊了》,《为什么不看新闻的人收入会更高?》,《蠢人最喜欢辨是非争高下了》,《抱歉、勤劳真的不能致富》,《穷人家的孩子都很孝顺》,《逆天改命的思路》,《自由的代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全书》—常学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述,第一章:四季养生,第二章:节气养生,第三章:时辰养生。
这是一篇关于《给我一颗原始星球》——小镇舍长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序言,第一部分:人类三段论,第二部分 如何破局(三修),第三部分 地主思维(精简版)。
这是一篇关于《天涯张情三系列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我不交朋友了》,《神魔皆以血饲》,《底层的竞争,没有赢家,只有厮杀》,《赚钱的本质是收钱》,《废物最喜欢权衡利弊了》,《为什么不看新闻的人收入会更高?》,《蠢人最喜欢辨是非争高下了》,《抱歉、勤劳真的不能致富》,《穷人家的孩子都很孝顺》,《逆天改命的思路》,《自由的代价》。
《怪癖心理学》——冈田尊司
序言: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
人是具有两面性的生物。任何人都有生活中的另一面,我们既有做正确事情的冲动,也隐藏着想要做坏事的冲动,这就是人。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而忽视自己内心隐藏的另一面,只会让自己变得怪异
当你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两面性的本性时,两面性的本性也会逐渐淡化,你会逐渐失去想做恶事的心理
“异常心理”不等于“精神障碍”
异常心理所传递的真相
第一章:恐怖的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
具有强迫自己维持事物完整性及秩序性的心理倾向
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当原本计划的事情没有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展开的时候,会万分失望,认为整件事情糟透了
但当这种对完美的追求遭遇困难时,完美主义者就会产生强烈的病态心理,这种努力追求完美的信念只会让完美主义者陷入痛苦的境地
当完美主义者在工作、人际交往,恋爱或子女教育等不是只靠个人努力便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领域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很容易受挫。这种追求完美的愿望会逐渐演变为想要控制周围的事,使其按照自己的预定计划进行。但这种控制欲不可能总是顺利达成,这又会让完美主义者感到挫败
完美主义因此被看作一系列精神疾病和精神问题的先兆特质。抑郁症、厌食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酒精依赖症和身心疾病等精神疾病,以及虐待狂、工作狂、夫妻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的破裂、各种嗜癖行为,甚至自杀等异常行为,不仅与完美主义者自身所产生的精神压力有关,也与很难实现十全十美的现实息息相关
无法接受妥协与模糊
其表现之一便是注重事物的秩序性和社会道德观念,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绝不允许有一丝马虎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仅认可自己的做事方式,对于与此相悖的任何事物都无法接受,以至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任何事情都要干涉过问,结果使周围的人紧张兮兮,越来越没有干劲儿
他们对他人的失误、不足也缺乏容忍度,仅仅是一次过错或不当行为也无法容忍。一旦出现这种错误,就与之断绝关系。不仅是对他人,他们对自己同样要求完美
三岛由纪夫的完美主义
无法释放本能
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总是被束缚在正直善良的义务感中,无法将自己的本能随心所欲地释放出来。他们认为本能和欲望是污浊邪恶的
在性生活上,完美主义者通常表现得很僵硬,动作杲板拘谨,无法做到真正从内心去享受
完美主义者即使真正遇到了理想中的异性,也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对于尽善尽美的追求使得他们无法如实地坦露自己的欲望。如实地说出“我想看到你的肌肤,想和你一起做爱”这样的话
完美主义的悲剧《黑天鹅》
妮娜这完全是在看母亲的脸色做事。从这一片段可以看出,表面上好像是妮娜的无私奉献的母亲支撑着一切,实际上一直费尽心机维持这一切的却是妮娜,妮娜的母亲一直是在依赖着妮娜而生存
对在过度承受父母的期待及爱护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来说,妮娜的情况绝对不是特例。她试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欲望,适度地追求自身本能的愉悦感,却时常被无处不在的母亲的目光所束缚阻碍着
潜藏在完美主义下的病理
可是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百之间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完美主义者的这种心态完全是一种极端的心理约束
完美主义者并不是创造出来的,其本质是强迫性地反复追求某一事物,其最大的目的便是实现与预定计划相同的结果。反复追求同一性,可以说是完美主义者内心所具有的一种根本冲动
