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文学作品
马工程文学理论思维导图,文学作品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 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 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马工程版文学理论思维导图,创作动因 (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 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 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 和创作冲动)。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知识梳理,包括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等等。可用于预习和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 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 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对 日常语言进行精心选择和加工, 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 魅力的语言)
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指向现实世界
文学语言是通过艺术世界而间接反映和作用于现实世界的(李商隐《锦瑟》“蓝田日暖玉生烟”)
真实性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有真假正误之分
文学语言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构(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意义生成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等一般遵循的是语义逻辑
文学语言生成于特定语境中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杜牧《山行》)
文学语言的特征
自指性:指文学语言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和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杜甫“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新异性:指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以及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生动性(李白《峨眉山月歌》)
韵律性: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郭沫若《凤凰涅槃》)
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 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 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 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 象,主要有文学象征、文学 意境和文学典型三种形态)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章学诚“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体现出文学形象具有客观性)
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文学形象的虚构性要合情合理)
“合理”指文学形象要符合客观规定性,要合乎理想(陶渊明《桃花源记》)
“合情”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情理矛盾时牵理就情(关汉卿《窦娥冤》)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万取一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文学象征 (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 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 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暗示性(艾略特《荒原》中的荒原)
哲理性(卡夫卡《变形记》中推销员变大甲虫)
多义性(龚自珍《病梅馆记》中的“病梅”
文学意境 (主要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 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情景交融
景中含情式(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中见景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情景并茂式(李商隐《夜雨寄北》)
虚实相生(叶绍翁《游园不值》)
韵味无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文学典型 (指叙事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 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
文学典型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林黛玉的性格)
文学典型具有灵魂的深度(《罪与罚》展现生命的维度)
文学典型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阿Q的悲剧命运既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真实)
文学作品的意蕴
意蕴及其构成方式(多层次)
作品意蕴的层次
审美情韵层(苏轼《海棠》)
历史内容层(《水浒传》描写北宋一次农民起义)
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
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红楼梦》展现当时不同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的历史真实,表现了封建大家族中青年女性悲剧性的真实命运,是盛衰无常的人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