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的思维导图,整理了主语、谓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独立语,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5-05 18:54:52 湖北省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
修饰语
描写或限制中心语的,位于中心语之前
定语
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状语
状语是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主语、谓语
主语
主语和话题
主语
句法概念
话题
语用概念
话题是谈话的出发点、关注点,常指明一句话中的已知信息
话题与“说明”配对共存,一前一后,“说明”是对话题的陈述,指明一句话中的重点信息。话题又叫“主题”,说明又叫“述题”
话题与主语相似而并不等同
主要是在句中占据的位置不同,话题出现在句首,可以由时间、处所状语充当(如例⑩⑩),更多的是由主语充当(如例①②⑩④),这时两者重合,说明也就与谓语重合。例⑩⑩⑩的说明都是主谓短语,说明与谓语并不重合
话题与主语的不同,还表现在语用方面,话题往往带有强调的口气
定义
被陈述的对象
分类
名词性主语
定义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
一般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时间名词、处所名词
数量词
主语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例②的“前面”是处所主语,这句是存现句,是特定的句式,动词已有施事作宾语,再无别的主语,处所成为陈述的对象,充当主语
非动作动词“是、有”等,前头的时间处所词语是陈述对象,当然可以是主语,如例①。
如果谓语以带宾动词为核心,确认主语时要考虑动词前的名词性词语是不是必 有成分,是不是施事、受事
拿句首表示时间和处所的词语来说
有时候它可以作陈述的对象,也就是作主语
有时候动词前还有表施事、受事的名词语作陈述对象,那么时间、处所词语就成为状语了
名词性主语后面的谓语在词性上不受限制,只要语义能搭配,可以用各种谓词语 充当
谓词性主语
定义
谓词性主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短语
主谓结构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作陈述的对象
谓词性主语后面的谓语要受到限制,它总是由非动作性谓词(含判断 动词、形容词等)充当
其他成分
谓语
定义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谓语里如果有宾语,就会有动语
构成材料
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谓词性成分
动词性词语
动词一般不单独作谓语,动词单独作谓语,常常要在前面或后面带上别的成分(修饰补充或动态语气等成分)
动词单独作谓语的条件
用在对话里,例如“你瞅!"
用在复句的分句里,特别是在先行句和后续句里,例如“你来,我就走!"
用在对比、排比句里,例如“架不住,一个人干,八个人拆。”
常常要加上一定的语气词或动态助词,例如“春天来了。”
形容词性词语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的条件
在对话里,提问句和回答句都可以这样用,例如“哪个地方凉快?"
(2)用在复句的分句里,主要是对比句或者是先行句、后续句里,例如“道远,你多走一会不就得了!"“多穿点衣服再出去,外头冷。”
(3)有时在句末要有语气词,例如“我累了。”“天晚了。”
名词性词语作谓语比较少见
条件限制
名词谓语句
“的”字结构
我武大的
数量短语既属名词性短语,又带有谓词性;既具有指称性,又有述谓性
“他的体温三十七度”、“祖国万岁”、“这孩子快五个月了”
主谓短语作谓语
汉语特色
作用
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用作谓语中心的动词、形容词等通常是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核心,它和前头的主语、状语和它后头的补语、宾语都可以发生语法、语义联系
主语和谓语的语义类型
施事
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
受事
是动作的涉及者、被动者
当谓语不表示动作时,主语既非施事,也不是受事,可以说是中性的
主语分类
施事主语
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叫施事主语。这种主谓句的语义结构是“施事+动作”
