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编辑于2023-05-03 18:01:52 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的历史转折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原因:两个“凡是”的方针
时间:1978年
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马过河
作用:为11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内容
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现实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含义:家庭养产成王责任,只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983年全国农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
推动城市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改变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营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作用/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0年,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新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的地区一向纵深推进
意义: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时间:2001年12月
意义: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机遇:开辟新途径,开拓了新空间
挑战: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常处于不利地位
最终目的:发展民族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宏伟蓝图
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开启新征程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历史经验
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
当时终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982年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初级自然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开放
1992年南方谈话
内容(至少背过两条)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那个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15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当选为中央中共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的历史转折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原因:两个“凡是”的方针
时间:1978年
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马过河
作用:为11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内容
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现实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含义:家庭养产成王责任,只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983年全国农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
推动城市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改变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营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作用/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0年,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新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的地区一向纵深推进
意义: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时间:2001年12月
意义: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机遇:开辟新途径,开拓了新空间
挑战: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常处于不利地位
最终目的:发展民族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宏伟蓝图
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开启新征程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历史经验
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
当时终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982年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初级自然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开放
1992年南方谈话
内容(至少背过两条)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那个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15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当选为中央中共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