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内容有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与发展阶段
类型
1.安全性依恋
2.回避性依恋
3.反抗性依恋
发展阶段
1.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出生~3个月)
2.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
亲子依恋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反应和行为方式
2.家庭环境
3.孩子的性格类型
4.父母的经验和教养方式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1.情感沟通
2.正向互动
3.亲密接触
4.约定俗成
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
师幼关系的类型
1.依恋型:这种类型的师幼关系是建立在孩子稳定的依恋和信任基础上的。
2.依赖型:这种类型的师幼关系建立在学前儿童不能自主处理问题的基础上,他们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3.童年之友型:这种类型的师幼关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能够成为学前儿童的朋友。
4.权威型:这种师幼关系是建立在教师的权威和严格的约束下的,教师是严格的,有时候可能会使用惩罚的手段去纠正不良行为。
良好师幼关系建立的重要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
2.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成效
3.促进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
4.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结
5.提高教师的满意度
师幼关系的影响因素
1.幼儿个体特点
2.教师特点
3.教育组织和环境
4.家庭背景
5.文化背景
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
2.提供支持和关注
3.采用鼓励性语言
4.注意情感管理
5.建立沟通渠道
6.强调权威性
7.建立家校沟通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概念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是指学前儿童在玩耍、共餐、学习等各种活动中,与同龄的儿童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这种关系通常由情感交往、沟通和互动组成。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交、情感和心理发展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自我认识、自信、探索世界、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品德,甚至对其身体发育和认知能力的维护也有一定的帮助。
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社交能力的提高
2.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3.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5.情感的体验
同伴关系的类型
1.同伴合作关系
2.同伴支持关系
3.同伴争斗关系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2.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
3.学校和课外活动等方面
4.个体因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 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 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侵犯行为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形成。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没有很好的掌握自我控制和社交互动的规则,因此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侵犯行为
1.肢体侵犯:如打人、踢人等
2.语言侵犯:如骂人、说脏话等
3.物品侵犯:如抢夺他人的玩具、书籍、食物等。
4.空间侵犯:如在别人居住的空间里乱放东西、捣乱等。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概念的获得
学前儿童一般在2-3岁时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存在
1.生理差异
2.观察和模仿
3.文化和社会
4.语言和沟通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性别辨识阶段:在2岁左右,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存在和区分男女孩子的不同
2.性别稳定阶段:在3-4岁左右,学前儿童开始理解性别是固定的,不会变化,并且能够意识到性别角色与社会属性的联系
3.性别领域化阶段:在5-6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