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土壤学
土壤学孙向阳那版 可以当一个提纲用,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于2023-05-01 03:08:09 山东省土壤学
绪论
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林业生产中,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
土壤是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土壤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1.1 地球的一般特征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温度;磁性(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对流层
平流层
电离层
散逸层
水圈
生物圈
智慧圈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1.2 矿物
矿物的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址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按照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分为
岩浆矿物
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演讲上升冷凝洁净形成的各种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云母等)
原生矿物
表生矿物
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
变质矿物
早起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一般是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矿物(石榴石、红柱石、蛇纹石)
次生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
颜色
自色
他色
假色
条痕
透明度和光泽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硬度
解理和断口
极完全解理
完全解理
中等解理
不完全解理
极不完全解理
相对密度
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
磁性
发光性
放射性
感觉性质
常见的造岩矿物
石英
正长石
斜长石
白云母
黑云母
角闪石
辉石
橄榄石
蛇纹石
绿泥石
高岭石
方解石
白云石
磷灰石
磁铁矿
赤铁矿
褐铁矿
1.3 岩石(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
岩浆岩和岩浆
岩浆岩是指地球内部成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岩浆是地壳深处和上地幔中富含挥发性成分的复杂硅酸盐与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的熔融体,其中含有挥发性成分。
岩浆活动和岩浆岩的产状
喷出活动和喷出岩体
岩盖 :喷出地表呈菌形的岩体
岩流:岩浆沿着倾斜的地面流动,形成岩流
岩钟:浓而黏的岩浆有火山口溢出后,形成似钟状的岩体
侵入活动和侵入岩体
岩基
岩株
深成侵入岩体
岩墙/岩脉
岩床
浅成侵入岩体
岩浆岩的结构
根据结晶程度划分
全晶质
半晶质
玻璃质
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划分
等粒状
斑状
根据矿物颗粒的就绝对大小划分
显晶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岩浆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
流纹状构造
气孔状构造
杏仁状构造
岩浆岩的分类
详见p23
主要的岩浆岩
超基性岩类
橄榄石
辉岩
基性岩类
辉长岩
辉长岩绿岩
玄武岩
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类)
闪长岩
闪长玢岩
安山岩
中性岩类(正长岩-粗面岩类)
正长岩
正长斑岩
粗面岩
酸性岩类
花岗岩
花岗斑岩
石英斑岩
流纹岩
脉岩类
火山玻璃岩
黑曜岩
珍珠岩
浮岩
火山石碎屑类
火山集块岩
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
沉积岩
概念::沉积岩是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
碎屑成分
粘土矿物
化学和生物成因的新矿物
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结构
依形状分:粒状、砾状、角砾状
依直径分
砾状结构:岩屑颗粒直径>2mm
砂状:2-0.05mm
粉砂状:0.05-0.005mm
泥状结构:<0.005mm
沉积岩的构造
层理结构
水平层理
斜层理
交错层理
层面构造
波痕
泥裂
结核
缝合线和刀砍状构造
沉积岩的分类
机械性沉积岩
化学性沉积岩
生物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
砾岩类(粗碎屑类)
角砾岩
砾岩
砂岩类(中碎岩类)
粉砂岩
粘土
页岩
泥岩
碳酸盐岩
石灰岩
泥灰岩
白云岩
燧石岩
磷块岩
变质岩
概念:变质岩是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变质岩的矿物组成
变质岩的结构
变晶结构
变余结构
碎裂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
片理结构(定向构造)
板状构造(劈理结构)
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块状构造
变余构造
主要的变质岩
板岩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大理岩
石英岩
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
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的顺序
化石的保存
1.4 地址作用和地貌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营力:使地球发生变化的力量,称为地质营力。
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
地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
地壳的升降运动
地壳的褶皱运动
地壳的断裂运动
常见的内力作用地形
平原
山地
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
流水地质作用和地形
斜坡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地形
片状水流
股流
暂时洪流的侵蚀作用和地形
地表暂时性水流和侵蚀沟
河流地质作用和地形
河流的概念
河流的侵蚀作用
主要的河流形状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和地形
地下水的一般概念和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的地质地形
溶沟和石芽
溶蚀漏斗
落水洞
溶蚀洼地
坡立谷
溶洞
冰川的地质作用和地形
冰川侵蚀地形
冰川堆积地形
风的地质作用和风成地形
风的地质作用
风蚀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堆积作用
风蚀地形
岩漠
石漠
风积地形
新月形沙丘
沙垄
黄土和黄土地形
黄土侵蚀地形
黄土溶蚀地形
第二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2.1 风化过程
