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心理学大全-华东师大
针对华东师范大学考纲整理,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活动的功能、表现、内在结构和生理机制的心理学分支,研究人怎样学习、储存和运用知识的学科。
编辑于2023-05-19 19:52:38 上海概述
认知心理学定义
研究认知活动的功能、表现、内在结构和生理机制的心理学分支
研究人怎样学习、储存和运用知识的学科
研究范围
注意、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
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心理学发展史
联想主义
用联想解释心理现象
艾宾浩斯
桑代克
学习方式: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定律
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结构主义
想揭示心理现象本质,把内部心理元素和结合方式搞清楚,但没成功
机能主义
意识流理论初步描绘了人类认知的表面特征
行为主义
华生
研究刺激行为的关系,避开中间环节-心理事件
承认边缘思维论,不承认思维是脑的功能
斯金纳
迷信研究
托尔曼
目的行为主义
S-O-R引入中间变量
O:需要系统,信念价值动机,行为空间
对认知的内在心理机制重新燃气热情
当代认知心理学源头之一
格式塔
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对认知现象一般规律展开大规模研究
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
智力发展是心理结构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性的。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感觉运动、表象、直觉思维、运算思维
认知心理学创立和发展提供想打推动力
认知革命
内因
主要宗旨:反对行为主义
外因
二战需要
人因工程学
根据人类认知和操作等方面的特点为仪器设备设计合理高效的人机界面
通信技术发展应用
受通信术语“信道:启发,人看做“有限容量的信息处理器”
米勒
7+-2
语言学研究
乔姆斯基
计算机的发展
人类认知活动比作计算机的运算
认知心理学诞生
奈瑟
《认知心理学》
两个重要时期
20世纪80年代
信息加工理论
串行加工
20世纪90年代
结合联结主义
并行加工
当代认知心理学
计算机隐喻
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
就是将人类认知系统比作计算机,计算机信息加工模型作为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模型
信息加工理论框架
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一个阶段可以假定为一个单元,它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操作,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就是反应
系列加工学说
模型一
认知活动四个主要成分
感知系统
环境为感知系统提供输入
记忆系统
刺激经过编码进入记忆系统,与记忆中信息比较和匹配
长时记忆
海量信息存储库
工作记忆
被激活的一部分信息看做正在工作的长时记忆
通量有限,包含1、处于注意中心的信息,2、加工这些信息的特定操作
控制系统
中枢处理器
决定系统怎样发挥作用
决定目标的先后顺序
监督当前目标的执行
反应系统
控制系统的全部输出
模型二
信息加工三阶段
感觉记忆
环境刺激进入注意,被知觉到
短时记忆
知觉基础上进行模式识别,并将感知到的内容用复述的方式保持在记忆中
长时记忆
负责提取细节、概念和程序信息,建构有条理的记忆与和谐的假设,进行推理和决策,以及最后做出反应
纽维尔西蒙
物理符号系统 信息加工系统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
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
功能
代表、标志或知名外部世界是事物
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符号结构、语句
符号通过联系形成
信息加工系统功能:输入、输出、储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
能力有限,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组成部分
感受器
接收外界信息
效应器
做出反应
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入输出
记忆
储存和提取符号结构
加工器
一组基本信息过程
制作和销毁符号
制作新的符号结构
复制、改变已有的符号结构
以符号、符号结构来标志外部刺激
依据符号结构做出反应
储存符号结构
进行辨别、比较
短时记忆
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
解说器
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
构成程序
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
计算机神经科学
通过数学建模,用人工系统来模仿人类的认知功能
人工智能
认知建模
基于符号逻辑
ACT-R
基于联结主义
神经网络模型
研究方法
反应时法
减法反应时技术
唐德斯
逻辑
一个作业有另一个作业没有的心理过程,其他都相同,反应时差为此心理过程所需时间
研究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或证明存在
应用
研究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或操作
研究一系列连续的信息加工阶段
种类
A反应时/简单反应时
基线时间
“空白刺激”控制“假反应”
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
除基线操作外,包括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
C反应时/辨别反应时
基线时间和刺激辨别时间
实验
心理旋转实验
库柏和谢帕德
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实验
短时记忆先发生视觉编码再过渡到听觉编码