从语法关系上看,这里所说的施事,是广义的施事,既包括动作的发出者,也包括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
如例③的“演员的表情”,但是仍然应该看成施事
以上三例,是施事主语句,也就是主动句。
受事主语
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叫受事主语。这种主谓句的语义结构是“受事+动作”
这里的受事是广义的,含义比一般也要宽泛一些,只要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和涉及对象,都是受事
例⑥“这样的好机会”并未接受动词“错过”的影响,却是“错过”所涉及的对象
例④⑤⑥都是受事主语句,例④又叫被动句。
中性主语
主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叫中性主语,又叫非施受主语
这类例子值得注意,其中的谓语或谓语中心有时用及物动词,有时用不及物动 词,后面一定有宾语,主宾之间语义上有领属关系
这种主语有时像施事,如例⑦
其实,主语只是跟谓语有关联,宾语才是施事,如例⑧
也因此,有的句子的宾语可以移到动词前做主语或主语中心,例如“我们的猫跑丢了”。但是不能删去宾语而只用主语,否则句子不能成立或者改变了原意
谓语中心不用动作动词而用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和非动作动词“是”“有”等,其主语也属于中性主语
主语的语义内容
可以表动作结果,例如“大楼盖好了”
表工具,例如“钝刀割肉”
表原因,例如“外伤容易感染”
表处所,例如“汤里搁上点肉松”等
谓语的语义类型
由“是、有、像”等非动作动词组成的谓语只是用来判断说明主语的情况
这些句子只是做出解释、肯定具有、表示比喻,等等,而不是叙述一个活动、一件事情
“知识就是力量”、“你啊,真有本事”、“她像一只受惊的小鹿”、“她的眼光好像一把利剑”
着重于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与主语有关的一件事情,这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如例①②表示主语“做什么”或“怎么样”
有人把有叙述性的句子叫叙述句
着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性状,这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这里包括 形容词性的主谓短语)充当,如例⑩⑩,表示主语“什么样”
有人把有描写性的句子叫描写句
着重于判断说明,即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如“鲁迅是 浙江人”,又如“荷叶,是小青蛙的摇篮”,表示主语“是什么”
这种句子可叫判断句。
述语、宾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现共存的两个成分,句内有宾语,就必有动语,无宾语就没有动语
述语
定义
是支配、涉及后面的宾语的成分
构成
动词性词语构成
动语可以由单个动词充当。更常见的是由动词带上补语构成,如例③④⑤,或带动态助词构成
动语和动语中心通常是及物动词,在存现句里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例①
某些不及物动词必须带上补语之后共同带宾语,因为这里的宾语只跟补语发生某种语义联系
他走肿了脚”
及物动词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能愿动词
咱们要杀出一片新天地。
有动词语法特性的形容词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
单音节形容词+程度补语
这鬼天气,热死我了。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兼属动词的词就能带宾语
⑥多一个铃档多一声响。
⑦知识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宾语
定义
位居动语后头,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
构成材料
体词性词语
名词性宾语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每逢佳节胖三斤。
一口气看了20集。
别买太红的,不经放。
你们别看我,不是我干的。
谓词性宾语
谓词性词语充当宾语有一定条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语后边
宾语的语义类型
受事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如“割麦 子”、“打落水狗”)、动作的对象(如“告诉大家”、“感谢你”)。