为了反复而反复的强迫性反复病理在作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的孩子
反复冲动看作与性欲一样,是人类所具有的基本冲动之一
优秀白领为何反复卖淫
洁癖和饮食障碍
厌食症中患饮食障碍的人的特点是他们很多都是极其勤奋努力的人
事业走到尽头,之前为事业所倾注的能量只能通过反复卖淫发泄出来。这种脱轨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她感到事业已经到了极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卖淫的世界中她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时运不济开始走下坡路的人来说,能够让自己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世界才是应该去的世界。即便那个世界是违法的或是不合乎道德的,但对急于得到认可的人来说,这样的问题恐怕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
抹不掉的伤痛
人类总有一种重复曾经失败或受伤场面的冲动,不管是欺侮别人还是被别人欺侮,都可以看成一种过去受到伤害时的情景再现。现实中也经常会有一些在父亲的家暴下长大的女孩子,她们最后也会选择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做配偶
印在心底的心理暗示
岸田是他母亲领养的孩子,他的养母对他精心呵护,把他抚养长大,每天都会对岸田唠叨说:“你知道你养长大有多吗?需要花多少钱吗?”她还时常对岸田灌输这样的话语:“你一定不能忘记我的养育之恩,将来一定要报答我
人总是会被小时候父母经常唠叨的话语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支配
那便是她必须努力工作,必须承担起一家人的重担。比起玩耍娱乐,自己更应该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一定得拿出成果
甘地的故事
完美主义与不洁恐惧
病态性完美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频度最高的便是不洁恐惧
与其说具有不洁恐惧的人是害怕不干净的东西,倒不如说他们是害怕自身受到异物的侵害
洁恐惧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爱恋,这种自我爱恋使具有不洁恐惧的人对侵害自身的事物感到过度不安,所以他们拒绝靠近与他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只追求自我保护
导致死亡的病态性完美主义
对具有强烈完美主义心理的人来说,对不完美事物的恐惧会让他们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深深的不安。有时在其他人看来只不过是句玩笑话的事,他们却会为之苦恼,应对稍有不当,他们甚至有可能选择自杀。病态性完美主义就是这么一种严重的异常心理
这些人经常耻于和家人或朋友谈论这些,而当他们想倾诉时,大多数情况下家人和朋友根本不能理解他们的痛苦,所以他们渐渐不愿和人说起了
然而在具有病态性完美主义心理的人看来,他们所感受到的那种痛苦的确足以让他们走到自杀的地步
为何在成功的顶峰选择死亡
一旦中途受挫,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欲望便会开始变质,他们会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努力,结果使得自己的生活停滞不前,自身痛苦不已
这些很努力的完美主义者,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让自己松懈,哪怕是在将自己逼向死亡的事情上
对完美主义者来说,些许的失败或是计划之外的事情也会轻易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沉重的打击。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当他们的人生走上坡路的时候,他们会发挥极强的能量,一步一步地爬向成功的阶梯;而当人生走下坡路的时候,他们的心灵会变得。 极端、脆弱
扔掉完美主义吧
只有承受得起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在如今这个时代中幸存
即使满身泥垢也坚强生存
水木茂(51人录取50人落选,敢死队未牺牲长官要求去死,失去左臂,漫画不景气潮)
第二章:潜藏在身上的罪恶快感
被犹如麻醉般的快感控制时
这些犯罪行为与我们小时候的恶作剧极其相似
那种快感或许会被我们找个似是而非的借口隐藏起来
欺侮、家庭暴力或虐待容易上瘾
欺侮别人会产生一种快感,在欺侮别人时很难让自己停下来。而欺侮一旦开始,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处理,两个人一旦见面,欺侮行为就很容易持续下去,就像吸食毒品后人们很容易上瘾一样
家庭暴力以及虐待也是如此。在对家人施暴或是虐待别人的时候,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这些行为都会给施暴者带来一种快感。虽说父母并不是因为喜欢打孩子才去打孩子,但是在打孩子的那一瞬间,父母以一种权威者的地位对不听话的孩子施加惩罚,会让自己体会到能够支配一切的快感
通过暴力压制自己的恋人或是配偶也是同样的道理。施暴者对对方施加暴力,证明自己才是支配者,同时享受到让对方服从自己的快感
欺侮、家庭暴力、虐待,要克制自己做出这些行为,需要很强的自觉意识以及日积月累的自身努力,而要想沉溺于这些行为中却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所有能够不劳而获或者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回报的事情,都容易让人获得某种依赖感并且嗜癖成性。对于罪恶快感的依赖,一旦开始蔓延,便很难消失。
