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史,如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9日14时35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捷龙三号遥一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十四星”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D47-50星、东坡08-10星等14 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编辑于2023-05-08 23:16:53 广东中国航天
2022年12月9日14时35分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9日14时35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捷龙三号遥一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十四星”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D47-50星、东坡08-10星等14 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
神舟十四号(英文:Shenzhou-14 [51] [64] ,英文又称:Shenzhou XIV [65] ,简称:神十四),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四艘飞船 [2] ,是中国空间站组合体之一 [71] 。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15] 。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19]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 [21]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乘组迎来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完成“太空会师” [87] 。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93] 。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
羲和号(英文:Xihe,英文全称:Chinese Hα Solar Explorer,英文简称:CHASE [25] ),全称“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4] 。 羲和号卫星总重508千克,运行于高度为517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 [21] ,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羲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技术,旨在完成超高指向精度平台、超高稳定度平台首次在轨飞行试验 [8] 。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中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中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7]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3] 。6月报道,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3名航天员将成为 “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5] 。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7] 。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4-15]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19] 。8月20日消息,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于20日14时33分圆满完成 [32] ;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38] ;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十二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 [41] 。
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
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21时17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5] 。 5月30日5时1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18] 。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20]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8日10时2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并绕飞至前向端口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整个过程历时约4小时。 [21] 2022年3月3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于北京时间3月31日18时40分受控再入大气层。任务顺利完成,飞船绝大部分器件被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
天和核心舱(英文:Tianhe Core Module [69-70]),是中国空间站(China’s Space Station [72] )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 [71] 。 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中国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起飞质量22.5吨,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后续,天和核心舱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飞船的访问,在全面完成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71] 。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天和核心舱的太阳能帆板两翼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71] 。
2020年11月24日
嫦娥五号(Chang'e 5),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研制,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1-3]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4] 。11月24日,嫦娥五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 [5] 。11月25日,嫦娥五号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 [6] 。11月28日,嫦娥五号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7] 。11月29日,嫦娥五号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 [8] 。11月30日,嫦娥五号合体分离 [9] 。12月1日,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 [10] 。12月2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 [11] 。12月2日,嫦娥五号完成月面自动采样封装 [12] 。12月3日,嫦娥五号上升器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 [13] 12月6日,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容器转移至返回器中 [14] 。12月6日12时35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准备择机返回地球 [15] 。12月8日,嫦娥五号上升器受控离轨降落在预定落点 [16] 。12月12日,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实施第一次月地转移入射 [17] 。12月16日,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二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 [18]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 [19] 。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20] 。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祝融号,为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高度有1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 [2]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7] 2021年4月24日,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火神祝融登陆火星的意思。 [2] 祝融英文名称采用直接音译方式确定为:“Zhu Rong”。 [53] 5月17日,祝融号火星车首次通过环绕器传回遥测数据。 [11] 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13] 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公布。 [17] 8月23日,祝融号火星车平安在火星度过100天,更是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的关键一天。
2018年12月8日
嫦娥四号(Chang'e 4),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2]。 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于2018年12月12日完成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 [3] ;于2019年1月11日与“玉兔二号”完成两器互拍工作 [4] 。 截至2021年9月29日,在祖国72华诞来临之际,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在轨工作突破1000天,继续刷新月球背面工作记录。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整体工况良好,载荷工作正常,持续开展科学探测。 [5] [31] 2022年1月3日消息,嫦娥四号着陆三周年,累计获得探测数据3780GB [33]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 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中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19年12月16日,北斗三号面向全球导航服务的最后一组MEO卫星--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终于落子于北斗"大棋盘"的中圆地球轨道。6月16日,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临射前测试过程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发射任务推迟,重新发射的窗口确定为6月23日9时43分。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6月30日,北斗“收官之星”成功定点,所有30颗北斗三号卫星也已全部转入长期管理模式,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重要一步。