证明短时记忆编码存在视觉编码形式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加法反应时技术
斯腾伯格
基本前提
信息加工过程不是平行的而是有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因此完成一个作业需要的时间是各个阶段时间的总和
逻辑
两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则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 两个因素独立,可以相加,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应用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斯腾伯格
看1~6个数字识记,再看一个数字判定是否识记过。
开窗技术
逻辑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像打开窗户一样一览无遗
应用
字母转换实验
汉密尔顿
呈现“KENC+4”要求反应“OIRG” 自变量是字母串长度、字母所处的序列位置
出声思维
思维过程外部言语话
问题行为图
知识状态
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
操作
用来改变知识状态的手段
神经生理学方法
脑电图(EEG):记录头皮的电位。有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很差。做出反应的电位是事件相关电位(ERPs)
脑磁图(MEG):脑电活动产生的磁场。时间、空间分辨率很高。但只是大脑皮层
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大脑血红蛋白氧合水平不同,活动区氧合水平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较低。造价高,密闭患者不适合
正电子发射层扫描(PET)发射性示踪剂测量大脑活动。空间、时间分辨率都不高,能测深层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近红外光被大脑发射回来。价格低,头可以动,空间分辨率低
经颅磁刺激(TMS)通过脉冲刺激大脑特定区域,使某功能受到干扰。
知觉
概念
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应
与感觉的关系
相同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两者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区别
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知觉-整体反映
产生的性质不同:感觉-介于生理与心理之间,不需或很少需要经验; 知觉-纯心理活动,需要知识经验参与
生理机制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活动;知觉-多种分析器协同合作,有经验恢复过程
联系
感觉是知觉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基本特征
理解性
定义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 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定势
个体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动机或暗示等形成的某种知觉期望,有准备地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知觉的过程
自上而下加工
情景或世界的一般性知识指导知觉时的加工
单词优势效应
词情境下,对d和k更好区分
特点/影响因素
以人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
受语言指导的重要性
受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的影响
作用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倾向把理解和熟悉的事物知觉为整体
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促进知觉的恒常性
选择性
定义
根据个体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对象/图形-被选择的刺激物;背景-其他
可以相互转换
特点
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
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
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简明性、对称性
轮廓封闭或趋于封闭
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其意义
整体性
定义
指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并加以识别的过程。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大于部分之和
主观轮廓
特点
受刺激物的结构特征影响
受主观状态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影响
刺激物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对个体产生整体知觉的作用不同
关键成分或特性起决定性作用
作用
大大提高了人知觉事物的能力
整体知觉会抑制个别成分(部分或细节)的知觉
实验证明
内温
小字母组成大字母,进行局部反应/整体反应
局部反应:不一致反应时延长;整体反应:不受影响
结论:整体优先
陈霖
对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先整体再局部
恒常性
定义
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起知觉映像的过程
种类
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视网膜视像大小和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S=I x D(S:感知到物体大小;I:视网膜视像大小;D:物体距离
赫尔姆霍兹:无意识推理