虐待和欺侮是罪恶的温床
虐待、欺侮等随处可发生的伤害行为才是酿成几乎所有罪恶的温床
沉迷于怪异行为的儿童
虐待毫无抵抗力的生物,这也许是长期以来承受着愤怒与寂寞的人才会有的心理
人们之所以反复去做一件事,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快感,人们是不会反复去做一些没有回报的事情的
因为沉溺于某种破坏性行为的人,只有过被人伤害的经历,也只体味过被人阻挠的心情,他们没有被爱护和尊重的记忆
过度饮食症与偷窃癖
两者都容易发生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的人身上
对他们来说,首要的是自身心理的满足,以及自己内心所获得的快感,因为过度饮食和性行为一样,会让人产生一种本能地快感
因为小时候心灵深处缺失某种东西,使自身对所缺失的东西产生了一种饥饿感,对物品的贪欲,对食物的贪欲,其实都是爱的替代品而已
快乐电流一旦接通便持续循环
在不存在任何其他事物的情况下,追求自我目的化的快感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的车闸(卖淫、撒谎)
说谎的快感
门森豪森综合征与代理门森豪森综合征
人类通过伪装的方式让对方放松警惕,从而控制对方,一次欺骗敌人,让敌人落入圈套,从而打败远远凶恶于自己的敌人
做出生病样子的做作性障碍患者,与被称为讲空话的病态性撒谎癖患者一样,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关心才说谎的。哪怕是付出受伤或者失去信任这样的代价,他们也会反复故意地那样去做,是对他人的关心和照顾的饥饿感
裸露是舒爽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裸露行为是一种炫耀自己的羽毛或是身体的一部分或性器官的行为,是一种求爱信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裸露行为是生物与生俱来的行为,裸露行为不仅仅经常表现出性的意味,多数时候也是为了达到惊吓对方的目的
笼子里的猴子也是一样,它不会有直接采取行动的念过是露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而这种裸露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与其说是替代行为,不如说是自我目的化的裸露癖
裸露癖似的愿望,正是以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为基础的
演员在舞台上或是银幕上时之所以能借用“演技”这一假面在观众眼中丢掉自己原本的一切,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另一番姿态,也是因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可以给他们带来一种裸能癖似的快感(化装舞会、网络游戏)
一个人的性爱
如果一个人觉得和伴侣进行性行为必须很小心,而自慰行为却让他感到没有顾虑很轻松的话,那么自慰行为便不是性行为的替代品,他已经陷入自我目的化的阶段了
通过自我刺激获得快乐,因为不需要他人插手,很简单能满自己的需要,所以很容易让人养成一种无休止的嗜癖。对酒精或者虽物的依赖等诸多依赖症,也都是通过自我刺激获得快乐,从而陷入这样的陷阱中
他人的不幸是蜜味的
偷窥行为是一种幸灾乐祸的不道德行为,偷窥别人的时候,自己可以看到对方,对方却看不到自己
偷窥这一爱好已经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娱乐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种健全的娱乐形式
罪恶哲学家巴塔耶的色情社会学
色情里欠缺能相互共鸣之物
颠倒错乱的孩童经历
开始明白不快往往是最大的快感
正是因为自己身上没有被爱的价值,所以才企图追求与爱相反的东西,通过努力做别人眼中厌恶的自己,谋求起死回生的逆转
因不被爱而生“恶”
因为自己不被爱,所以选择了不被爱的状态
蹂躏弱者的快感
施虐症
萨德将自己对女性的憎恶、轻蔑通过施虐的形式表达出来
摆脱罪恶的反复循环
他们只能把自己的饥饿感关闭在自我目的化的快乐电路里,让自己一直沉迷于无论如何反复都无济于事的行为里
当事人必须认识到,与通过自我目的化的行为获得的快乐相比,自己从自我目的化的行为中获得的损失要多得多
无论是偷窃、依赖症、还是暴力或虐待,从心底开始忏悔,是脱离这一切恶行的开端
第三章:从内心走出来的敌人
妒恨招致不幸
陀思妥耶夫斯基差点因叛国罪被枪决
一旦自己不断遭受失败或挫折,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在周围的人身上,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这种人还容易把不认可自己的人看成自己的敌人,有时候也会陷入忌妒他人的妒恨心理当中。即使他人的行为并没有其他意思,他们也会认为他人是在恶意贬低自己。如果受到他人的欺负,也睚眦必报,非议他人,阻碍他人
当其他人都离自己远去时,他们的工作开始变得更加不顺畅,逐渐失去了运气和机会。这又会加深他们对他人的妒恨情绪,使自己陷入不幸之中
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
我们发现,这样的人都是事先把自己遭到轻视这一结论装进脑子里,然后用这个结论去解释身边的所有事情,然后再用眼前的一切作为依据来解释这一结论
不存在无意义的偶然
直觉或灵感强烈的人一般都有极强的意志力
过度敏感造成幻觉
过度地接收信息,有可能把没有任何意义的噪声当成有意义的信息并接收
这种人没有把偶然的事情看成偶然,而是认为这是一种具有特殊意图或特殊关系的行为。这种心理也可以被叫作关系焦虑或被害焦虑
被同伴排斥后
被害妄想症或幻听症,多数时候会因为患者与周围人的交流不足及自我孤立的环境而恶化
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才会有想要被他人接受的强烈愿望
