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刘瑜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刘瑜的思维导图,本文展开分析的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国家能力很强? 一个国家是否必须首先构建国家能力,然后再去建设民主?
编辑于2023-05-12 12:31:26 广东可能性的艺术
行文思路
政治比较的尺度
横轴——民主问责
纵轴——国家能力
本文展开分析的两个核心维度
政治转型
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国家能力很强?
一个国家是否必须首先构建国家能力,然后再去建设民主?
剩余两个板块——政治变迁的土壤与后果
政治文化
政治经济
第一章 全球视野
“和平”的爆发:一个黄金时代?
“不同寻常”的后冷战时代,人类持续、广泛的和平。
「不同寻常」?因为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战争是常态,和平是 例外,但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和平是常态,战争才是例外。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专治疗“政治性抑郁”
通过比较历史上的战争次数、伤亡人数、贫困人口比例、人口教育程度等等,不可否认,全球社会正在越来越好
天下与我:国际格局中的传导和相互影响
已有的进步不是自然也不是必然的。
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人类的生活水平 基本上是原地踏步的,明显的「社会进步」是最近这一两百年左右的事情。
试想如果
二战中是轴心国取得胜利?
冷战是苏联阵营取得胜利,而不是欧美阵营?
还会有全球贸易自由化热潮吗??中国还会加入WTO吗?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主要国际特征:自由霸权的崛起。
民主、自由、和平 VS.安全、秩序、民族集体自豪感
PS:特朗普“孤立主义”“到处退群、撤兵
全球化的经济后果
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发达国家蓝领工人议价权降低——>该群体的不满进一步上升为政治力量(特朗普因为摇摆州的支持而上台)
My view: 发达国家的工人过剩说明了产业的转移(老板拍板即可)比社会群体工作技能的培养(教育;观念变化等)要快得多
但导致发达国家蓝领工人的失业的,更多是其本国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自动化
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曾经用一个词概括 西方国家在全球化面前的困局——三难困境
全球化
主权国家
民主问责
全球化与文化反弹
儒家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对西方世界文化的反弹
西方国家担心——西方世界伊斯兰化
瑞典
瑞典民主党(反移民的右翼政党)近年来发展迅猛
长期以来,瑞典都是人均外援数额最大的国家之一。
瑞典人的包容不完全是出于善心,北欧国家都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移民 正好可以弥补瑞典的劳动力缺口。
目前面临问题:融合困难
1. 在经济方面。2019年,瑞典出生的人中失业率是 3.8%,但是在移民中是15%。事实上,瑞典一半的失业人口是移民。
2. 不过,经济问题可能只是短期问题。很多研究显示,长期而言,移民带 来的经济收益往往大于经济负担。更大的问题是犯罪率的上升。很多人指出,瑞典犯罪率更高的往往是二代移民,而不是新移民。 但是,如果第二代移民的犯罪率更高,恰恰说明融合的艰难。
3. 极端主义兴起:瑞典已经成为「圣战」战士输出 比例最高的欧洲国家。
根据皮尤中心的一个温和估算,2050年穆斯林将占瑞典人口的21%。
「高税收、高福利」的经济模式受到挑战
有研究指出,「高税收、高福利」的经济模式之所以出现于 北欧,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同质性的人口结构——正是因为彼此文化、语言、 宗教接近,才产生了深厚的社会信任,使得人们愿意交出很大一部分收入来 扶助那些穷困潦倒者,一旦社会「二元化」,人们不再把彼此看作兄弟姐妹, 他们还愿不愿意交同样高的税收、进行同样程度的财富转移,就变成一个问 号了。
多元文化主义:移民文化影响的正面作用(美国,加拿大)
但非一日之功
移民问题:人道主义VS.现实主义
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Paul Collier)的书《苦海求生:改造崩溃的难民制度》(Exodus: How Migration Is Changing Our World)
移民的速度越快,融合得就越慢。
第二章 政治转型
近年来的民主衰退现象?
