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强调生理基础与情感在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这些都给以后社会心理学的研 究以不少启发。
编辑于2023-04-29 20:31:07 贵州(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背景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临床医生弗洛伊德
观点
本我
本我”为人格结构 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 它既是无组织的,也是无统一意志的" ,只是有 一种生物性的冲动,“本我不知道价值、善恶或道德” ,一心追求个人的快乐,要求 满足本能的欲望。
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自我与周围的现实世 界发生联系,能根据现实的原则代表外界的要求,自我具有认识、判断和执行的功 能,自我的重要任务是满足本我的欲望,”是本我的忠实奴隶" ,但是自我也想根据 外界现实原则来“ 控制” 与“ 约束“本我,因其力最不够,所以在幼儿期还出现了超 我。
超我
含义
弗洛伊德说:“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总之,等千人类较高尚的行动” , 它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即平 常所说的" 良心” 、“理性”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实质 上,超我的形成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起源
超我来源千父母和教师的影响,父母与教师在教育儿童时,也受其自身的超我 的指挥,因为他们从前也受其父母严格地管束,结果,儿童的超我实际上并非以他 们的父母为模型(榜样),乃是以父母的超我为模型,
影响
超我一旦形成,就会监督自我
自 我三面受困,肾它感到无法满足和顺从(本我、外界、超我)的压力而需要做出种种努力时,常常 会发生焦虑,实在无法调和就会发生精神病态。
五个时期
即口唇期 (0-1岁)、肛门期(I—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到青春期)和生殖期 (青春期以后)
他认为前三个阶段对个体人格的形成最为重要
评价
积极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强调生理基础与情感在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这些都给以后社会心理学的研 究以不少启发。
消极
不过,由于其主要的立论依据都来自临床病人且多为观察所得而 无实验性的量化研究、过分强调本能对人类行为的支配作用而忽视社会文化的因 素等原因,因此受到不少质疑和扞击,但也激发不少后继者去完善和扩展。
(二)埃里克森的 新精神分析理论
背景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牢固地建立在弗洛伊德理 论之上,他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称为"磐石”。但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生物学观点。
观点
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的影响,又要关注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主要关注家庭、学校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特别是人的自我的发展。
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1. 婴儿期(1—1.5岁)。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
所谓基本信任,来自千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
2. 童年期(1.5—3岁)。
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
个体在第一阶段处千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得由成人照顾。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
3. 学前期(4-6岁)。
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个体在这阶段的身体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
4. 学龄期 (6一12 岁)。
这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阶段。
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且有一定深度。
5. 青春期 (12一18 岁)。
这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
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 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12一18 岁的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自我统合)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
个体进入青年期,其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要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必 须使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达到统一。
同一感
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并加以调整,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严重后果
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以前发展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有直接关系。 如果顺利地完成前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并顺利地进入成人期。 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前期任务,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
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自我肯定的混乱); 做事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工作瘫痪); 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权威性混乱); 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两性混乱)等。
在青少年罪犯中,同一性混乱是最常见的症状。
6. 成年早期(18—30岁)。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和爱情。
7. 壮年期。
这是经由成家、立业而获得创造力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
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的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的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
8. 老年期。
此为第八阶段,也是成熟期。
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评价
前面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所假定发生的时间几乎完全相同,但至于这些 阶段中要发生什么事情,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却持不同看法。
后面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自己的扩展,蕴含其中的毕生发展的观点意义重大。
“心理—社会”的发展观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这对于精神病的预防和流传,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自我同一性” 概念,不仅是一种发现,而且对解决青年期的心理—社会危机颇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消极
仍然是根据经验总结而来的,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
对于后面几个阶段不够重视,论述也不够详细;他的理论体系不太完整,思辨性多于理论性
从本质上也还未能脱离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的观点。
(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背景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临床医生弗洛伊德
观点
本我
本我”为人格结构 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 它既是无组织的,也是无统一意志的" ,只是有 一种生物性的冲动,“本我不知道价值、善恶或道德” ,一心追求个人的快乐,要求 满足本能的欲望。
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自我与周围的现实世 界发生联系,能根据现实的原则代表外界的要求,自我具有认识、判断和执行的功 能,自我的重要任务是满足本我的欲望,”是本我的忠实奴隶" ,但是自我也想根据 外界现实原则来“ 控制” 与“ 约束“本我,因其力最不够,所以在幼儿期还出现了超 我。
超我
含义
弗洛伊德说:“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总之,等千人类较高尚的行动” , 它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即平 常所说的" 良心” 、“理性”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实质 上,超我的形成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起源
超我来源千父母和教师的影响,父母与教师在教育儿童时,也受其自身的超我 的指挥,因为他们从前也受其父母严格地管束,结果,儿童的超我实际上并非以他 们的父母为模型(榜样),乃是以父母的超我为模型,
影响
超我一旦形成,就会监督自我
自 我三面受困,肾它感到无法满足和顺从(本我、外界、超我)的压力而需要做出种种努力时,常常 会发生焦虑,实在无法调和就会发生精神病态。
五个时期
即口唇期 (0-1岁)、肛门期(I—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到青春期)和生殖期 (青春期以后)
他认为前三个阶段对个体人格的形成最为重要
评价
积极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强调生理基础与情感在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这些都给以后社会心理学的研 究以不少启发。
消极
不过,由于其主要的立论依据都来自临床病人且多为观察所得而 无实验性的量化研究、过分强调本能对人类行为的支配作用而忽视社会文化的因 素等原因,因此受到不少质疑和扞击,但也激发不少后继者去完善和扩展。
(二)埃里克森的 新精神分析理论
背景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牢固地建立在弗洛伊德理 论之上,他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称为"磐石”。但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生物学观点。
观点
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的影响,又要关注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主要关注家庭、学校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特别是人的自我的发展。
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1. 婴儿期(1—1.5岁)。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
所谓基本信任,来自千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
2. 童年期(1.5—3岁)。
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
个体在第一阶段处千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得由成人照顾。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
3. 学前期(4-6岁)。
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个体在这阶段的身体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
4. 学龄期 (6一12 岁)。
这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阶段。
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且有一定深度。
5. 青春期 (12一18 岁)。
这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
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 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12一18 岁的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自我统合)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
个体进入青年期,其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要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必 须使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达到统一。
同一感
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并加以调整,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严重后果
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以前发展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有直接关系。 如果顺利地完成前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并顺利地进入成人期。 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前期任务,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
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自我肯定的混乱); 做事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工作瘫痪); 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权威性混乱); 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两性混乱)等。
在青少年罪犯中,同一性混乱是最常见的症状。
6. 成年早期(18—30岁)。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和爱情。
7. 壮年期。
这是经由成家、立业而获得创造力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
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的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的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
8. 老年期。
此为第八阶段,也是成熟期。
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评价
前面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所假定发生的时间几乎完全相同,但至于这些 阶段中要发生什么事情,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却持不同看法。
后面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自己的扩展,蕴含其中的毕生发展的观点意义重大。
“心理—社会”的发展观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这对于精神病的预防和流传,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自我同一性” 概念,不仅是一种发现,而且对解决青年期的心理—社会危机颇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消极
仍然是根据经验总结而来的,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
对于后面几个阶段不够重视,论述也不够详细;他的理论体系不太完整,思辨性多于理论性
从本质上也还未能脱离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