物理风化过程
化学风化过程
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
生物活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2.2 风化产物的类型
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
硅质风化物
长石质风化物
铁镁质风化物
钙质风化物
未成岩类物质
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碎屑类型
钙化类型
硅铝化类型
富铝化类型
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定积母质
运积母质
流水运积母质
坡积物
洪积物
淤积物
静水沉积母质
海水沉积母质
风积母质
重积母质又称塌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
黄土及黄土性物质
红土
冰碛物
2.3 土壤形成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土壤形成因素
2.4 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自然土壤剖面的形成
O层
L亚层
F亚层
H亚层
A层
B层
C层
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
表土层
心土层
底土层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土壤颜色
土壤结构
土壤质地
土壤湿度
新生体
侵入体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与性质
第三章 土壤生物
3.1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的分类及其重要的土壤动物介绍
土壤动物分类
系统分类(见表)
按体型大小分类
小型土壤动物
大型土壤动物
巨型土壤动物
按食性分类
按土壤中生活时期分类
重要的土壤动物介绍
原生动物
变形虫类
鞭毛类
纤毛虫类
土壤线虫
蚯蚓
弹尾和满目
土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土壤动物的指示作用
3.2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呼吸类型
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有机营养型
化能无机营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
好气性微生物
嫌气性微生物
兼嫌气性微生物
土壤细菌
土壤细菌的一般特点
土壤细菌的主要生理群
纤维分解细菌
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土壤真菌
土壤放线菌
土壤藻类
地衣
3.3 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根产物中有机物质的种类及其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植物根系的形态
垂直状根系
辐射状根系
扁平状根系
串联状根系
须状根系
根际与根际效应
根际微生物
数量
群类
菌根
外生菌根
内生菌根
内外生菌根
根瘤
3.4 土壤酶
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状态
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
氧化还原酶类
水解酶类
转移酶类
裂解酶类
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
土壤质地
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结构
土壤温度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ph值
耕作管理措施
施肥
土壤灌溉
农药的施用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4.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植物残体
动物、微生物残体
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新鲜的有机物
半分界的有机物
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含氮化合物
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
4.2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话过程
化学的转化过程
水的淋溶作用
酶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动物转化过程
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微生物对不含氮的有机质的转化
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转化
水解过程
氨化过程
硝化过程
反硝化过程
微生物对含磷有机物的转化
微生物对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4.3 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及存在状态
土壤腐殖质的分组
土壤腐殖质的存在状态
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腐殖酸的物理性质
腐殖酸的化学性质
中国土壤腐殖质分布
4.4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有机质可以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
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
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增施有机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
秸秆还田
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调节土壤中的碳氮比
通过耕作和营林措施调节
第五章 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
5.1 土壤质地
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
土壤粒级及其划分
各粒级土粒的组成和特性
各粒级土粒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各级土粒的主要特性
石块
石砾
沙粒
粉粒
黏粒
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质地的概念
土壤质地的分类
国际制
卡庆斯基制
我国土壤暂行方案
土壤质地的肥力特征及其对林木生长的意义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
沙质土
黏质土
壤质土
砾质土
土壤质地与林木生长
土壤质地的改良
掺砂掺黏,客土调剂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
施有机肥,改良土性
植树种草,培肥改土
5.2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块状结构体
核状结构体
柱状结构体
片状结构体
团粒结构体
土壤结构体的形成
胶结物质
有机胶体
无机胶体
黏粒表面的胶膜
钙及其他阳离子
成型动力
干湿交替
冻融交替
生物作用
土壤耕作
土壤的结构性评价
土壤结构体的孔隙状况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土壤结构性与土壤侵蚀