因为排挤他人的这种做法,无须将自己变成明显的加害者就可以让人尝到无比痛苦的滋味。这种被排斥在外的体验,不仅是让人承担一时的痛苦,而且会长期改变人的心理构造及大脑的运作。被他人排斥在外的人,即使明白这是他人对自己的一种不正当的做法,也依然容易贬低自己
比起周围人的孤立,自己将自己孤立起来的情况也很多
“大家都在离我远去”
这名男子在人际关系中极为失败的原因,便是他无法接收对方的做法与自己的期待相悖,不管对方是怎么考虑的,对方都必须时刻按照他的想法去行动。而完全疏忽了对方的想法
绝对自我的陷阱
陷入绝对自我主义陷阱的人,会认为是他人违背了自己的意愿,然而他们却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对方不理解自己,他们便会责骂对方,只会进一步破坏双方关系。因为自己一直将自身的期待强加于周围人的身上,所以才导致大家离他远去
偏执分裂和抑郁
如果事情没有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进行,儿童会表现出对他人的气恼,会想去攻击他人。之后就会慢慢发展为另外一种状态——当事情无法按照自己所期待的进行下去时,儿童宁可责备自己,宁可闷闷不乐,这种状态叫作“抑郁状态”
必须培养儿童反省自己及体察他人心意的心智
无法与他人产生共鸣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只把自己的行事风格作为正确行为的基准,所有破坏这一基准的人都是使自己不快的敌人,都是自己攻击指责的对象。这种人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受他人的攻击,自己只不过是加以还击而已
自恋性防御
无论是谁,能够做到直面自己的错误都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坦率地说出“是我的错”的人,一定是相当有气目值得的人
与直面自己的错误,从内心谴责自己而使自身不愉快这一做法相比,盛气凌人地攻击他人显然更为轻松。克莱因把这种为了避免自身陷入抑郁状态而产生的防御方式叫作“躁狂性防御”
躁狂性防御的三种感情特征是支配感、征服感和轻蔑。这三种特征都具有借助自己优越于他人这一点来保护自己的心理作用。这样的人有时也会通过展示自己优越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赞赏,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恋性防御”
漱石对自己的妻子及孩子的残暴举动也一定出于躁狂性防很心理,试图通过支配他人来保护自己。人们在倍感压力的时候,会通过支配弱者来保护自己,从而维持自身内心的平衡
是性欲还是支配欲?
阿德勒,也曾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者,阿德勒强调,与性冲动相比,支配欲才是激发人类的根本冲动
支配倾向强的男性与支配倾向弱的女性并不般配。马斯洛认为,如果双方的支配倾向差别大大,俩人便很难产生一段认真的恋情。这一点恐怕即使时代变迁也会通用
如果双方的支配倾向差别极大,但仍然很投缘的话,那么这对关系甚好的情侣之间似乎应该是SM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当支配欲强的人与支配欲中等或支配欲弱的人存在着肉体关系时,与其说双方之间是认真的恋爱关系,倒不如说支配欲强的人追求的是对自身欲望的满足
支配欲强的人之所以会特意选择支配欲中等或支配欲弱的人经为自己的伴侣,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其自身无法建立与他人对等的人际关系。因此,他才会选择处于绝对劣势的人做自己的伴侣。这样,支说欲强的人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控制比自己支配欲弱的人
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支配欲强的人不必担心自己会被他人物弃,这便能满足他的支配欲望。这个时候,双方之间的关系就会变成支配-隶属的关系或是庇护-忠诚的关系。一种关系中配强的人会将自己的伴侣当成用人一样趾高气扬地对待,稍有不满便对其发泄愤怒。相反,在后一种关系中,支配欲强的人会变成伴侣的保护者,会把伴侣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并为伴侣安排好一切
只爱朋友妻的罗素
他们的征服是一种自我目的化的行为,他们与恋人或者配偶之间的关系必然不会保持稳定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罗素想要过度补偿曾经对性爱深感自卑的自己
罗素对于女性的那种不知厌倦的征服欲望,其根源在于他无法与任何人构筑一份稳定的爱情关系。罗素只能被困在没有出口的反复强迫的循环路线中不能自拔
罗素这种类型的人,在世人眼里有一个华丽的外表,能力出众,自信满满,然而与他们接触下来,你会发现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而且他们对于他人的痛楚漠不关心
表面上是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即使其私生活与其表面光环完全相反,却仍然被看成世界和平活动家并享有极高的声誉,这恐怕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讽刺性的现实
缺爱和自卑感导致病态的自恋
拜伦对其身体的自卑,也使他无法相信自己能与女性建立对等的爱情关系,拜伦有一种无法爱上女性的自卑感,在性取向上,拜伦是双性恋
拜伦甘愿选择并不符合自身条件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也是由他的自卑感所致。自我爱恋的人经常会选择与自己并不般配的对象作为伴侣或爱人,在极度自我爱恋的背后其实是自卑感在作祟
为什么无法阻止伴侣虐待孩子
对萨德的妻子来说,比起遵从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时刻忠于自己的丈夫更为重要