施事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
施事宾语比受事宾语少见,多用于少数特定句型中。例如“来了一位客人”、“走漏了消息”、“出太阳了”、“荷叶上滚着水珠”、“天上飘着白云”、“一锅饭吃十个人”。
中性宾语
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即非施非受宾语
结果宾语:盖房子、挖坑(盖成房子)
处所宾语:回南方、坐车上(回到……、在……上坐)
时间宾语:熬夜、过中秋节(在……里熬着、在……时过)
工具宾语:编柳条、喝小杯、吃大碗(用……编)
方式宾语:存活期、寄航空(用……的方式存)
原因宾语:避雨、缩水(因……而躲避)
目的宾语:交涉过财产问题(为··,…而交涉)
类别宾语:他当班长,我是学生(他是班长)
存在宾语:那里有鱼(鱼在那里)
其他宾语:上年纪、出风头
地位
宾语是动词分类的主要依据
按照能不能带宾语、带什么样的宾语进行分类
有的动词只能带施事宾语或者处所宾语,凡是能够带宾语,就应该归为及物动词
“来了一个人”“回武汉”
有的动词不同的义项应该归入不同的小类
她笑了”的“笑”是“露出愉快的表情”的意思,为不及物动词;“她笑你”的“笑”是“讥讽”的意思,属于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
只要能带宾语,不管带的是什么类型的宾语,都是及物动词。
现代汉语没有三宾语
单宾动词
有的是体宾谓宾都能带
体宾动词
后面带名词性成分/只能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叫名宾动词
吃、喝、参观、访问、敲、砍、摇、打扫、修理、收割、采购
谓宾动词
后面带动词性成分/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叫谓宾动词
真谓宾动词
能带谓词和动宾、状中等动词短语作宾语的谓宾动词,但不能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
打算、企图、估计、计划、认为、主张、准备、省得等
例如“值得认真地学习”,不能换成“值得认真的学习”
准谓宾动词
是可以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而不能带动宾、状中等短语
给以、加以、予以、致以、进行等
“进行认真的调查”不能是“”进行认真地调查“
真准谓宾动词
可带真谓词性宾语,又可带准谓词性宾语
开始、失悔、痛感、意味着、有助于等
例如“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和“开始了新的变化”
名谓宾动词
能带名宾又能带谓宾的动词叫名谓宾动词
名真谓宾动词
既能带名宾,又能带真谓宾的名谓宾动词
指出、看见、说、表明、抱怨、埋怨等
“指出了他的缺点”、“指出了他有很多缺点”
名准谓宾动词
是既能带名宾又能带准谓宾的名谓宾动词
得到、有、作等
“得到了一些奖品”、“得到了大家的帮助”
名真准谓宾动词
带上述两种宾语的名谓宾动词
想象、保证、称赞、担心、赞成、反对等
“想象将来的美好景象”、“想象自己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大家正在想象美好的感受”。
双宾动词
给、送、卖、还、赢、补、输、赠送
不及物动词
不能带任何宾语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游泳、发火、毕业、咳嗽
给、送、卖、还、输、赢、补、找、分配、转交、赠送
定语
构成材料
名词、代词表领属/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作定语
“冰雪世界、神奇色彩、微型电脑、一片绿洲、戴眼镜的老汉、人多的地方”
名词
宋代人/宋代的人
两所学校/五十辆汽车
代词
我哥哥/我书?
这孩子/那人/这一边的书
形容词
香喷喷的面包/雪白的手套/雪白手套?/雪白一件衣服
语义类型
从定语的表义作用看
限制性定语
一般能回答“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多少、何时何地”等问题
是对中心语所指的事物范围加以限制,使中心语事物在其性质、特征上能与同类的事物区别开来
它的作用主要是给事物分类,使语言增加准确性、严密性
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区别词做定语多是限制性的,表示人或事物的领有者、时间、处所、环境、范围、用途、质料、数量、性质、属性、来源,等等
“颐和园的湖光山色、冬季的阳光、林子里的光线、教学设备、野生动物、驮炊具和行装的骆驼、石头房子、一块桦树皮、新衣服、大型歌舞、女朋友送的礼物”。
表同一性的限制性定语
同一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同一关系,所指内容一致。如果把其间的结构助词 “的”换成“这个”,整个偏正短语就转化为同位短语
(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一个原则问题