土壤结构体的改善
合理耕作与灌溉,增施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和牧草,合理轮作
改良土壤酸碱性
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5.3 土壤孔性
土壤孔隙容积的数量表示
土粒密度(土壤比重)和土壤密度(土壤容重)
土粒密度(土壤比重)
土壤密度(土壤容重)
计算土壤孔隙度
计算土壤质量
计算土壤组分
直接反应土壤松紧程度
土壤孔隙的类型
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微孔隙)
毛管孔隙
空气孔隙(通气孔隙)
土壤孔隙的影响因素
质地
结构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粒排列
自然因素和土壤管理对孔隙的影响
土壤孔性的调节
改良不良的土壤质地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合理灌水与耕作
5.4 土壤力学性质与耕性
土壤物理机械性能
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
土壤可塑性
土壤的耕性及其改良
土壤耕性的含义
耕作难易
耕作质量好劣
宜耕期长短
土壤耕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耕性的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
客土
合理灌排,适时耕作
土壤少耕法、免耕法
保持土壤水分
改善表土的结构状况
防止土壤侵蚀
防止土壤压板
节约燃料和时间
第六章 土壤水
6.1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
土壤水的形态分类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水
悬着水
支持毛管水
重力水
地下水
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质量含水量
容积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土壤水层厚度
绝对水体积
土壤水分常数及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吸湿系数
凋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
全容水量
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子主题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
烘干法
电阻法
中子散射
TDR法
6.2土壤水的能态
势的概念
土壤水势的组成
重力势
基质势
渗透势
压力势
土壤总水势
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方法
土水势的测定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6.3 土壤水的运动
饱和土壤中的水流
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
土壤中的水汽运动
6.4 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水的来源
土壤水的消耗
渗漏、侧向径流和地下径流
蒸发
气象因素
土壤因素
土壤含水量
土壤质地和结构
地下水位
蒸腾
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水分收支状况的类型
影响土壤水分收支状况的因素
植被
气候
土壤物理性质
地形
水文地质
人为的影响
6.5 我国的区域土壤水分概况及管理
我国土壤水文的基本情况
天然林、人工林以及非森林地区的土壤水文状况
土壤水分利用与管理
选择适宜的种植植物
灌溉
畦灌和沟灌
喷灌
滴灌和渗灌
控制蒸发的措施
纸垫和塑料覆盖物
免耕覆盖
中耕和杂草控制
应用保水剂
采用蒸腾抑制剂
排水
明沟排水
暗管排水
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7.1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的组成
土壤空气与地表大气组成差别
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还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土壤空气的运动-土壤空气的更新
土壤空气的对流
土壤空气的扩散
7.2 土壤热量
土壤热量的来源
太阳辐射能
生物热
地球内热
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
地面辐射平衡
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
太阳的辐射强度
地面的反射率
地面有效辐射
土壤的热量平衡
土壤热性质
土壤热容量
土壤导热率
7.3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
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化
7.4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通过耕作和施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灌溉和排水措施
混交、间种措施
其他调节措施
第八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
8.1 土壤胶体的构造和性质
土壤胶体的构造
胶核
双电层
决定电位离子层
补偿离子层
胶团间溶液
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土壤胶体具有带电性
同晶异质代换作用
晶格破碎边缘的断键
胶体表面分子的解离
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
8.2 土壤胶体类型
土壤无机胶体
含水氧化硅胶体
含水氧化铁、铝胶体
水铝英石
黏土矿物
高岭石类矿物
蒙脱石类矿物
水云母类矿物
我国粘土矿物的分布
土壤有机胶体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有机无机胶体通过钙离子而结合
有机胶体与铝铁胶体的结合
有机胶体与无机胶体的直接结合
8.3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的特点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是一种可逆反应
阳离子交换与吸附的过程以等量电荷关系进行
交换反应的速度受交换点的位置和温度的影响
影响阳离子交换的因素
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离子电荷价
离子的半径及水化程度
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及交换生成物的性质
胶体性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
土壤腐殖质
土壤无机胶体的种类
土壤酸碱反应
土壤盐基饱和度
交换性阳离子的活度及其影响因素
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
陪补离子的种类
无机胶体的种类
离子半径大小与晶格孔穴大小的关系
8.4 土壤阴离子的交换吸附作用
阴离子的交换吸附力
易于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
很少被吸附或不能被吸附而产生负吸附的阴离子
介于以上两者的阴离子
土壤阴离子的负吸附
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9.1 土壤酸碱反应
土壤酸碱性形成的原因
土壤酸性的形成机理
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
水的解离
碳酸的解离
有机酸的解离