2013年12月2日
嫦娥三号(Chang'e 3),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组成 [1] 。 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 [1] 。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是中国航天领域技术最复杂、实施难度最大的空间活动之一 [2] 。
2013年6月11日
神舟十号,简称“神十”,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艘飞船,也是中国的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1] ;于2013年6月23日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手控交会对接,两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2] ;于2013年6月26日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完成飞行任务 [3] 。 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连战连捷,为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后续载人航天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 中文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简称“神九”,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九艘飞船,是中国的第四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1] 。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2] ;于2012年6月18日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3] ;于2012年6月29日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完成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4] 。 神舟九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今后的载人航天的发展、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
2012年4月30日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BD2、Beidou-2)是中国独立开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延伸,它将克服"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提供海、陆、空全方位的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类似于美国的GPS和欧洲的伽利略定位系统。2012年4月30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2011年11月3日
神舟八号,简称“神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八艘飞船,是中国首次进行交会对接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中建造空间站的重要前提。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1] ;于2011年11月3日与天宫一号完成刚性连接,形成了组合体 [2] ;于2011年11月17日返回舱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区,完成对接任务 [3] 。 神舟八号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3] 。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Chang'e 2),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原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2];2010年10月6日,嫦娥二号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 [3] ;2011年8月25日,嫦娥二号进入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 [4] ;2012年12月15日,嫦娥二号工程宣布收官 [4] 。 嫦娥二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后续实施探月二期工程的“落”和“回”以及下一步开展火星等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进程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5] 。
2009年3月1日
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使命,撞击月球表面预定地点 [2] 。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2008年
神舟七号,简称“神七”,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七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1] ;于2008年9月27日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2] ;于2008年9月2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3]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开启了中国的新篇章
2003年
神舟五号(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其返回舱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其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 [1] 。 神舟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003年5月25日,我国成功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第三颗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以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第三颗北斗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前苏联(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在世界上第三个建立了完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折叠
1999年11月20日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新的重大突破。“神舟一号”飞船经过21个小时太空飞行,返回舱于21日凌晨3时41分顺利降落着陆,完美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飞。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为开端,中国开启了追梦太空的壮丽腾飞。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飞天梦圆到舱外活动,从单船飞行到交会对接,从天地往返到航天员驻留,中国朝着航天强国阔步前进。”
1998年5月2日
长征二号丙(代号:CZ-2C)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一型两级常规液体运载火箭。该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1] 。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长征二号丙于1976年启动研制 [2-3],1982年9月9日首次发射成功 [4] 。截止到2022年3月5日,共计发射59次。 长征二号丙火箭具有高可靠性和不断更新能力。在数十年来的数十次发射中,该火箭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一系列任务,为中国第一型“金牌火箭”,具有能在多个发射场发射多种轨道卫星的能力 [5] 。 截至2022年9月9日,长二丙火箭已服役四十周年,成为中国服役年限最长的火箭 [56]
1991年1月22日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0年7月16日
“1990年7月16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E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这是中国第一种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是专门为进入国际主流商业通信卫星发射市场而研制的。 火箭上搭载了一颗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BADR-A卫星)以及一颗“澳星”模拟星。最终,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被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澳星”模拟星因为装在火箭第二级电路中的一根插座连线出现错误,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1990年4月7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顺利送入转移轨道,这意味着中国首次成功地运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国外用户发射商用卫星,因为“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是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
1986年2月1日
子主题
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4年4月8日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升空。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由实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1975年11月26日
中国返回式卫星(英文:Fanhui Shi Weixing,代号:FSW- [7] )自1966年开始研制、1975年首次成功返回起。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已有30多年,共发射了23颗返回式卫星。在多次返回式卫星任务中成功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为中国发射数量最多的一种人造卫星。中国已经进行了22次成功的发射,利用返回式卫星所获得的资料,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100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1]
1971年3月3日
实践一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实验卫星。该星1971年3月3日发射,重221公斤,外形为近似球体的多面体,直径1 米,其主要任务是试验星上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无源温度控制系统,长寿命遥测设备及无线电线路性能及其他太空环境探测。实践一号卫星的设计寿命为一年,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8年之久,直到1979年6月17日才陨落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 。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设计寿命20天)。卫星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2]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