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选官制度二、三省六部制三、赋税制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 7 课 隋 唐 制 度 的 变 化 与 创 新
一、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隋唐时期: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形成科举制,唐代科举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促进人才选拔的公平和公正,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门阀士族,把选人用人的权 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 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封建社会的 长治久安;提高了官员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了 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2) 阶级上,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 来,为普通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促进了 封建社会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使封建社会的 肌体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了封建社会 的长期延续。
(3)文化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儒学的 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 主流地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
二、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继秦朝三公九卿制后中央管理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中央行政体 制运行规范化的集中体现,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 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后改称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具体职权分别是草拟皇帝的诏令、审核和封驳诏令、执行诏令。
三、赋税制度
汉代到隋唐的赋税制度经历了由人口税和更赋到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的改变,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两税法施行后,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
1.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者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 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隋唐时期: (1)唐初,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可 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较充足的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2)安史之乱后,户籍人口锐减,财政收入降,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 行两税法。规定按缴人丁和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产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 税,每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
扩大了征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向田亩、资产为主转变;征收 名目不断简化;征收时间由不固定到分夏秋两次征收 ;由农民服徭役到可以庸代役。 (2)说明农民的生产时间有了一定的保障;农民的负 担有所减轻;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政府对农民的 人身控制有所减轻。
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1)两税法之“利”在于统一了税制,简化了征课名目,扩大 了征税对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按照资产和田 亩确定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2)两税法之“弊”在于确立的定额较高,农民负担较重;没有能 够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 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加重了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