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主要道颂》第五课
《三主要道颂》第五课,如佛法分二谛: 1.世俗谛:建立在世俗心的基础上,离不开迷茫的生命系统是凡夫认识的境界。 2.胜义谛:代表空性、真理的层面,是圣贤认识的境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三主要道颂》第五课
前言
前面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是一种愿望
佛法分二谛
1.世俗谛:建立在世俗心的基础上,离不开迷茫的生命系统是凡夫认识的境界。
2.胜义谛:代表空性、真理的层面,是圣贤认识的境界。
空性见的重要性
1.“不具通达实际慧。”什么叫实际?佛法中,也叫实相,也叫空性也叫真如,用世俗的话说,是事物的真相。
2,首先要知道,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模式是由迷惑系统以我执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用错误模式看世界,认为看到的是真实,其实是被有色眼镜处理过,带着个人色彩的。
3,认识是错误的,从而执着于此,引发很多烦恼,很多痛苦,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具备认识生命真相的智慧。具备正确观念,就能走出迷惑的系统。
4,“虽修出离善菩提。”世俗菩提心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能彻底解除轮回根源,解除生命的迷惑状态。
5,“不能断除有根故。”轮回的基础即无明,迷惑,烦恼。要想断出轮回之根,要靠空性智慧“明心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究竟解除迷惑的根源。
6,“应勤通缘起法。”空性慧有两个层面;一是闻思所得,既世间的层面;
二是体现量体证,既出世的层面。学会以缘起的眼光看世界,看待一切现象。
“缘起”“自性空”佛法告诉我们缘起和空的智慧关键是告诉我们一切事物是自性空,因为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没有自性,没有不依赖条件存在的特质,所以才说他是空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就四个字~因缘因果。佛教不认为世界是神造的,也不认为世界是偶然的。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缘所生,缘起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缘起。物质现象的存在和自性空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就一个问题所做的不同说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同时说明一个事物,丝毫不会冲突。
7,“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世间法是有漏的,出世间的法是无漏的。凡夫,圣贤都离不开因果规律。“四谛法门”苦和集代表流转的因果,灭和道代表解脱的因果。
8,“彼入佛陀所喜道。”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果不虚,认识到自己在因缘因果上所做的设定是没有的,就能获得正确认识获得空性智慧。
正见生起的标准
1,“现象缘起不虚妄,性空里许之见二。”在我们的观念中,空和有是对立的。当我们说空的时候,会觉得他一无所有。当我们说有的时候就觉得他是真实的,固定的,永恒的。缘起告诉我们,事物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是条件的组合,找不到固定不变的自性。这是真实不虚的,不是没有的。
我们还要学会运用般若正观,观察生活中的每件事,每个人,你的财富,所谓财富,既非财富是名财富,你的家庭所谓家庭既非家庭是名家庭,等……。经常这样观察,就能摆脱对财富和家庭的错误认定,由此建立的执着烦恼也将随之瓦解。
2,“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一旦同时不轮番。”如果什么时候认为,缘起和性空是对立冲突的有就是有,空就是空,那说明你还是不懂得佛法正见。当我们领会佛陀为我们开示的中观正见,有了智慧,当面对外径在看到有的同时也能看到他是空的,无自性的。看到空的同时,也能看到假象宛然。这种关于有和空的观察,才是“同时不轮番”。
3,“已见缘起不虚妄,若证灭尽诸境执。”不虚妄,既缘起的一切都是因果宛然,不是没有。修行就是不陷入错误观念和不良情绪,而是进入空性慧的层面,看到的一切都如实的显现,同时没有任何执着。
4,“尔时观察见圆满,又有现象除有边。”看到存在的一切,只是因缘假象,其本质是没有自性的。知道无知性的当下不妨碍他的姻缘显现,具备中观正见,又能摆脱边见,才是圆满的,真正看到缘起。
5.及由性空除无边,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当认识到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无自性,这种空并不妨碍缘起的有。空和有是可以并存的。所以在讲到空的时候,要去除无边,也就是单空,偏空,顽空,断见。不被边见的执著左右。
首先正闻思的层面,树立中观正见。
然后通过止观禅修观照般若,把闻思正见转化为出世间的中观正见,正悟实相般若。
正见是了知事物真相的智慧,为八正道之首,可以解除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因为轮回是以无名为根,只有智慧才能彻底断除无明,所以在解脱路上,正见是最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