民主化本质上是从权力垄断走向权力竞争
发达国家的右翼民粹主义崛起(上文已经讨论过)
发展中国家新兴民主的衰退
三次民主化浪潮与衰退
第一波:从19世纪早期的美国开始,的主要是西方欧美国家——英、美、法等,
衰退:「一战」「二战」之间的民主崩溃浪潮,魏玛共和国崩溃、日本法西 斯的崛起、西班牙内战等
第二波:是西方的一些卫星国,比如南欧、拉美诸国,还有一些刚刚摆脱殖民主义的发展中国家。
衰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出现政变、内战、革命,许多新生的民主政权纷纷垮台。
第三波: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是1974年葡萄牙政变开始(据跨国政体数据库V-Dem(Varieties of Democracy)整理出来的全球政体变化趋势),速度和规模较前两次明显提升。
衰退
民主崩溃,正加速发生
我做过一个计算,1974—1996年,也就是第三波的前半场, 民主崩溃发生过18次,但是1996—2018年却发生过35次
民主质量伪劣化,民主质量退到了一个「既够不到民主也不能算是专制」的灰色状态。虽然这些国家还有周期性选举的形式,但是它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结社自由都往往严重倒退,以致它的选举成了一种极其不公平的政治竞争
成功者的民主转型之路也充满曲折
法国大革命之后——>又经历了: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一战」「二战」,都充满了动荡,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法国的民主转型才能说是尘埃落定,而这时候距离法国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
德国、日本转型的法西斯道路
美国建设民主过程中的独立战争和内战
西班牙1936年的民主崩溃及其引发的西班牙内 战
英国1689年的光荣革命虽未流血,但是因为已经有了之前的惨烈的内战,才建立起君主立宪
民主韧性从何而来
民主韧性的三大表现:
第三次民主转型更加温和
苏联解体悄无声息
西班牙70年代末民主转型相对平静
东亚地区80年代的民主转型平稳过渡
巴西、智利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80年代的转型没有引发战争
虽然也有伊拉克、阿富汗等局部战火,但频率和影响程度相对历史改善很多
第三波民主浪潮有相当程度的「民主沉淀」现象,它留下来的成果也更多更稳定,它的「夭折率」更低。
在当代的转型国家中,有2/5左右经历过民主崩溃
但同时它也意味着,3/5的国家并没有经历民主崩溃。
暴力政变现象在世界各地的急剧减少。
政变数量统计图:Adam Taylor, 「Map: The world of coups since 1950s,」 The Washi ngton Post, Jul. 22, 2016
「民主反弹现象」
用学者伯米欧(Nancy Bermeo)的话来说,在21世纪,连政变都常常成了所谓「约定式政变」,也就是一边政变一边承诺将重新引入民主选举,显示了政治合法性观念的转变。
民主韧性从何而来:
作者强调的:观念因素
PS:中产阶级往往成为政治动荡的缓冲剂(中产阶级夹在中间,各种社会制度的最深度玩家哈哈,最受社会各种制度限制,既是各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更是受害者,社畜一群,惨死了)
经济发展
自由主义处于优势地位的时代
技术发展
对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影响
个例
1. 法国:最早的失败典型,「不自由的民主」
PS:但民主并不是美国宪法的最核心原则——最核心原则是自由。
法国革命经历了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共和国——>帝国再到复辟的过山车历程——讽刺的是,到了19世纪,类似的过程又循环了一遍。
严格来说,英美革命本质上仅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既是政治革命,也是经济革命、社会革命。
美国革命改君主制为共和制,但基本的产权制度、经济关系、宗教体系、文化风俗 却不是革命的目标
而法国革命却涉及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改造: 废除贵族和教会特权,大量充公贵族和教会的财产,甚至采取发行「指券」、 限制商品价格等计划经济措施。
法国革命不但是现代革命的原型,其失败也是现代革命 失败的原型。
对其失败机制——「不自由的民主」
当代记者法里德·扎卡利亚 (Fareed Zakaria)提出
,他就在新兴民主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明明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政治家,却挣脱权力的制约机制,打压反对派的言论和行动自由,以此实现权力的巩固。
他写道:「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西方,民主意味着自由式民主,其特征不仅仅是自由公正的选举,而且是自由主义,也就是法治、分权、言论自由、宗教自由、财产保护等;今天,自由式民主的这两股力量,曾在西方政治传统中合二为一,却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分为二。民主在崛起,宪政自由主义却没有与之同步。」
法国革命的高峰期,「不自由民主」的种种特性清晰可见。解放运动成为人人自危的政治恐怖主义。革命自身成为一种新的宗教。用学者塔尔蒙(Jacob Talmon)更早发明的概念来说,是一种「极权主义民主」。