隐藏在这些事件最深处的原因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不想失去对方的爱,所以甘愿受对方支配,对对方言听计从,甚至为了对方牺牲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只有受到他人的支配,他们才会有安全感而这样的人大多在幼年时期受到过父母的虐待,或是缺少可以真正保护自己的父母的爱
忌妒是人类情感中最强烈的心理
支配欲弱的人并非只满足于被支配的状态而不去追求满足自我的支配欲望。支配欲弱的人也是有支配欲的。文纪欲弱的人要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望,一种方法就是去支配比自己的支配欲更弱的对象
支配欲不强的人在整个大集体中看似完全不起眼,可是他们一旦与比自己支配欲还弱的人组成伴侣,便开始随心所欲地支配对方。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在外面的行为与在家里的行为完全不同,他们通过控制自己的配偶或者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望
从倚强凌弱的欺侮,到为霸权而起的战争,归根到底都是支配欲与优越感在作祟
罗素认为,使得儿个世纪的政治处于动荡之中的就是大众的忌妒心理,因为大众的影。心理、法国大革命中很多人被送上断头台;因为忌妒心理,在纳粹战争中犹太人一个一个被当成替罪羊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当中,所有人都是其他人的竞争对手,随着相互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人们的忌妒心理也会不断增长。本来是集体共同活跃的社会,所有人都为了集体的幸福去竞争,如今则逐渐变成了人们为了独占个人胜利的利益而竞争
即使竞争对手的成功是对组织或集体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忌妒心过度的人仍然会把竞争对手的成功看作对自己个人幸福的威胁。因此人们对于同事或是竞争对手的成功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忌妒心理
支配欲“中毒”
人们大多会把这个实验看成证明社会角色是能超越个人性格和感情,能支配个人行为这一事实的典型例子。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作“个人化”。仅仅是演狱警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严格执行狱警的职务,扮演犯人的人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犯人的举动。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把这两个角色看成社会角色之前也可以把这种关系看成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支配欲之所以会不断持续下去,是因为通过暴力支配他人能够使支配者获得快感,只要不被公之于众,支配者的所作所为就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或痛苦等惩罚
有色眼镜下的“问题儿童”
人的心里潜藏着想要支配他人的欲望,在面对不服从支配的反抗者时会萌生敌意及愤怒
如果把对方当作“问题儿童”、“难缠的顾客”或者“怪鲁家长”那么不管对方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会认为是不合理的。哪怕对方提出的是极其普通的要求,有戒心的人也会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拒绝对方,完全不信任对方,以防卫的姿态应对对方
第四章:你被相反心理所愚弄
李尔王的悲剧
两个姐姐能若无其事地说出违心的话语,相反,考狄利娅婚却无法将自 己的真心话说出口
也就是说,对她来说,比起维护双方的长期利益和幸福,坚持自己那一瞬间的要强更为重要
人会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心理
因为自己的方向感一直难以确立,周围的人也备受折磨
当无法判断方向时,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的内心深处隐藏着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本身是任何人都会产生的正常心理,同时也是各种异常心理的苗床
逆反心理
矛盾性的特性之一,便是如果只是朝一个方向推动对方,并对其加以诱导或强迫,那么事情往往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容易发生在矛盾性强的人身上
如果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出他人的问题,并要求他人改正,向题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为这是完全无视人类矛盾心理的做法
乖孩子常有“邪恶”的想象
脑海中浮现过这些画面或者想法并对此深感罪恶与不安的人,他们实际上都没有那么做过。而真正做过的人,即使他们的脑海中也有过同样的想法或画面,他们也不会感到罪恶或不安,倒不如说,他们深感快乐且情绪高涨
讽刺的是,“这样的想法是不好的”“这些事情哪怕只是在心里想想也是不好的”等思想一旦加剧,人们脑海中不安的想象反而会更加活跃
与其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如顺其自然
只有减轻想要抑制邪恶思想的情绪,脑海中才不容易出现罪恶的思想观念,即使出现了,罪恶感也不会那么强烈。现实中也有一种相反的治疗方法,叫作“反治”,即要求患者尝试一天去想十个最令自己不安的想法,通过强迫患者去执行那些邪恶的行为,来削弱患者想去那么做的冲动
何谓倔强、矫情?