讲解员解说着(黄土高原变成肥沃良田)的远景
描写性定语
一般能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描写性定语多数在语义上对中心语事物加以描写或形容,它的作用主要是 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性,使语言增加形象性、 生动性
描写性定语多由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拟声词等充当
“碧绿的田野”、“壮丽的故宫”、“绿油油的庄稼”、“弯弯曲曲的小河”、“如飞的火车”、“风平浪静的港湾”。
有些描写性定语也有限制作用
例如“绿油油的庄稼”里的“绿油油”,在描写状态的同时,也起限制范围的作用
多数描写性定语和所有限制性定语的语义指向是“顺行指向”,即指向后头的中心语;少数描写性定语的语义指向是“逆行指向”,即指向中心语前头的人,而不指向中心语
这种逆行指向的定中短语有少数不能独立表义,如“饱饭”不能单说,只有在特定语境(句子中,有上下文)中位居宾语中心才能成话,换了位置,就不能成话
“饱饭他在困难时期只吃了一顿
出现定语逆行指向的语用原因是追求语言经济和特殊表达的需要
定语和助词“的”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
红花、绿叶、新课本、好主意”
如果用“的”,形成平行格式,就有强调描写的作用
“好的主意、新的课本”
一些单音节名词作定语必须加“的”,例如“人的性格、水的深度、树的形状、花的香“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
常常加上“的”字,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加或不加,有时也取决于上下文音节的协调与否。有时为了避免“的”用得太多,在不致发生歧义的情况下,“的”可以不用
“晴朗的天、干净的水、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通红的辣椒、稀薄的空气、粉红的脸”
双音节名词作定语而中心语是单音节的,也常常加“的”,例如“黄河的水、野地的花、大海的风、北极的冰”。
用不用“的”都可以的话,一般讲究音节的调整,看读起来顺口不顺口,例如“洪 湖水,浪打浪”、“迎面吹过来大海风”,其中的“洪湖水、大海风”就不加“的” 了
名词作定语
有时可以直接修饰中心语
”桦树皮、抱子肉、茅草屋顶、玻璃器具、语法论著”,这是把定中短语用作一种名称
不然就必须加“的”,例如“明天的课、脸上的表情、师傅的想法”
有时候加不加“的”影响定语的性质和意思
加“的”表领属关系,不加“的”表性质、属性
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者,一般要加“的”
“你的书、我的朋友、他的眼神、他的著作
如果用在句子或者一个更大的组合里,有时也可以不用“的”,例如“他把我书包拿走了、我朋友的亲戚”。中心语是国家、集团、机关、亲属的名称
有时候也可以不加“的”,例如“我们国家、你们学校、他弟弟”。
如果亲属称谓是单音词,就不用“的”了,例如“你叔、他爹、我哥”。
人称代词和名词一样,后面紧接着指示代词或表示时间、处所的定语,一般也不用“的”,例如“我这衣服、他上学期的成绩、你在上海的亲属、老张那些年的生活、老师五十年代的论文、哥哥在江心洲的家”
动词作定语
直接修饰中心语,组成一种名称
“活鱼、死狗、剩饭、烤肉、炒肉丝、烧茄子、感谢信、压缩饼干、注射器材、创作计划、使用情况”
单音动词作定语,中心语用具体名词
”烤肉“
双音动词作定语,不受这种限制
“压缩饼干、使用情况”
中心语为抽象名词的,有一些可能构成动宾关系而仍然不用“的”
”学习文件、参考文献”
是一般要用“的”,甚至必须用
“写的字、编的草帽、积累的经验、翻滚的波浪、飘扬的雪花”
短语作定语,一般要加“的
“非常新颖的设计、有抱负的青年、质量好的产品、对这本书的意见、荷叶上的水珠、一阵阵的歌声”
没有重叠成分的量词短语后面不加“的”
多层定语
定中短语加上定语就形成多层定语
c例不是三层定语修饰一个中心语(鸡),而是三种定语分别修饰三种中心 语(“一只大白鸡”、“大白鸡”、“白鸡”)
以下两种复杂短语不是多层定语,是由偏正短语或联合短语充当的一层定语
多层定语
一般次序
(l)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谁的?")
(2)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表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3)量词短语或指示代词(表示“多少?")
(4)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表示“怎样的?")
(5)形容词性词语(表示“什么样的?")
(6)表示质料、属性或范围的名词、动词(表示“什么?")