实际大小恒常性存在于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艾姆斯小屋
利用大小恒常性与距离、经验和环境等密切相关原理
形状恒常性
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随观察角度变化而导致的视网膜视像变化而变化
与距离知觉和大小恒常性有关
幼儿绘画表现出无形状恒常性
酒精会破坏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
对方位的知觉不随视像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棒框实验
依赖视觉信息:场依存;依赖前庭觉信息:场独立
明度恒常性:对物体明度的知觉不随照明条件改变而改
颜色恒常性:物体颜色的知觉不随色光改变而改变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视觉线索
知觉组织
接近或相邻原则
相似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闭合原则
同域原则
简单性
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
线条朝向
共同命运
对称性
良好图形
注意
注意
定义
分类
注意对其他认知活动的调节
实质和特性
moray
选择性
选择一部分信息
集中性
排除无关刺激
搜寻
一些对象中寻找某部分
激活
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刺激
定势
特定刺激予以接受并做出反应
警觉
保持较久的记忆
选择性注意
现象
负启动现象
原先被抑制的对象在下一次实验中变成目标对象,反应时会增大,正确率下降
返回抑制现象
对原先注意的物体或位置进行注意,反应时变慢,正确率下降
注意瞬脱现象
第二个目标刺激出现在第一个目标刺激后200~500ms。那么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识别会显著降低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
实验过程
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大约20个刺激(100ms每个),包含两个靶刺激,其他为分心刺激,第一个靶子(T1)出现,第二个靶子(T2)在第一个后的第一个~第九个出现。单任务:忽略T1,正确识别T2;双任务:正确判断T1、T2
结果
单任务正确率高;双任务重,T2在T1200~500ms内,对T2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降低
结论
注意舜脱现象
心理不应期
当两个刺激在时间上十分接近时,即使接受刺激的感受器和作出反应的效应器都不同,大脑的信息加工机制也暂时对第二个信号不反应
过滤器模型
布罗德本特
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对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需要过滤器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进行加工和储存,其余信息暂存记忆中,迅速衰竭。
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接通一个通道同时关闭其他通道,注意多通道时需来回切换。
过滤器的选择不随机,依赖物理特性,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易于通过
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衰减器模型
特瑞斯慢
过滤器并不是“全或无”法则,而是“衰减”式的。即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非注意的通道中通过,只是处于不完全减弱的加工和处理状态下。达到一定阈限就会被激活。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如鸡尾酒会效应
激活阈限影响因素:上下文等情境因素,个性的倾向、项目的意义、熟悉的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
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语义分析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个是语义分析后的中枢过滤器(根据语义特征选择信息)。
后期选择模型
多伊奇
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中枢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按照重要性来安排
选择标准:重要的刺激反应,不重要的刺激不反应,有更重要的刺激会改掉原来的刺激,做出另外的反应。依赖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导语等
衰减模型与过滤器模型的异同点
相同
根本出发点相同,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调节
过滤器的位置大致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高级分析水平,使其得到识别,注意的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不同
衰减模型不同意“全或无”法则,改为衰减式,从而将单通道模型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衰减模型承认注意在通道间的分配,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的差异
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不同
知觉选择模型
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 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反应选择模型
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意味着 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以被识别,只有一部 分得到反应
视觉搜索范式
特征整合理论
持续性注意
注意分配
双任务范式
基本方法