温顺的心态,就是不仅仅为自己考虑,还会体谅并关照他人。从这一层意义上可以说,温顺是一种可以与他人共鸣的心态。与此相反,固执倔强的心态则是,与他人的情绪相比,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心情
这可以说是心理受过伤害的人坚持停留在自己受过伤的状态,并且拒绝恢复的心理
自我否定的人正是通过绝对自我主义的傲慢来进行自我弥补的
固执己见的自己,是对更低级的本能的自己的自我爱恋。拘泥于固执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是被不成熟的自恋所折磨
就爱唱反调
他们想要追求对方的爱,却无法真实地表现出来,反而用为难对方的方式表现自己
就有这种心理的人都想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当不确定是否被对方所爱时,如果主动去追求对方,顺从对方的期待先表明自己的心意,就意味着承认对方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第二个因素是,有些人会担心如果自己主动求爱,会遭到对方的拒绝
即使对方本来是爱着自己的,也会因为自己的这些行为而疏远自己,抛弃自己
由自己不被对方所爱或是对方不能明自自己的心意等焦躁情绪而产生的愤怒或者攻击性情绪
不听话的孩子
不稳定型依恋关系主要包括矛盾型、回避型、混乱型等几个类型
矛盾型的孩子明明很想和母亲亲近,却不会诚实地表现出来。他们的内心极其矛盾,既想跑到母亲身边撒娇,又想拒母亲于千里之外
回避型孩子完全不想亲近母亲,也不期待得到母亲的关心
混乱型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杂乱无章的行为,同时具有矛盾型和问避型的特点,要表现在经常遭受虐待的孩子身上
孩子固执不温顺的倾向完全是由大人对他们爱护不足或是强加管制造成的
如果孩子主动要求父母的爱,父母便会对孩子倍加爱护的话,孩子就会安心地去要求。也就是说,孩子便会老实温顺地亲近父母
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嗜虐性和解离症
虐待动物以及喜欢看残暴场面的行为,经常发生在受虐待,具有依恋障碍的孩子身上。只不过,对具有比虐待更严重的依恋障碍的人来说,他们大多会对自身表现出极端的自我否定,从而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因为与伤害他人相比,将伤害的矛头指向自己更为容易
第五章: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脱离自身的另一个自己
解离是指人的记忆或意识、人格出现不连贯的现象,常见的有失忆、多重人格等。失忆的正式称呼为解离性健忘
健忘的特征在于,患者会选择性地忘记自己不想回忆起来的事情,以此避免直面残酷的事实,保护自己
从恶魔附身到癔症
“心理分析”的诞生
两种强迫观念--“固执观念”和“固着
“固着“是一种一旦人们在某一发展阶段收到某种心灵创伤,这部分心理力量就停留在这一阶段而得不到释放的现象
”固执观念“,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迫观念“
人有情结,情结也拥有我们
每个人心中都有某种强迫观念,并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强迫观念支配和操控
无意识现出原形
但是有时候,情结也会跑到前面来,代替人的主要人格,这种现象被称为人格解离(蜥蜴断尾)
从自身经历中学习“心病”的荣格
拥有双重人格的荣格
第二人格是精神的“避风港”
荣格扮演老智者的第二人格,可以说是替代现实中不可靠且不值得尊敬的父亲的角色,保护着荣格,指引着荣格。这种现象并不只发生在荣格身上,现实中其实并不罕见。当身边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人时,孩子就会虚构出一个人物,然后从虚构的人物身上寻求帮助
第二人格经常带有保护者或者救世主的身份,典型的表现便是,当一个弱小的女孩或者纤细的女性发生了人格转换时,她会突然友出男人般粗大的声音
清除强迫观念的方法
人们不能从常识性的认知出发,把不去上学的孩子看成坏孩子,而要站在另外一个立场,把孩子不去上学看成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从这一种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孩子原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这样一来,人们对孩子的评价就会完全改变
患者的强迫观念多数是与内心的创伤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不管怎么改变自己的行为及思考方式,如果无法解开心结,也就不能顺利地改正自己的强迫观念
消除心理创伤的方法
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也有必要弥补以前感到不满足的地方
第六章:只爱玩偶
玩偶之家
人类在探求自我同一性的同时,内心也存在着想要从自身人格中逃离的矛盾心理。从这一层意义上来看,现代人既是玩偶的操纵者,同时也是住在玩偶之家的人
同一性扩散的时代
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
我们所有喜怒哀乐都只是表象,这一切都是由盲目而变化多端的意志激发出来的
因为只有不被爱护的孩子才会注意观察母亲的脸色,才会不想去破坏母亲的心情
被母亲当作玩偶的孩子
自恋者过于纯粹的爱情
自恋的人忌妒深
有些人从小时候开始就抱有自我爱恋的心态,他们会把所有威助自己独占一份爱情或关怀,妨碍自己的优越性的人看成威胁自己幸福的存在
只要对方获得的称赞比自己多,他们就会有一种被他人轻视的感觉。随着忌妒心的加剧,这些人与亲人也会不欢而散
被当作女孩养大的王尔德
被当作自体客体来对待的孩子,和为了被端上饭桌才被养育的家畜一般,他们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在他人的意图下才形成了一副变形的躯体和一颗扭曲的心灵。就连他们身上所谓的才能,也可能只是一块为了供他人食用的带有脂肪的肉而已
也许对王尔德来说,他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从来没有体验过一份平凡的母爱
“好孩子”的危险
父母虐待孩子最容易发生在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事的时候
当父母把孩子当作自体客体来抚养的时候,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会认为孩子对自己有“反抗”或“背叛”心理,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孩子,父母也会因此感到愤怒、受挫。当父母把孩子当作自体客体来对待时,孩子就会被迫做出二选一的选择:是应该做顺从父母的“好孩子”,还是做一直反叛他们的“坏孩子”