无机酸的形成
酸雨
土壤中铝的活化
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
碳酸钙的碎节
碳酸钠的水解
交换性钠的水解
土壤酸碱性的指标
土壤酸性的指标
活性酸度
浅性酸度
交换性酸
水解性酸
土壤中碱性的指标
总碱度
碱化度
9.2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胶体中带电性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酸性土指示植物
钙质土指示植物
盐土的指示植物
盐碱土的指示植物
9.3 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缓冲性及其重要性
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
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
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9.4 我国土壤酸碱性概况与土壤酸碱性调节
我国土壤酸碱性概况
导致土壤酸碱性差异的因素
气候
地形
母质
植被
人类活动
盐基饱和度
氧化还原条件
土壤酸碱性调节
土壤酸性调节
土壤碱性调节
第十章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10.1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体系
氧化还原指标
强度指标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活度负对数
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土壤氧化还原强度指标与数量因素的关系
氧化还原缓冲性
氧化还原平衡
10.2土壤物质氧化还原过程
氧体系
铁体系
锰体系
硫体系
氮体系
污染重金属体系
有机物体系
土壤氧化还原过程的特点
体系的多样性
反应的复杂性
决定氧化还原电位的体系
还原顺序
10.3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生态影响及其调节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通气状况
微生物活动
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PH值
植物根的代谢作用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生态影响
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积累的影响
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对土壤还原性有毒物质产生和积累的影响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对土壤污染物质生物环境效应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排水和灌溉
施用有机肥和氧化物
其他调节措施
土壤影响与林木施肥
第十一章 土壤养分
11.1土壤养分的来源、消耗和循环
植物的基本营养元素
土壤养分的来源
来源于矿物质的养分
钾
钙
镁
磷
铁
硼、锌和钴
钼
铜和锰
来源于有机质的养分
养分的其他来源
土壤养分的消耗
土壤养分的循环
11.2 土壤中的大量元素
土壤中的氮
氮的功用
土壤中的氮素供应
氮素循环
生物固氮
工业固氮(化学肥料)
降水携带的氧
矿质化过程和固定作用
土壤中的磷
磷素的功用
土壤中的磷素供应
水溶性磷化合物
弱酸溶性磷化合物
难溶性磷化合物
磷素循环
土壤溶液中的磷
根系和菌根吸收
磷的固定或闭蓄
土壤矿物
土壤PH值
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效应
土壤中的钾
钾的功用
土壤中的钾素供应
无效态钾
缓效态钾
速效钾
钾的循环
土壤中的钙镁和硫
土壤中的钙
钙的功用
土壤中的钙供应
土壤中的镁
镁的功用
土壤中镁的供应
土壤中的硫
硫的功用
土壤中的硫供应
硫循环
11.3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铁
土壤中的硼
土壤中的锌
土壤中的铜
土壤中的锰
土壤中的钼
土壤中的氯
土壤中的钴
第十二章 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
12.1 营养诊断的基本原理
养分组成表示
基本原理
12.2 营养诊断的方法与技术
土壤养分分析法
林木形态症状诊断法
植物组织分析法
向量图解分析法
施肥实验法
第十三章 肥料与林木施肥
13.1 肥料概述
肥料的概念
施肥方式与方法
基肥
撒施法
条施法
穴施法
环状施肥法
放射状施肥法
种肥
分层施用法
浸种法
拌种法
蘸苗根法
追肥
撒施
条施
浇灌
根外施肥
13.2 化学肥料
氮素化肥的主要种类
铵态氮肥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氯化铵
氨水
液氮
硝态氮肥
硝酸胺
硝酸钠
酰胺态氮肥
尿素
长效氮肥(缓释氮肥)
磷素化肥的主要种类
水溶性磷肥
弱酸溶性磷肥(构溶性磷肥)
难溶性磷肥
钾素化肥的主要种类
复(混)肥料
复混肥料概念
化成复肥
配成复肥(配肥)
混成复肥
专用复混肥料
复混肥料的发展
肥料的混合
复混肥料的施用
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
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在诊断的基础上施用
掌握正确的施肥技术
控制适宜的施用量
13.3 有机肥料
概述
主要有机肥料的种类
堆肥、沤肥、厮肥
人粪尿、饼肥
泥炭与腐殖酸类肥料
沼气肥
绿肥
13.4 微生物肥料
概述
微生物肥料分类
起固氮作用的微生物肥料
起分解土壤有机物物质的微生物肥料
起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的微生物肥料
抗病与刺激生长作用的微生物肥料
菌根菌肥料,简称菌根
微生物肥料的施用
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条件
菌根在林木上的应用
13.5 林木施肥
林木施肥原理
最小养分律
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利希学说
林木施肥原则
平衡施肥原则
依据环境条件施肥原则
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原则
林木施肥方法
苗圃施肥
氮磷钾比例的确定
施肥量确定
养分平衡估算法
田间试验法
施肥时期与次数
林地施肥
林地施肥技术
林地施肥量确定
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
林地施肥的效果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4.1 土壤退化概述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的分类
联合国粮农组织采用的土壤退化分类体系
我国对土壤退化的分类
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与退化的基本趋势
我国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均土壤资源占有率低
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
生态脆弱区域范围大
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
耕地面积锐减
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基本趋势
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土壤退化速度快,影响深远
土壤退化的后果
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遭到破坏,土壤生产力和肥力降低
