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心03意识和注意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三章/意识和注意,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意识是一种觉知,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一种心理状态。
编辑于2023-05-05 16:19:13 上海意识和意识形态
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反映
定义
有机体接受和应答客观事物影响的过程
阶段
刺激感应性阶段
感觉和知觉阶段
心理的反应形式
感觉阶段
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动物心理演化过程中的最初阶段
知觉阶段
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
高等脊椎(哺乳)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
人类意识的产生
劳动
基本特征
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劳动的社会集体性
语言
条件
共同劳动中的交际需要
发音器官的完善
意识
含义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意识是一种觉知,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一种心理状态
内容
人对客观事物与周围环境的意识
人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意识
对自己身体内部活动状态的意识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即觉知到自己的各种主观体验。
基本特征
主动性和创造性
前进性
社会历史制约性
水平
反映了人在某一时间内对自身活动及其状态的觉知程度
三种
意识的基本水平
对自己内部心理活动状态及行为表现的觉知,也反映其对周围环境刺激信息的觉知。
意识的中间水平
人对环境刺激信息中的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觉知,具有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高级水平
人对自己觉知、选择的事物或现象正在进行的思考,即自我觉知
种类
无意识
人对其内在身心活动状态及周围环境变化没有觉知
常见现象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前意识
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及信息,平时虽不能被觉知到,但在需要时或被注意时,可以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
潜意识
对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人本身没有觉知或毫无觉知。
意识
意识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熟练掌握
白日梦的意识状态
功能
觉知功能
人对周围环境刺激信息和自身内部心理状态的了解, 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身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计划功能
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
选择功能
个体在环境中接受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
限制并过滤与目标无关的信息
有选择地储存需要的信息
监控功能
监视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
调节和控制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睡眠与梦
睡眠
定义
睡眠是与觉醒相对的意识状态,是人们最熟悉的活动之一。睡眠指人所具有的一种半意识状态
基本特征
普遍性
必需性
睡眠阶段
脑电波
阶段
规律
阶段顺序:1-2-3-4-3-2-1-2...三四阶段越来越短至消失,REM期间接出现,越来越长
快速眼动期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梦剥夺效应
梦游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睡眠障碍
失眠
根据失眠状况分类
起始性失眠
维持性失眠
终止性失眠
根据失眠原因分类
情境性失眠
假性失眠
失律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
嗜睡症
睡眠窒息
梦魇、梦游、梦呓、梦惊、遗尿等
睡眠理论
功能恢复论
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
生存斗争中从形成的适应机制,是个体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其他观点
睡眠中某个成分对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如快速眼动睡眠
梦
定义
是在睡眠某个阶段产生的一种自发地意向活动
具体表现
知觉:不能感知外部世界
时间知觉:与日常一样,但梦境中的时间与实际时间存在很大差距
记忆:歪曲现实的反映
思维:不合理、不合逻辑
情绪:和觉醒状态体验类似,某种程度上非常激烈
操作:除眼动和男性生殖器活动外,人的肢体动作大都停止
同一性:变化大,本人/另外一个人/本人的变形
基本特征
不协调性
不确定性
不连续性
缺乏批判性
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
梦是潜意识过程,代表了某些愿望的满足,即潜意识欲念的要求和冲突
显性梦:能够说出的内容;隐性梦:蕴含于显性梦中梦的含义
梦的加工方式:压缩、转移、象征化、再度修饰
生理学观点
脑神经随机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
梦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认知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
福克斯
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 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
注意
定义
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质
意识的聚集、集中。
基本特征
指向性
心理活动或意识有选择地反应一定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
集中性
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功能
选择功能
注意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或与当前的活动相一致的事物,而避开或排除那些无关事物的影响,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维持功能
注意能使心理活动稳定在选择的对象上,直至活动达到目的为止。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使人及时觉察事物的变化,并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动以适应这种变化,使个体能随时发现自己行动的错误,并对错误及时纠正。
整合功能
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生理机制
定向反射/朝向反射
有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发射
最初级
脑干网状结构
维持觉醒
边缘系统
存在“注意神经元”,对新异刺激或刺激的变化反应
大脑皮层
额叶
外部表现
适应性动作
无关动作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种类
有无目的、意志努力程度
无意注意
含义
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消极被动d的注意
影响因素
刺激特点(相对强度、新异性、对比性和活动变化)
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情感、期待和过去经验)
作用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有意注意
含义
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影响因素
活动目的和对任务的理解
间接兴趣
活动组织
过去经验
人格
有意后注意
含义
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影响因素
直接兴趣
熟练程度
功能、表现形式
选择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
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式
内源性注意
自上而下,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
外源性注意
自下而上,自动发生,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
品质
注意广度
含义
一瞬间内意识能察觉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一般是5~9个)
速视器实验
视觉
5~9个单元或组块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越集中、排列越规律,越能成为相互练习的整体,注意广度越大
活动任务
任务越多越复杂,广度越小
个人知识与经验
采取的注意策略
注意的稳定性
含义
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测量方式
警戒作业
注意分散(分心)
注意起伏
生理变化节律引起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
影响因素
对象本身的特点
丰富、活动的、复杂的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明确、理解深刻
人的主观状态
兴趣、意志坚强、善于自我管理
注意转移
含义
根据一定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活动上去
影响因素
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新的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新旧活动的关联程度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注意分配
含义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活动上
影响因素
活动的熟练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注意分配的技巧
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模型
提出者
布罗德本特
内容
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感觉信息进行加工
全或无法则:通过过滤器进行选择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他信息完全阻断在外。
实验来源
双耳分听实验(彻里)
解释现象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衰减器模型
提出者
特瑞斯曼
内容
通过过滤器,全部通过,只是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受到衰减
不同刺激对人的意义不同,激活阈限不同
实验来源
双耳分听实验,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
解释现象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鸡尾酒会效应
反应选择模型 后期选择模型
提出者
多伊奇和诺尔曼
内容
信息通过过滤器后都得到充分分析
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重要的反应,不重要不反应
解释现象
“stroop”效应
多阶段选择理论
提出者
约翰斯顿
内容
选择可发生在各个阶段,任务要求不同,选择阶段不同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认知资源有限性理论
提出者
卡尼曼
内容
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占用资源越多
刺激本身不自动占用认知资源,而是根据认知系统进行分配
可利用的认知资源由唤醒水平决定
认知资源能量分配模型 双加工理论
提出者
谢夫林、施耐德
内容
自动加工
不受认知资源限制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受认知资源限制,大量练习或可转化为自动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