“好孩子”会渐渐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渐成长为一个喜欢压抑喜悦和感情的人,会为孩子的将来埋下艰难的伏笔
为什么杀掉自己的孩子
杀掉亲生儿子的悲剧
悲剧背后的父母心及责任感
这样的父母一般对孩子有着极强的义务感,认为孩子对自己实施暴力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所以不管孩子怎么对待自己,他们都会尽力忍耐。然而,一旦被害对象开始波及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必须出面制止
奉献的对象也是“另一个我”
所谓空巢症侯群,是指一心一意将孩子抚养长大的女性,一旦孩子独立,她们就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从而患上抑郁症
失去依恋对象的悲伤
这种极其看重自己所熟悉之物的强烈性格倾向被叫作“固执性格”,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做事认真且责任感强,强烈依恋着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无法丢弃某些物品也是这种性格的一种特征。固执性格也是抑郁症患者典型的病前性格
无法舍弃的人和物
如果对这些熟悉的事物有过某种饥渴的经历,他们对这些事物的这种固执性格就会朝病态性阶段发展
依赖症
一旦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一直支撑自己生存的自体客体被剥夺,人们就会感到失落和悲伤,最终走向抑郁。为了避免患上抑郁症,人们需要进行躁狂性防御,迫使自己接受困难的考验,或者找到一个富有爱意的新的自体客体
失去自体客体的人会逐渐产生对某种可以替代自体客体的事物的依赖行为。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替代行为,就是对酒精的依赖
第七章:罪恶感和自我否定的深渊
恋母情结
酒精依赖症的背后
接受过高等教育且能力突出的人之所以会沉迷于荒诞的行为,甚至到身败名裂的地步,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和皇帝尼禄一样的心境,即厌烦自己的人生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自己走上了一条被他人选择而自己却并不期待的人生之路
在被问题所困时不应该试图逃避问题,而应该直面问题。因为通过回避问题而为自己争取时间的方法,即使能在短时间内使人们避免当前的失败,也会延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恢复
尼采为何一定要杀掉上帝
对孩子来说,脱离父母的支配是完成独立的必要条件。如果父母的支配欲望太过强烈,孩子就会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痛苦
失意的尼采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反复的头痛和神经衰弱让他体力不支
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而过早地成为一名隐士,原因便是 他过于束缚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妨碍自己去适应社会
害怕“黑狗”的海明威
对父母的反击可以成为孩子诞生出一个崭新的自己的原动力,但 孩子同时也会产生罪恶感
海明威和身为歌剧歌手的母亲水火不容
他们都对自己的母亲抱有排斥和憎恨心理,这种心理可以说是一种近乎生理上的厌恶感。可是当母亲去世后,他们又为自己曾经对待母亲的方式后悔不已
急于求死的冲动
多数重度抑郁症患者不会亲口说出自己有想死的冲动。就像“假面抑郁”“笑脸抑郁”所形容的那样,患者平时一般都会假装自己一切正常。抑郁症患者重视体面,比别人顾虑得更多,因此他们会极力压制自己做出让周围人担心的事情
一直以来都健健康康,比别人更开朗更认真的人,也常常受到死亡的魅惑而选择自杀。他们内心有着强烈的罪恶感,认为自己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资格。他们正是受这种想法的驱使才走向死亡的
潜藏在异常心理中的罪恶感
也许她觉得如果没有了孩子,自己就可以和之前爱过的 男人在一起了
有些人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孩子剥夺了,为了 实现从孩子的束缚中解放自己的愿望,才对孩子做出凶残的举动
。有些人一旦陷入抑郁状态,会 认为是因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才导致不幸的发生,这种症状称为“罪责妄想”
确信了只有将隐藏在内心的秘密明了化才能使患者恢复健康,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立场,认为不管是多么痛苦的真相,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够解决问题
为何害怕得到幸福
被植入罪恶感的人经常禁止自己去得到幸福,他们还会刻意让自己有一个不幸的人生
原本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因她的恐惧心理而变得完全不幸福了
她和丈夫开始交往时,很不自信,觉得对方会在哪一天抛弃自己。于是,她觉得反正最后都是要被抛弃的,不如现在就和对方保持距离,对男友的邀请也从来都是采取消极的态度
觉得自己罪大恶极的强迫观念,以及必须要找到自己罪过的证据的强迫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压抑在心底的罪责心理
尽管她长得很漂亮,可是因为母亲常常对她说讽刺的话,她便深信自己其实长得很丑。这名女子渐渐发现,她如此没有自信,多少是受了母亲对她的消极态度的影响
这名女子觉得丈夫和丈夫的家人从来都不会批评他人,她总有一种自己的优点被他人完全接受的感觉,渐渐认为自己能遇到现在的丈夫真的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另有隐情
这名女子因为自己之前所犯的过错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一直深信自己犯了很大的罪过,内心深处又隐藏着从小就被灌输的自我否定观念,认为自己是犯过错的无能的人,没有被他人爱的价值
她的病症是自身为了从对怀孕以及生育孩子的不安心理中摆脱出来的一种防御手段