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跟核心名词关系越密切的定语就越靠近核心名词。但是有一些词语也有灵活性,最灵活的要算量词短语
使用多层定语要避免歧义。如例④就有歧义,“两个”可以是“朋友”的定语,也可以是“朋友送的小花瓶”的定语,这就要求用移位或更换(量词)的办法来消除歧义。把例④说成例③叫移位法;例④中如果“两个”指朋友,可以换成“两位”,这叫替换法
状语
构成材料
副词
时间名词、动词(能愿动词)
上午来了
应该做
形容词(特别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
拼命地跑
介词短语
量词短语
一遍一遍地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
其他短语
认真考虑、从头到尾看了
头也不回地走了
像姐妹一样亲热”
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一般名词、动词是少数,限于能用来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状态的词
“电话购票、笑脸迎人、公费出国留学、现金支付、现钱交易、现场直播、综合治理、摸索前进
动词常常组成短语来作状语
“他一动不动地蹲在窗台下边、老木匠不眨眼儿地等在车门旁”
语义类别
限制性状语
定义
用来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描写性状语
定义
从性质和状态方面对动作情状加以描写或形容,在语法结构上也是修饰谓词性成分,在语义指向上有些是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有些是描写动作者的情态,指向名词性成分,就是说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都是一致的
位置
状语一般放在主语后面
一些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情态、条件、关涉对象或者语气的状语有时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
由“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只能出现在句首
放在主语前的状语叫句首状语,修饰主谓短语或几个分句
可以有两种位置的状语,放在句首时常常有一些特别的作用
或者是强调状语;或者是照顾上下文的连接
或者状语较长、较多,放在句首可以使主语和谓语中心靠近,使句子结构紧凑,便于理解句意
或者放在句首修饰几个分句(如例⑥),这样既照顾了结构,避免用语重复,也照顾了表意。
状语和助词“地”
副词
单音节副词作状语
一般不加
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
形容词
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也大都不能加“地”,例如只能说“快跑、慢走、大干、苦练”
多音节形容词
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痛痛快快喝一杯/痛痛快快地喝一杯”
也有少数不能加,例如“不努力学习,肯定要落后”里的“肯定”
还有少数必须加,例如“轻巧地划着小船、亲热地问长问短、惊喜地走了”
代词、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能愿动词、方位短语和介词短语作状语
都不加“地”
那些可加可不加的,加上了,往往有强调意味,意在突出状语
多层状语
分析状语顺序也像分析多层定语一样,左边的状语修饰右边的中心语,即以左统右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不太固定,有时候位置不同,意思就不一样
“都不去/不都去”意思不同,“很不好/不很好”也不一样
多层状语的语序问题比较复杂,哪种在前,哪种在后,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意的需要
大致的次序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对象
(l)表示时间的名词(指明何时)(限制性状语)
(2)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指明何地)(限制性状语)
(3)表示范围的副词(指明什么范围)(限制性状语)
(4)表示情态的形容词(指明怎样)(描写性状语)
(5)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指明同谁)(限制性状语)
修饰语层次
修饰语是一个联合结构
作为整体修饰中心语
修饰语是一个偏正结构
先把修饰语和中心语划开
中心语是一个偏正结构
把带修饰语的中心语和其他修饰语划开
补语
构成材料
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和人、物的状态
语义类别
结果补语
表示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
“他放跑了罪犯”,是因“放”而“跑”了
结果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和动词短语
结果补语前头不用助词“得“
例③④的动词要带上补语才能带宾语,即不是动词带宾语,是中补短语带宾语
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并不都是指向它的中心语,有的是指向主语或宾语
我们打赢了球。(赢了的是我们,指向主语)
例⑤的变换式是:我们打球,我们赢了。(指向施事)
我们打破了球。(破了的是球,指向宾语)
例⑥的变换式是:我们打球,球破了。(指向受事)
我们打完了球。(完了的足“打”这个动作,指向谓语中心)
例⑦的变换式是:我们打球,打完了。(指向动作)
从变换成复句之后看,这种谓词性补语成了第二个分句的谓语,起到第二次陈述的作用。它可以有不同的陈述对象,例⑤的补语“陈述”主语,例⑥的补语却“陈述”宾语。例⑦的补语“陈述”动词,汉语的中补结构是汉语结构凝练这一特点的表现
搞运动搞得太多了。(既指向宾语又指向动词)
“低度酒也会喝醉的”
有时补语语义并不指向主、宾语和谓语动词,而指向泛指的或在上下文中出现的人或物
⑨甲队打胜了乙队。 ⑩甲队打败了乙队
两句补语意义相反,可是两句的意思相同,关键在于补语语义指向不同。例⑨“胜”指向主语“甲队”,宾语“乙队”可以省略;例⑩“败”指向宾语“队”,“乙队”不可以省,主语“甲队”也不可以省略
情态补语
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情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常用助词‘得’
⑩那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⑩秋天来了,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的。
⑩纳税人的钱花得<值不值得>?