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自变量
两种任务的投入分配
结果
作业操作特征函数
结果1: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两者成绩成反比关系 结果2:两个任务相对独立时,同时执行两个任务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 结果3:某项任务受另一个任务影响,但不成完全相反的关系
卡内曼的资源限制理论
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
刺激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认知资源完全占用,新的刺激得不到加工
认知资源的限度受唤醒程度影响
刺激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人可以灵活分配。
谢夫林和施耐德的双加工理论
人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影响,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的快,习得后较难改变。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意识控制的加工随着大量练习可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过滤器位置
觉察
知觉选择
识别
高级分析后识别
反应选择
反应
记忆
记忆加工模型
阿特金森、谢夫林
记忆
保持的信息
记忆贮存
信息保持的结构成分
感觉登记
短时贮存
功能
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
信息进入长时贮存的加工器
过程
传入的信息占据槽道,进行复述。新来的可以挤掉槽道里原有的信息,丧失信息。保持时间越长,进入长时贮存可能性越大,被挤掉的几率也大
长时贮存
模型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对进出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加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控制,体现在:
1.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受到注意的选择
2.停止对短时记忆信息进行复述后,会被新项目排挤出
3.用代码对长时记忆进行归类
4.用各种启发法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
容量
部分报告法
四声道部分报告法
保存时间
后象
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觉,刺激消失后,感觉不马上消失,有极短时间残留
声象
视象
掩蔽
刺激消失后,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呈现其他刺激,刺激之间产生干扰。
时间分为
ISI:目标结束与掩蔽开始
STA:目标结束与掩蔽结束,
SOA :目标开始与掩蔽开始
空间分为
偏对比掩蔽,四点掩蔽
理论
1、后面刺激打断对前面刺激的知觉,使前面刺激的可见度降低
2、表征两种刺激的神经元发生相互抑制
短时记忆
容量
两种理论
5~9组块
复述回路说
取决于2s能复述的项目数量
工作空间
用加工说明,贮存空间占用多,供操作的工作空间就少
保持
遗忘
理论
消退
干扰
探测法
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过程
编码
语义编码
按语义类别编码
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借助语言某些特征,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
主观组织
表象编码
巩固
定义:
阶段
一
记忆产生后数小时,发生在海马区,最容易受到倒摄抑制干扰
二
持续数日或数年,海马区和新皮层区的相互作用
理论
学习的幂定律
练习读记忆提取影响大,存在规律
瓶颈期需要更多的努力
遗忘
提取
似真提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回忆或再认出并没有出现过的事实,这些记忆不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而被认为是智能性推断
扇面效应
与一个概念相关联的事实增加而导致反应时增加的现象
原理
刺激呈现,激活会扩散到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对象
一个源扩散的激活量有限,关联对象越多,扩散到任一特定记忆结构的激活量就少
再巩固
涉及记忆内容的更新
原来的记忆在更新前重新激活,导致更容易瓦解
冗余加工
当学习多条没有内在联系的信息时,信息之间会互相干扰,但是学习的多条信息有冗余时,这些冗余信息会增强对目标的记忆
增细加工
增加对所学材料的回忆,也能增加回忆中的推断量
在学习前,为被试提供有关学习的背景信息,那么被试不仅会有更好的回忆成绩,而且会有更多的推断
理论
编码特异性理论
实际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在回忆时再次出现,成绩更好
场合依存效应
状态依存效应
加工水平理论
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水平的直接函数
实验:语义(是动物吗)、语音(是辅音吗)、字形加工(是大写字母吗)
分类
编码方式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记忆内容
语义记忆
情境记忆
内隐记忆
特征
情节记忆
日常生活记忆
定义
闪光灯记忆
个体不仅可以记住重大事件本身,还能记住得知该事件时自己的其他经历
前瞻记忆
对计划中的将来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与回溯记忆不同
过去事情的记忆
成分
自发启动先前意向的前瞻成分
意向内容进行提取的回溯成分
类型
基于时间的
基于事件的
基于活动的
记忆扭曲
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产生各种偏差和扭曲
沙克特,记忆七宗罪
保持短暂
心不在焉
忘记刚才要做什么
阻断
舌尖现象,明明记得但回忆不起来
张冠李戴
忘记听到某事或看到某文章的地点,也会无中生有
受暗示性
受问题本身影响
偏向
吵架忘记好处,只想起坏事
固执
不合理事情当成顺理成章
目击者记忆错误