自我否定的陷阱
与罪恶感相结合,使人的内心坠入无底深渊的就是自我否定的心理
固执于自我否定的人无法重视自己的存在,他们只会做出伤害自己或是贬低、有损自己的行为
还有些人喜欢冒死做一些极其危险的事情,虽然知道那么做对自己的身体有害,但仍然会炫耀似的反复去做;也有些人会不断浪费自己得到的机会,这样的人大多内心抱有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正是因为心底所隐藏的这种自我否定心理,才会使有些人虽然没有自杀,却在反复做着可以说是“慢性自杀”的行为。
自我否定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自身意识不到,就会左右人 的行为,并使人生成某种不可理解的嗜癖或是依赖行为
试图用金钱购买友情的心理
在人际关系上安全感的缺乏经常表现在和朋友或同事之间的关系上。
很多时候,有些人会觉得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让对方关心自己很不真实,于是经常把支付对方物品或是金钱的行为作为获得对方关心的代价
他们一心想着用礼物或金钱来购买友情或爱情,结果却导致真正的友情或爱情离自己远去
无法与人建立对等的人际关系,只会通过自己单方面地给予对方礼物或金钱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种类型的孩子一旦到了青春期,开始考虑与异性建立关系的时候,就会与异性形成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典型的例子便是通过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礼物的方式,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兴趣。如果有人想和自己发生肉体关系,虽然自己并不喜欢对方,但是也无法拒绝
痴迷“牛郎”的人
因为在这样一种虚有其表的伪装关系下,还有一个毫无保留接受自己的人存在
隐藏在依赖欲望背后的爱情饥渴
他们无法看到对方不好的地方,只是一直想着对方曾经对自己所说的甜言蜜语。因为他们只有时刻相信对方是爱着自己的,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依赖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就是,患者深信自己无法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生活下去。因此,患者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支配,并且他们只有在被他人支配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安心。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无法支撑自己的情况下,还会沉溺于药物或酒精当中,或者热衷于某个新兴宗教,心仪于某个反社会人物并和其一起犯罪
不惜出卖肉体的心理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讨父母的欢心,让父母认可自己。因此,这样的人长大后一旦没有遵从对方的要求,不去讨好对方,就会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重大错误,感到万分不安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多数情况下小时候父母就对其不管不顾,或者母亲的关心总是变化无常,他们在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
反复周旋于被背叛或背叛的结局当中
不管生活环境多么贫苦,对孩子来说,只要父母给予他足够的爱,他就会像公主或王子一样长大
半求半不求的自杀心理
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起就一直企图自杀或是沉浸在自虐行为当中,那么这个人所抱有的求死的冲动就会变成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自杀行为
正因为自己年轻,这些年轻人在求死的同时也有一种继续活下去享受人生的欲望。他们这种求死和求生的冲动,会在内心形成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使得他们在两种冲动间不断徘徊,反复挣扎在危险边缘
不需要完美的人生
人们一旦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中,那么不管在现实人生中取得了多么优秀的成绩,他们都会深信自己一无是处
为何完美主义与自我否定有关
二分法思维方式是由自我否定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发展而来的
当事态的发展偏离自己理想的计划时,一直所采取的由完美主义来保护自身价值的防御战略就会倒塌。这时,完美主义者会拒绝接受现状,并把无能为力这种不完美状态当做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来不断鞭策自己
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如果想要孩子以后的内心充满自我肯定感,并具有极其稳定的人格特征,比起只有在孩子出色地完成目标时才赞扬孩子,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没有顺利完成目标时也能从中发现孩子的优势所在,并对其加以肯定
为了幸福的人生
无论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才能,身处多么让人羡慕的环境,一旦他陷入完美主义或二分法思维方式中,这个人就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从而导致自己走向不幸
与完美相比,不完美的事物才是最稳定的。我们只有接收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它展现出来,才会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
说一个人有多幸福,不是看有多少多于他人的好事发生在他身上,而是看他能从坏事中发现多少可取之处
结语:异常心理的根源
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当这两种欲望被破坏时,人们就会陷入病态的自我目的化心理或者自我绝对主义的观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