⑩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⑩他摔得<满身烂泥>。
作用
有的用作描写,用状态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
有的用作评价,只用性质形容词
这两种补语的语义分别表示施事、受事或动作的某种状态
搭配
补语前有时用“个”、“得个”
“雨下个不停、他说个没完、打了个稀巴烂、闹得个鸡犬不宁”
用“个”字,中心语后面有可能加上“了”
用“得”字的补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去。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有无须或无法形容的意味,让对话者自己体会
“把你美得!”、“看你那头发乱得!”、“看你急得呀!”
趋向补语
表示事物随动作而移动的方向,都用趋向动词充当
他送来两盆花。
含羞草的叶子一下子就缩回去了。
网上的谣言一下子就发展出来了四五个版本。
动态助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如例18;有时候“了”加在补语之 前,这时句子不会出现宾语,如例21
此外,趋向动词“起来”、“下去”、“下来”、“上”、“下”,有时有引申义,例如“笑起来”的“起来”表示开始,“笑下去”的“下去”表示继续,这种用法的趋向动词仍作趋向补语,但带有虚化的倾向
数量补语
分类
动量补语
动量补语,由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
“看了几遍、走了一趟、看上几眼、打了我一下”
时量补语
时量补语可以自成一类,为了简便,和动量补语合称数量补语
时量补语,用表时间的量词和加数词组成的数量短语充当,或用“数量名”短语充当
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就是时量、时段
“住了三天、等了一个钟头”
或者表示动作实现以后所经历的整段时间(时段)
“成立了五年了、挂了一天”
“来了三个星期(月)”中的“星期、月”也可表时段,但它们不是量词,而是时间名词
只能说补语一般不用名词性成分充当,或名词性成分一般不能做补语
时地补语(介词短语补语)
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
这事就出(在1949年>。
人们都知道自己生(在何处),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两个小伙子走<向海边>。
可能补语
这种补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可能补语有两种
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得了/不了,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
⑥这东西晒(得>晒<不得>?(相当于“能晒不能晒”l“能不能晒”)
⑩眼下这事儿再耽搁<不得>了,得立刻解决。(“不能耽搁”)
④生产上的事你要多操心,大意<不得>。(“不能大意”)
看得/看不得
走得了/走不了
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可能结果补语和情态补语肯定式形式相同
例如“这个字写得好”,其中的“好”,可以是可能补语,也可以是情态补语
判断方法
可用扩展法:补语前能加状语(很)的是情态补语,不能加的是可能补语
?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很少
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多”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
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
中心语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某些能前加“很”的动词/形容词、心理动词
⑩心里痛快<极>了。(必须加“了”)
⑩有一回天已经黑(透)了,他下了河滩。(同上)
⑩这拦河坝坚固得<很>。(必须加“得”)
⑩这里闹得(慌>,蛙吵一夜惹人烦。(同上)
⑩一走进山沟,可把我乐<坏>了。(必须加“了”)
⑩山那边的情况我熟悉,还是我去好<一点>。
述语不带“得”,补语“极了、死了
好极了、冷死了
述语带“得”,补语“很、不得了、了不得
喜欢得很、喜欢得不得了、好得了不得
程度补语本身没有否定形式
介词结构作补语
表时间、处所
毛泽东生于一八九三年。
他来自农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补语与宾语的辨认
看标记
就是看有无助词“得”,有就是补语。可插入助词“得”也是补语。而某些动词含语素“得”,像“获得丰收、取得胜利、觉得好看、心情显得很沉重”,中间的“得”字是构词成分,不是助词
看关系
可用提问法,看动词后的词语能回答什么。能回答“V什么?"的是宾语,能回答“V得(怎么样)”的是补语。例如“爱干净”和”扫<干净>”
看词性
宾语可由名词性和谓词性的成分充当,以名词性为主
补语一般限于由谓词性成分充当
例外就是表时间(时段)的名词性成分
如“我等了你<三个小时>了”,可拿它和“我浪费了三个小时了”比较,用“把”字提宾法来鉴别,能用“把”字提到动词前的是宾语,否则是补语。
遇到“看书看了三个小时”,这里有表时间的名词性偏正短语,这就可用变换法,“看书把三个小时看了”不合原意,“三个小时”是补语。这种名词性补语是有条件的,表时量(时段)的才能作补语