自由注定是多元的、喧嚣的、混乱的、充满差异和冲突的,正是基于对自由的这一现实主义理解,美国的开国之父们构建了一种以接纳私利、接纳派系、接纳冲突为前提的民主体系
卢梭是法国革命的精神导师,说卢梭 的「公共意志」学说通向「不自由的民主」
「不自由民主」的崛起,与其说完全是某个或者某些政治强人操控权力的结果,不如说它内置于革命者们如何理解政治、如何理解社会,乃至如何理解人性。这种民主模式的构建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就「上」而言,统治者往往需要打压异己者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就「下」而言,民众则往往渴望一种万众一心的 「短平快」救世方案。
反映出的是人性
这也是为什么不自由的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威权—民粹 主义,它的一头是威权,另一头则是民粹。
第三波转型浪潮中,相似的模式不断浮现:民主在上升,自由却成为其牺牲品。
一个运动型的政党在一个魅力型领袖的领导下,通过民意赢得权力,再通过打压自由来赢得更多选票,下次胜利后更加严厉地打压政治自由,由此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民主不但没能约束权力的滥用,反而为滥用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扎卡利亚是对的:民主和自由有交叉之处,但它们并非同一事物。 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的,而自由则是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的规 则的。
学习民主可能比学习自由要容易得多,因为前者是一种制 度,而后者是一种习俗。
2. 埃及:裂痕动员
2011年初,这场革命被称为「阿拉伯之春」
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倒台——>是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倒台——>利比亚的卡扎菲——>也门危机、叙利亚危机,等等
然而,威权倒台≠民主转型
革命「几乎全军覆没」
对于民主转型, 推翻威权政府只是民主革命的上半场,克服社会撕裂则是民主转型的下半场。
3. 南非民主转型的软着陆——胜败双方达成共识配合默契的重要性
1994年转型以来,它建立并维系了民主政体,没有发生埃及式的民主崩溃,更没有发生利比亚、叙利亚式的内战。
转型之前,南非实施了长达40多年的种族隔离政策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持续上升的国内外抗议,四面楚歌的南非白人政权越来越诉诸暴力镇压来维持秩序,各种绑架、暗杀也层出不穷。
经济上:永远的基尼指数倒数冠军,1994年还是现 在
共同的底线——就「如何对待分歧」达成共识
胜利者保持宽容
首先是权力共享,划出一定的「权力保留地」,比如联邦制;行政分权
其次是财产安全的保障
即宪法第25条:只有出于公共目的 才能征用私有财产,并且征用私有财产必须给予合理补偿。
最后是情感上的和解,象征性行为去消除敌意与仇恨。
比如,他会去观看英式橄榄球比赛,为运动员欢呼,而传统上,英式橄榄球被视为是「白人的运动」。他还去看望维沃尔德的遗孀,维沃尔德是谁呢?他恰恰是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缔造者。
失败者保持耐心
南非废除种族隔离政策,是从德克勒克1989年上台开始的。 上台之后,他宣布停止南非的核武器项目,解除党禁,释放了包括曼德拉在 内的一批政治犯,然后用4年时间去和曼德拉一方展开转型谈判。
正如我们不能把曼德拉政府的包容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德克勒 克一方的妥协视为理所当然。一个政党在被全世界道义唾弃的情况下,和对 手协商自己的消亡,并不容易做到,其领导人完全可能心理失衡、破罐子破 摔。德克勒克在回忆录中曾描述,他和曼德拉1993年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领奖过程中,曼德拉如何受到英雄般的接待,而他如何被冷落,甚至被抗 议人群诅咒。哪怕在竞选的过程中,他也直接被人用石头砸伤过。但是,最 后,德克勒克超越个人恩怨,带领南非国民党,成为新生民主制度「忠诚的 反对派」。
4. 印度——政体有限论
印度在1947年独立之后,就选择了选举式民主制。
奇葩点:
它经济落后、社会不平等,也没有同质性的社会结构——事实上,它有二三十种语言、六大宗教、成千上万种神灵,陆陆续续有六个地区在闹分裂——也就是说,它的社会结构是一盘散沙。民主化之初,它也几乎完全没有中产阶级,90%的人口是文 盲……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始终维系着民主制度。
民主的维系≠良性的治理绩效,即政体有限论
落后
腐败
民主的真正功能
作者的理解是,民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给民众制度化的发言权,来解决统治者任意妄为的问题。「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民主是一种决策程序,而不是决策本身。
印度的经济政策
20世纪90年代之前,印度经济具有高度计划经济的特点。
无数行业,尤其是影响国计民生的行业,被国有化,造成严重垄断。
为了摆脱殖民主义的阴影,印度早期还追求所谓的「经济独立」,抗拒 对外开放。
1947年后的30多年里,印度的经济增 长率年均只有3.5%左右,比同期的亚洲四小龙低一半。由于人口的暴涨,贫 困率则几乎没有变化,一直停留在接近60%的水平。到20世纪90年代初,印 度还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当时为了能够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印度 不得不抵押自己的黄金储备,据说往英国央行运了一飞机黄金,又往瑞士央 行运了一飞机黄金,才借到了救命钱。