属于错误记忆的一个分支,指的是当目击者对某事件进行回忆时,特定场景在脑中不断重演,导致错误的细节随之出现,产生记忆扭曲
受到暗示性问题的影响
想象 表象
表象
含义
长时记忆中表征和储存事物的知觉信息的部分,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等
特征
直观形象性
关于对客观事物形象映象,生动具体,仿佛出现在眼前
概括性
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具有抽象性,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种类
后象
刺激停止,人在人脑中保留其映象
负后象/正后象
遗觉象
刺激作用停止后,闹钟依然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
儿童明显
记忆表象
过去感知过得事物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保留客观事物的主要特点
想象表象
人脑已有的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而成的新形象
理论
关联组织理论
外在刺激以代码形式储存在头脑中
代码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表象是其中一个层次
表象将识记项目组成一个单元,增强项目间联想的程度,提供更丰富的记忆线索
实验
目的
区分双重编码和关联组织理论
过程
配对联想学习
自变量
指导语
机械出声复述
配对两个单词构建互不关联的两个表象
配对两个单词构建相互作用的情景
因变量
回忆量
结果
一二条件下无显著差异
表象没有帮助记忆
三条件显著高于一二
帮助记忆的是对表象的利用方式
关联命题理论
唯一的编码形式是命题编码
命题体现概念之间关系的工具,且可以形成网络
个体回忆中产生的言语和表象都是从同一个命题表征中产生的
表象只是一种副现象
表象能比言语更迅速到达命题表征,记忆效果好
实验
不使用表象
猫有爪子反应时低于猫有头
猫有爪子关联更强
使用表象
结果相反
表象和命题是两个不同的表征
心理模型理论
心理表征有三种形式
命题
言语来表达,是语义的、高度抽象的表征形式
心理模型
个体构建的知识结构,帮助理解和解释经验
表象
具体、保留事物大量知觉特征,包括不同角度、从不同样例看到的特征
实验
确定的描述
额外的推断 但不能逐字回忆原来的描述
构建了心理模型,回忆以来心理模型而不是言语描述
不确定的描述
无额外的推断 能逐字回忆原来的描述
难以构建心理模型
表象与记忆
Loci记忆术
记住一些列熟悉的场景,识记项目产生表象与场所配对
相互作用表象记忆术
在表象基础上让表象产生相互作用
桩词记忆术
先记住一些额外的词汇用作线索,之后识记项目与上述名词产生相互作用
想象
含义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功能
预见功能
预见活动结果,知道人们活动
补充功能
对知识经验进行补充
代替功能
想象的方式满足个人需要
创造功能
有助于创造性活动
调节功能
调节生理活动
种类
有意想象
按照预定目的,自觉进行想象
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某种刺激物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个人对未来的憧憬。
理想是根据事物发 展规律产生的,又对人的活动起着推动作用的幻想;
空想是没有客观根据的,不现实的幻想。
思维
概念
定义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分类在个体头脑中的表征。它指的是一种规则,依据这种规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明显的刺激特征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或推知事物的其他特征。
概念形成
获得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掌握事物分类规则的认知过程。
基于规则的概念学习
假设检验理论
提出者:布鲁纳
内容
概念形成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其前提是,概念的所有正例都包含着共同的特征和属性。人们的概念是用一系列特征来表征的,即人们的概念系统是一个由抽象的规则组成的集合,任何一个正例都包含着所对应概念规定的特征。
正例和负例是泾渭分明的,要么具备所有特征成为正例,要么缺少一个或多个特征成为负例。所有正例是平等的没有像、不像和好、坏之分。
概念的形成使用一定的策略:
保守性聚焦:把第一个肯定实例包含的全部属性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每次只改变一个属性或特征来验证假设。
冒险性聚焦:把第一个肯定实例包含的全部属性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每次改变两个或两个以上属性或特征来验证假设。
同时性扫描: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
继时性扫描: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每次只验证一个假设。
真值表策略:已知关键特征要求确定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评价:很好地解释规则比较简单的概念的形成,也可以解释科学概念的形成。
实验范式:人工概念范式
基于线索的概念学习
许多复杂概念的规则难以直接通过分析获得,但其正例和负例与一定的线索联系,因而可以进行基于线索的概念形成。只能获得刺激的某些线索(表面特征)与类别的简单关联,这些关联是片面的、零碎的,典型表现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就是个体与环境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一些经验因而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实验范式
人工语法范式
语法线路
控制任务学习
模拟生活情急、生产,如糖生产
矩阵扫描研究
目标出现在四个象限有规律
内隐序列学习
刺激符号出现在不同位置上存在规律
双条件语法学习
应出现三对字母,可互换
概率学习
刺激的概率按照一定规律周期性变化
分类
理论
原型理论
概念由大量样例的综合形式——原型来表征。获得原型后,遇到类似的新事物,与原型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属于该类别。
