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内容,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
编辑于2023-05-08 00:18:59 云南中国近代史第八章内容,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
本篇导图为text a to work or not to work ——that is the question,陈列了一些单词,方便文章理解
这是一篇关于TEXT B shaping young lives wit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topic、Advantage、Disadvantage、Conclusion。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内容,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
本篇导图为text a to work or not to work ——that is the question,陈列了一些单词,方便文章理解
这是一篇关于TEXT B shaping young lives wit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topic、Advantage、Disadvantage、Conclusion。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三个彻底: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一一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二、捍卫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中共执政面临的考验
能不能保卫住革命胜利的成果,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普遍召开地方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开始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
农奴翻身: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掀起土地改革运动
妇女解放: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使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
开展大规模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数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开始树立 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恢复国民经济, 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基础
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
初步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以利于统一调度全国的财政、物力、集中力量办好大事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国民经济的恢复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
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适当限制,并将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巩固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靠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
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 边倒"的外交方针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时间:1950年10月初到1953年7月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能不能经受住全国执政的新考验, 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①1950年-1951年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整党运动
②1951年底到1952年,在党政机关内部开展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③1952年上半年,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紧急情报的“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
④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⑤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对于社会主义过渡步骤的认识过程:
先工业化后改造,到边化边改
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一,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首要任务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但是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1953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意义: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
1.三大钢铁基地:鞍山,包头,武汉
2.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
北京电子管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3.交通:
武汉长江大桥
青藏新藏康藏公路
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1956年底,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农业
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由低至高)
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农业产合作社:社会主义的性质
原则:先合作化,后机械化;自愿和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阶级政策:依靠平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
手工业
手工业改造(三种组织形式 手工业合作化)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的性质
步骤是从供销入手,从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和平赎买
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赎买政策: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的企业。低级形式由资本家经营,有各种形式。高级形式为公私合营
三个阶段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经销,代销为主)(萌芽)
个别企业的公司合营(半)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方式:采取四马分肥(即把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到第三步全行业公私合营即采取定固定息的方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
第一,用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的,而不是无偿的,逐步的,而不是突然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削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第三节 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标志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
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
二、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和相应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提供了政治保障
•这是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党探索和建设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1956 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的阶段。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结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论十大关系》
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提出一系列新的方针
文化:确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
在“向现代科学进军”的指示精神感召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科技革新运动
通过群众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进行生产工具改造,推列生产过程中繁重落后的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较变,促进了全民技术文化素质提高,为科技长远规划的费彻实施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广阔的群众基础。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1955年 九月,在北京举行)
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況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政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①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②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评价:中共八大的路线正确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中共八大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社会主义建设路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整风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展开,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在后期出现变化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影晌,是1957年10月~11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认为当前国内的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
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和曲折发展
一、“大跃进〞和初步纠正 “左”的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
总路线:
1958年2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主要标志和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
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
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以“农、轻、重”为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平衡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应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二、国民经济调整和 “四个现代化” 战略目标的制定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年11 月,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着手解决当时最为突出的农业和农村问题。
1961 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1961 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起草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要求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废除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962年一二月间,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发场了党内的民主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动员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内容: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分两步走: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休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文化大革命” 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导火线:1965年10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文化大革命运动首先表现为红卫兵运动迅猛兴起;1969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觉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系统化、合法化。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帝国主义长期敌视、封锁。
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给中国施加巨大压力。
党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科学认识,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成功的阶级斗争经验,使人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矛盾时容易沿用和照搬。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历史教训
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觉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改革和完善觉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内容
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了飞跃发展。
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批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改施相继建成。
1963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
1974年,我国建成大庆至秦皇岛的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
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利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快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莫定了年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为中国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创建了前提。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普遍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着力扫除文盲,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加大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
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涌现大批优秀文艺作品。
医疗事业也得到蓬动发展。
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提出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方针
1961年10 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我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于1975年11月发射成功;在生物技术在生物技术方面,1972年发现青蒿素;1973年成功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
形成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国际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