一直坚持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直到苏东阵营 倒台,印度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1991年后,印度终于也开始改革开放。
虽然细节和中国不同,但是方向 却大同小异,都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等。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 经济改革进一步加速,2014—2018年的这五年间,印度经济的增速甚至略微 超过中国。
虽然今天印度的经济还有无数问题, 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公共服务的落后、垄断、各种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 等。
其实和印度最有可比性的不是中国,而是巴基斯坦,因为它们同时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地理、历史因素都更接近,而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印度相差非常远,和中国最有可比性的,其实是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
社会文化
表亲的专制(非官方的压迫)
种姓制度:四大种姓以及达利特人(贱民,占印度人口的15%~20%,也就是两亿人左右)叫作「不可接触的人」
很多国家历史上都有过类似的「职业世袭身份制」
在印度,这种「职业身份制」却非常顽固。为什么呢?因为它被写进了宗教 文本,内嵌于印度教,被神圣化了,所以打破它格外困难。
四大种姓,里面还有无数细分,达利特人内部也还有很多细分
如果说政府的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关系,「表亲的专制」则用来 形容来自水平方向的社会压迫。如果说政府的专制,它的后盾是国家的暴力 机器,而「表亲的专制」,其后盾则往往是社会习俗
法律上,印度也早就将所谓「不可接触原则」 明确列为非法行为。
甚至,为了纠正历史上的歧视,政府还出台了各种平权法案,也就是在大学录取、公共部门录用等领域刻意给低种姓群体留下一定的配额。到今天,印度已经有一半左右的联邦政府或公立大学的位置,专门保留给各种「低种姓阶层」。
宗教歧视
印度教徒对穆斯林的宗教歧视也很严重
比如2019年印度政府新颁布的「公民资格法」,提出给周边国家的被 迫害宗教群体提供公民权。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法律又规定,只给 基督徒、佛教徒、锡克族等提供避难,不给穆斯林提供,结果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印度有1.7亿穆斯林,这种公然歧视穆斯林的政策进一步激化了印度宗 教族群的对立。
莫迪政府之所以敢于这么做,显然是因为印度教徒对穆斯林 的歧视在民间非常有市场。
「牛肉战争」
印度教把牛视为圣物
近年在印度,越来越多的地方也 不让穆斯林吃牛肉或者做牛肉生意。
表亲专制导致民主失灵
1. 表亲专制<——>民主的“平等”观念,——>激化社会矛盾,可能上升至政治冲突,从而导致民主失灵
2. 「表亲的专制」抵消选举的意义。
民主制度允许政治竞争<——>「表亲的专制」扭曲竞争上位的标准,并使其脱离选官是为治理的出发点
印度的政治家中潜在罪犯的比例非常高,如果优胜 劣汰机制管用,这些人就不应该被选上。但是,他们偏偏上台了。
3. 「表亲的专制」还会将公民社会瓦解为「部落社会」
指民众视野的狭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印度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它的经济表现也因此显著 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印度社会的种姓观念也开始有了明显的松动。
从1991年到2016年,要求达利特人单独就座的婚礼,比例从 77.3%降到了8.9%,经营自己小生意的达利特人比例从6%上升到了37%。
2018年,在印度下议院中,15% 的议员是达利特人,这已经接近他们在人口中的实际比例了。
1975—1977年,印度有过21个月的「紧急状态」,那是英迪拉·甘地总理的一次短暂的威权实验。当时,因为同时遭遇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英迪拉·甘地决定 实施紧急状态法,印度建国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了新闻审查、禁止政治集 会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等。但是很快,紧急状态遭遇到风起云涌的抗议。迫 于压力,英迪拉·甘地不得不宣布提前举行大选,而在1977年这次大选中, 印度国大党遭遇惨败,第一次失去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英迪拉·甘地本人 也失去了总理职位。
5. 伊拉克——裂痕动员
911——>美国情报系统的误判——>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伊拉克的各种派系斗争——>「伊斯兰国」——>伊拉克进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
怀念萨达姆?