原型指对于一类事物的典型表征,是一个特定的表象,包括这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它与本类别其他成员之间具有较多共同特征,最能代表某一类别;它和其他成员最相似,最容易被提取。
判断新样例是否属于该类别,不一定包含原型所有特征,包含的特征越多,越易被认为是这个类别的成员。因此原型经常和家族相似性一起来解释自然概念的形成。
原型理论建构的范畴里的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似性称为家族相似性
样例理论
概念的表征包括了对于各种样例的描述,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累积样例来表达概念的过程。罗施认为,自然情况下,概念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比人工概念复杂很多。人脑中的自然概念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不同样例可以不同程度地表征概念。
对于某个概念来说,不是每个正例都是最好的例子。自然概念在我们头脑中储存两方面:样例及其代表性程度。
基本水平概念:足以让个体做出恰当的反应又不占过多的认知资源,从而达到认知经济学的要求。
图式理论
图式:心理结构,是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是认知的基本构造单元。而脚本是一种特殊的图式,是一种对于常规事件的图式。脚本表征的就是常规事件的过程或步骤的信息。
一类事物归入某一类别,有时取决于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的解释。一些原本并没有关系的事物通过一个图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可能产生一个新的概念。
图式理论中概念形成往往设计事物的功能、作用等信息。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大量没有明确定、没有典型样例的概念。
基于知识的理论
梅丁提出,基于知识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概念的实例、特征及概念实例之间关系的知识总和。要掌握的概念存在于个体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之中,这个知识体系既包含概念的各种特征及其关系,也包含各种概念及实例之间的联系。对概念的掌握,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
推理
常见错误
三段论推理:
气氛效应:伍德沃斯认为,推理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产生了一种“气氛”,促使人容易接受包含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
换位理论(逆向说):往往将一个全称 肯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为真,即认为所有A是B意味着所有B是A.
心理模型理论:对前提加工不充分,只创建了一个心理模型理论。
匹配说:将结论中所用的数量词与前提中的数量词相匹配。
条件推理:
证实倾向: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的现象。
自然推理
指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一定的已知条件对现实实物做出判断、推理、决定。
质的估计
1.典型特征:人们往往忽视基础比率,而只考虑对事物的描述是否符合这一类事物的表征。
2.合取谬误:如果个体对合取事件的判断概率判断值超过其对构成合取事件的两个事件的单独出现的概率判断值,就范了合取谬误。
3.信息可及性:记忆中信息易提取性程度。容易想起来的事情比较容易被当成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4.框定效应: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人们评价结果的时候,往往有一个参照点,并依据此将结果分为“得”与“失”。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倾向风险偏好。
5.关系错觉:关于事物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人们往往发现那些自己愿意发现的关系。
6.忽略偏差:人们往往更多地容忍不作为的风险,而不愿意冒作为的风险。与之相反的是“作为偏差”。
7.沉没成本效应:因为无法收回某些成本,只好继续执行错误的决策。
数量预测
易计算性:两个事件实际概率相同,不易算出概率的事件的概率往往被低估。
决策
决策理性观
古典决策理论
“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决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追求利益最大化
表现在
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能得到所有相关的信息
对解决问题的 方案“无所不知”
深知各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并能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
决策者能够追求最优的方案
行为决策理论
西蒙
有限的理性,决策的标准是满意性原则
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加之决策情境的复杂性,决策者不可能找到所有备选的方案
不可能准确预知所有方案的结果
决策受时间、经历等其他资源有限性的约束,因此要考虑决策的时效性问题和后果
人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经验,即采用启发法。而不是严格数理逻辑
决策过程研究
期望效应理论
冯·诺依曼
EU-期望效用值;U(Xi)指结果i的效用;Pi指时间Xi发生的客观概率
前景理论
卡尼曼
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
决策时采用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问题解决
研究方法
简单人工问题
移字码问题、河内塔问题、过河问题、凉水问题、密码算题
特点:新颖、规模小、明确具体
复杂人工问题
黑盒子问题、国民经济问题、制糖厂问题、运输问题、工厂问题、SIMooX问题
问题空间假说