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诱发区域乃至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候变化
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大洪水危害加剧,对水库构成重大威胁
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而化肥的报酬率和利用率递减,环境污染加剧;农业投入产出比增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人地矛盾突出,生存环境恶化
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14.2 土壤侵蚀及其防治
土壤侵蚀的概念
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指标
水力侵蚀
面蚀或片蚀
潜蚀
沟蚀
冲蚀
重力侵蚀
冻融侵蚀
风力侵蚀
人为侵蚀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
地形
土壤
植被
人为因素
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破坏土壤资源
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破坏水利、交通工程设施
土壤侵蚀的防治
水利工程措施
坡面治理工程
沟道治理工程
小型水利工程
生物工程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
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报称农业技术措施
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
14.3 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土壤沙化的基本概念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的类型
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
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沙化
半湿润地区的土壤沙化
影响土壤沙化的因素
干旱气候引起的风沙
人为活动引起的风沙
土壤沙化的危害
土壤沙化的防治途径
营造防沙林带
实施生态工程
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合理开发水资源
控制农垦
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14.4 土壤盐渍化及其防治
盐渍化的危害
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盐分的直接毒害作用
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恶化土壤的物理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土壤盐渍化的前提
地形地貌是盐分积累分异的重要条件
地下水状况是土壤盐渍化的主导因素
母质和生物也是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因
盐渍化的类型
现代盐渍化
残余盐渍化
潜在盐渍化
盐碱土的水盐运动规律
盐分在土壤中的水平运动
盐分在土壤中的垂直运动
土壤中盐分的季节性和年度间变化
土壤盐渍化程度分级指标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
排水措施
灌溉洗盐措施
采用节水防盐的灌溉技术
引洪放淤改良
农业措施
种稻改良
增施有机肥
耕作改良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种植绿肥牧草
化学改良措施
施用钙剂或钙的活化剂
施用其他改良剂
14.5 土壤潜育化及其防治
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的概念
次生潜育化稻田的成因
排水不良
水过多
过度耕垦
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的障碍因素
还原性有害物质较多
土性冷
养分转化慢
改良和治理
开沟排水,消除渍害
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合理施肥
开发耐渍植物品种
14.6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土壤质量的概念
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选择评价土壤质量参数指标的原则
代表性
通用性
灵敏性
经济性
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根据分析性指标的性质分
土壤质量的物理指标
土壤质量的化学指标
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根据土壤质量评级指标的选择原则分
土壤质量评价的农艺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的微生物学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的碳氮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的生态学指标
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容分
土壤肥力
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生物活性
土壤生态质量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第十五章 土壤污染和防治
15.1 土壤污染的概念
15.2 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重金属
农药
固体废物
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土壤污染倒是食物品质不断下降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15.3 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体系,污染物在土壤中可进行挥发、稀释、扩散等迁移转化过程
土壤是一个带电荷胶体体质,可进行吸附和离子交换反应
途昂是一个天然络合-螯合物质体系
土壤是一个氧化还原体系
土壤是一个生物体系
15.4 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土壤污染的积累性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
土壤污染很难治理
土壤污染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实行污染总量控制
控制“三废”的排放,推广清洁生产
合理使用农药
土壤污染治理方法
第十六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16.1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原则与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级别与命名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高级分类单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分类原则
命名原则
检索方法
定性的发生分类与定量的系统分类的参比
16.2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类型空间组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