发动两伊战争
也大力发展核武器
1990年,入侵科威特
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是极富争议的国际制裁。当时,在美国的带领下, 联合国发起了对伊拉克政府的经济制裁。经济制裁造成缺医少药、食品短缺, 让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引起很多争议。
1991年,南部什叶派起义,萨达姆又采用了他常用的策略:为了镇压叛乱分子,展开对平民的无差别袭击。
威权浪漫主义
第一种想象——认知陷阱「优胜者偏见」, 聚焦于最成功的案例,:正面个例:新加坡的李光耀
反面:
穆加贝,一个将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送到天际线之外的领导人
有蒙博托,在一贫如洗的扎伊尔,他个人却积聚了几十亿美元的个人财富
波尔布特,为了他的极左蓝图,抹去本国数百万的人口
...
第二种——「强独裁者想象」
长期以来,我们倾向于将「威权」等同于「强大」,将「独裁」等同于「有力」,却忽略了历史上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弱独裁者现象」。
大陆时期的蒋介石政府,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典型 的「弱独裁政府」。一方面,它的确是独裁的,这一点,从它对其他党派、 对异议分子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另一方面,当时的南京政府在很多 方面又是相当软弱的,比如,它无法控制各路军阀对它的挑战,大家都知道 当时阎锡山、冯玉祥这些人是如何挑战蒋介石的。
南京政府也很难在全国范 围内征税,有很长一段时间,它真正能收上来税的省份不超过五个。
民主的价值与时间的「厚度」相关,它倾向于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浮现。比如学者吉尔林(John Gerring)等人把民主视为所谓的「存量资本」,就是民主的历史厚度比起当下的民主程度更重要,因为摸索不同的政策和规则,常常需要在99个错误路口之后找到那个正确的出口。
真正的救世方案,不是某个政治强人的铁血政策,而是 不同的社会群体,不论民族、教派、阶层、党派,真正理解「和而不同」之 道,艰难地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哪怕是所仇恨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第三章 国家建构——国家能力
什么是国家?——墨西哥的贩毒集团
仅仅从2016年到2019年,墨西哥 被谋杀的人高达12万人,[1]这是什么概念?大家可能知道,也门一直在打内 战,但是研究显示,2016年至今,也门的战乱死亡人数也就是7万左右
厮杀的原因:毒品
「毒品卡特尔」,类似于我们中国民国时期的西北军阀、 东北军阀、西南军阀等。据分析,到2020年,有一半左右的墨西哥领土都被 这样的「毒品卡特尔」实际控制。
2019年10月的一场战斗看出来。10月17日,在一个叫库 利亚坎(Culiacán)的城市,一个黑帮组织包围了政府,为什么?因为政府 抓了他们的老大,所以他们用围攻政府的方式要求放人。战斗结果如何?经 过一夜的激战,最后警察决定投降,把黑帮老大给放了。事后墨西哥总统跑 出来为放人辩护,他说,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决定把这个 坏蛋给放了。
从墨西哥最著名的毒枭El Chapo的命运看出 来。这个El Chapo,人称「小矮子」,一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正因为政府无能,墨西哥很多城镇都出现了自发的民兵组织,他们自称 为「社区警察」。
但是他们与黑 帮的界限往往也会变得非常模糊,因为他们自己也常常卷入残忍的杀戮。
什么是国家
「暴力垄断」
虽然暴力的分散化才是自然状态
暴力从分散走向垄断的两大难点
权力集中化
势力范围清晰化
「国家」这个概念回归
2008年左右之后,国际政治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崛起,以及第三波民 主化浪潮在很多地方的受挫。
「制度主义」
国家能力的来源一:战争
my view:不敢苟同。战争推动种种不是根本原因。之所以看似是战争推动了种种,这是因为战争是当时进行社会组织形态变化别无选择的路径
战争推动政治结构「中央集权化」
为什么在欧洲持续了1000多年的封建体制会走向瓦解,而新的中央集权体制 会在「制度竞争」中胜出?