纽维尔等人提出,指问题解决者对面临的问题的表征,这种表征中包含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解答问题时的操作(算子)和限定条件,以及因操作产生的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过程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
问题空间就是问题解决这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知状态
任何一个问题都包含给定条件和目标,提出一定的任务领域和范围,将任务领域转化为人的问题空间就实现了对问题的表征。
问题空间用网络图表达,图中节点表示问题的各种状态,之间的连线表示通过某种操作可以从一个状态转化到另一个状态。 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不止一条途径,并且有的走不通。 问题解决者的任务是从中找到通向目标状态的途径并最好找到最短的途径。
专家化
心理定势
心理上的倾向性,它可以促使个体迅速做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思路。
策略学习
问题解决过程组织起来以把握一类问题的一般结构
问题的表征
有利于产生有效解决方案的方式表征问题
如用表格做对应问题推理
准确性和速度的差异
简单任务自动化,工作记忆有更多的空间。
较强的模式识别能力
专家对专业领域相关信息有很强的记忆,识别在很多问题中重复出现的要素和模式,快速反应
就是我们将观察到的结构或对象,和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做匹配,从而识别的能力。
知识经验上的差异
大量相关的知识经验,构建者专业化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专家长时记忆的过去经验和形成的关于专业领域的技能都帮助其更好解决问题
策略
算法策略
问题空间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逐一尝试,知道解决为止。
启发式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
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达成一系列子目标达成最终目标。可以迂回。
河内塔问题
爬山法
逐渐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只向前不后退
逆向搜索策略(倒推法)
问题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知道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法。
选择性搜索
根据已知信息和规则,找到突破口
类比迁移策略
先前经验的策略应用到新问题上
创造性思维
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认知成果的认 知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
特征
新颖性
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但不能单独起作用,必须结合聚合思维,依据一定的标准,从众多选择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可以弥补问题解决时有关事实的不足或尚未发现的细节,提供未知事物的新形象,是创造性思维成功具体化。
灵感状态
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活动过程出现的认知飞跃的一种心理状态,解决问题时偶然因素触发的顿悟现象
测量
吉尔福特
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发散生成测验
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远距离联想测验
梅德尼克
言语
言语和语言
语言
含义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 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言语
含义
指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心理过程
功能
交际功能
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符号功能
保持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手段
概括与创造功能
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结构
音位
区别语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词素)
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可跟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
词
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特性
音
形
意
句子
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结构单位
知觉与理解
词的识别
定义
词是标志事物的约定俗成的符号。
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信息并在大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
研究方法
词汇判断任务
是不是词
命名作业
朗读词,记录呈现到发出声音之间的反应时
语义分类作业
词是不是属于规定的某个类别
词频影响命名反应时
词的启动效应
前面出现的词对后面出现相同词有促进作用
理论
单词生成器
莫顿
工作原理
加法运算,计算信息的总量
累加值超过阈限,产生反应
没超过阈限,通过复述暂时保持在记忆中
信息
视觉的词形信息
听觉的语音信息
上下文提供的语义信息
常用的词阈限低,易激活
搜索模型
福斯特
输入的感觉信息和一个内部词典中的某个词条之间产生适当的匹配,产生单词的识别
感觉输入包括
视觉
正字法通达文件
听觉
语音通达文件
信息的两种表征 进入心理词典,即主文件
单词的识别就是感觉输入在上述通达文件中进行搜索的过程
搜索到进行检验完整拼写,匹配即识别,不匹配重新搜索
不是序列搜索,单词分为很多子集,对自己进行搜索
高频词和近期使用的词在前面
相互作用模型
麦克莱兰和鲁梅尔哈特