动词后面是量词短语的话,如“看了三次”和“看了三本”,有动量词的就是补语,有名量词的是宾语。
定语一一体词性偏正结构的修饰语、名词前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状语一一谓词性偏正结构的修饰语、谓词前
他急急忙忙地跑进教室。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及多层补语
顺序
(l)动+补+宾:打破砂锅、走出教室(此种语序最常见)
(2)动+宾+补:去昆明两次、回家去、拿支笔来
(3)动十补十宾十补:拿出书来、走进教室去(双层补语)
(4)动+宾十补+宾:给他三次钱(双层宾语)
多层补语
动词后的宾语、补语可以有两个,即上面的双层宾语和双层补语
带双层补语的句子比较多,补语可以是:A.结果补语,B.趋向补语,C.数量补语,含动量补语、时量补语
(l)结果十动量:叫醒三次、打晕两次、走散半年
(2)趋向+动量:踏上一脚、看上两眼、寄来一年了
(3)趋向+趋向:拿出书来、露出笑容来、跑回老家去
中心语
定义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有的中心语是短语
最后一层中心语即中心词可叫“中心”,如主语中心是指主语里的中心词,余可类
分类
定语中心语
定义
定语中心语指与定语配对的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学术界)的(主要)注意力
谓词性词语也可以进入定语中心语的位置
①经济的振兴要靠科学技术。
②要始终十分重视智力的开发。
③放纵的结果是孩子的堕落下去
“振兴、开发”和“堕落下去”都是定语中心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进入“定+ 的+x”这个名词性框架中获得指称性,即名词性,成为借用名词或短语。“振兴、开发、堕落下去”本是动词、动词短语,它们被放进定名框架里,又处于主语中心或宾语中心这些名词常驻的位置,也就成为定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指与状语配对的中心语
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他「已经」来了、L昨天」他来了、他「的确」经验丰富、他【很〕有道理、他〔已经」很疲倦了、〔刚〕粉刷装修过、〔已经]好多了”
在名词谓语句里,状语中心语可以由名词充当
“现在已经深秋了”、“屋子里就我们俩”、“台湾海峡狭窄处才135千米”。
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指与补语配对的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以由谓词性短语充当
“粉刷装修得很好看”、“自命不凡得厉害”、“惊慌失措得像个孩子”、“吊死在一棵树上”、“他比我有经验得多”。
独立语
要区分感叹语、拟声语和叹词句、拟声词句的不同,也就是区分独立语和独立句的不同
子主题
独立语或独立句,都与前后的句法成分或句子不发生结构关系。因为它们在结构上是独立的,在语义上、语用上与前后语句是有联系的
定义
所谓独立和特殊,在于它身在句内又与句内的其他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无配对的成分。它和句内的语气词、语调等被称为“零碎”
独立语是由于语用或表达的需要才出现在句内的,在表意上有其特定的重要作用
分类
插入语
插人语的作用是使句子表意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有的插人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口气,表明说话者那种不容置疑的态度。有时又点明特别值得注意的内容,以加深听话者的印象
通常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
有的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口气比较委婉,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不作完全的肯定,留有重新考虑的余地
通常用“看来、看样子、说不定、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
有时候,为了表示消息来源会使用“听说、据说”一类字眼
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一类字眼来引起对方的注意
如果是客观叙述一件事,也会用一定的词语来表示突出某一点
用插说来突出“一向”和眼前的不同
除此以外,有的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明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是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有的表示对语意的附带说明,常用“严格地说、一般地说、不瞒你说、说句笑话”
称呼语
用来呼唤对方,引起注意
感叹语
用叹词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
感叹语后面如果用上了句末点号,就成了独立句中的一种。逗号,不是一个复句中的分句,而是独立语中的感叹语
拟声语
由拟声词构成,模拟事物的声音,给人以真实感,以加强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