战争的密度和烈度在上升,这和国家建构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 系。当战争还比较温和时,封建的政治结构还能支撑战争的展开,但是当战 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对国家进行「中央集权改造」才能打赢战争。
My view:战争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对资源的渴求越来越迫切?必须靠战争抢夺资源?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一:常备军建设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二:中央财税机制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三:行政体系
为什么中国的所谓国家的大一统程度、稳固性、持续时间、国家机制设计比西方深?
作者认为西方“政治权力的多元化”限制了其国家能力的构建,作者认为西方国家除了王权之外还有强大的教权、高度自治的城市、崛起的商贸阶层、势力更加强大的贵族权力
作者对中西在国家能力构建深度差异的作答结果我表示怀疑
国家能力来源二:文官制与国家
中国强大的国家能力传统
中国文官制何以发达之一:细密的政治经纬线
中国文官制何以发达之二:文人当政
社会学家迈克尔·曼 (Michael Mann)曾经说,权力有四种形态:军事权力、经济权力、政治权 力,还有就是意识形态权力。文人所掌握的,正是这第四种权力。
同时抑武、抑财、抑商、抑教;
首先, 文官制中的「官」,也就是官僚集团,通过一个细密的组织网络,把一个庞 大的帝国给捆到一起,产生了巨大的组织红利。其次,文官制中的「文」, 则通过抑制武人、财阀、宗教力量等,把社会精英引流到了读书做官、为皇 帝服务的道路上来。这两个机制相结合,文官制大大强化了古代中国的国家 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深厚的传统。王朝可以亡,政治文明却不会亡; 国家可以改名换姓,但是国家主义却可以生生不息。
「读书做官」的过度推崇,在历史上也长期抑制了中国社会其他维度的发展, 工商业的萎靡、科技的落后、军事战斗力的萎缩等,都与此相关。
国家构建的另类道路——美国
“另类”——“另类的国家观”——对国家充满警惕
美国的居民没有身份证
持枪权
美国也是西方发达国家 里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
反国家主义的源头
美国的立国精神
。1776年北美 为什么会爆发独立战争?因为北美民众痛恨那个遥远的、高高在上的、试图 中央集权的英国政府,所以在立国的过程中,他们处处把独立战争前的英国 作为假想敌来对待,无数制度设计都是为了防止另一个遥远的、高高在上的、 中央集权的政府出现。
立宪内容
常备军<——>民众持枪权
款赋予了联邦政府一系列权力<——>「州权保留条款」
衡量国家能力的两个重要维度
财政
军事
它政府职能的扩大、联邦权力的提升,其动力 来自哪里?
国家构建的另类道路——社会运动
美国国家建构台阶一:进步主义时代
各种罢工、抗议、新闻调查、工会、政党……涌现出来,要求政府出面约束垄 断资本、改善劳工条件、提供公共服务。
美国国家建构台阶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 政一共创建了69个新的联邦政府部门。
美国国家建构台阶三:民权运动时代
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运动,创建了扶弱济贫 的医疗项目Medicare和Medicaid,成立了很多扶贫机构,进一步强化了联邦 政府的权力。但是,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说,五六十年代最大的成就,是打 破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州权」,确立了联邦权力干预州内事务的合法性。
这主要表现在民权的实施方面
当然,社会运动需要制度空间,它以自由为前提,以民主为传导机制, 因此,社会运动的力量本质是政治权利的力量。
第四章 政治文化
文明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
儒教文明圈
伊斯兰教文明圈
基督教文明圈
文明圈内部离心力>向心力
冲突产生的其他原因
利益
权力
...
PS摘抄: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冷战
自由式民主的胜利?
主题
我的问题:世界是否正在或者可能回到冷战时期?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