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不同加工水平可以重叠,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加工交互作用
单词加工单元,由低到高层次
视觉特征单元
字母单元
词单元
某一单元激活抑制同层次其他单元
相互作用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
集群理论
听时逐步缩小词汇的可能范围,所有都排除剩最后一个,词汇确认
越在前面的发音越重要
语义特征模式
史密斯
两阶段
一
被识别词和大脑记忆库能够提取出来的词放在一起,恢复两个词的特性并确定词汇总的相似性(包括定义性特征和特性特征)
二
进一步实质性定义特征比较,确定识别与不识别
两类语义
定义
是一种必须作为概念部分实例提出的特征。
特性
严格说来对范畴成分并非必要,但仍然典型地与词相联系。
句子的理解
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各成分分析和语义分析,并在过去经验参与下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
意义由命题表示
过程
言语识别
组成词汇加工
构成成分
句法规则分析并确定功能
上下文和使用场景
各种词组合方式想表达的意义
语义分析
句法分析
句法是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
策略
词序策略
句子中先后顺序,了解词的用法,从而把句子分为各构成成分,并分析各成分之间关系
词类策略
语法分类
虚词策略
运用虚词指明一个构成成分的句法或语义功能
词缀策略
词缀为线索
词义策略
词的意义了解用法
句法构建
原则
标准句原则
词序的排列在句子理解中很重要
最小依附原则
偏袒最简单的句法结构
后关闭原则
根据当前的短语或句子增加新的单词,再进行理解
语段的理解
理解字词句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解释话语意义的过程
影响因素
推理
自动脑补没有出现的内容,帮助理解
语境
结合经验帮助理解
图式和策略
图式:心理结构,是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是认知的基本构造单元。如故事图式,因此作为阅读的策略,
文章标记
将有助于强调文章的结构或具体内容的词、短语、句子或者特殊符号标记出来
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
理论
金奇提出的模型
理解是指读者对文件提供的信息建构某种心理表征
命题是话语的基本结构单元,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多个命题
理解中的建构:建立某种命题网络
话语加工具有周期性,各周期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命题不同
系列模型
言语理解包含顺序相对固定的一系列加工阶段:语音、词汇、再到句法和语义,信息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相继得到加工,自下而上
言语的产生
三阶段模型
安德森
构建阶段
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换阶段
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言语结构
确定句法结构是关键性环节
执行阶段
转换阶段得到的言语结构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三阶段
词汇选择阶段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转化成具体的概念,即词
语音形式编码阶段
将选择好的词匹配并激活对应的语音
发音运动阶段
发音运动系统接收指令形成发音动作
生成错误
思想转换成语言结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失误
两类
意义型错误
形状型错误
研究
语误分析:记录日常生活自发的言语,分析出现的语误并分析
基于反应时的实验室实验:语音启动时间:从发出指令到被试发出声音这段时间。
语义和语法加工
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
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这种语言的转换规则系统,用这些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语句的两个层次结构
表层结构
实际上听到看到的语句形式
深层结构
试图表达的意思
三部分
句法规则
基础规则
短语结构规则/基础规则
词库
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的语义解释
转换规则
经过转换规则,将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表明了实际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相同深层结构可以形成不同的表层结构 相同的表层结构可以表达不同的深层结构
语义规则
提供句子的语义
语音规则
提供句子的语音
语言习得
强化理论
言语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习得的,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通过强化的联结
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
婴儿具有一种先天语法,言语的获得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语言获得装置(LAD)
与生俱来的装置
接收各种原始的、具体的语言素材,LAD处理,逐步转换成一整套个别的、内化的言语系统
每个句子都有深层机构和表层结构
第二语言习得
双语指一个个体同时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
理论
共同存储模型
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句法是不同的,言语理解和言语发生的方式也可以不同,需要互相转移
但两种语言拥有共同的意义表征,储存于一个单一的语义记忆系统中
单独存储模型
两种语言不仅在语音、词汇和句法、言语理解和言语发生的方式不同
同一意义的内容储存在不同的语义记忆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