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领导与激励
领导与激励的思维导图,领导是指激励、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
编辑于2023-05-27 01:38:58 湖南领导与激励
领导的概念与本质
<b>领导的含义</b>:领导是指激励、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
<b>领导的本质</b>:是否对他人有影响力,从而形成追随者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者是正式组织中的各级主管人员,是被任命的,具有法定权力奖励和惩罚<br>
领导者既可能是正式组织任命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组织自然产生的
对于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可能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也可能只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有效的领导者
<b>领导的权力和影响力</b>
权力
职位权力(上级和组织赋予的权力)
法定权:基于组织赋予的正式权力而产生的,具有层次性、固定性、自主性、单向性
奖赏权:基于能够给他人带来好处而产生的
强制权(惩罚权):基于能够给他人带来恐惧而产生的
个人权力(来自领导者个人的权力)
专家权(专长权):基于个人独有的知识、专门的技术而产生的
感召权(个人影响权):基于个人的品质、魅力、背景而产生的
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
构成因素
传统因素
职位因素
资历因素
非权力性影响力
构成因素:品德、才能、知识、感情、作风
两者的联系:非权力性影响力既可以使权力性影响力加强,也可以使其削弱;因此,有效领导的关键在于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代表性的领导理论
<b>领导特质理论</b>
内涵:领导效能的高低与领导者的素质、品质或个性特征密切相关
类型
传统素质理论:领导素质是天生的,受遗传影响
现代素质理论:领导素质可以后天塑造
<b>领导行为理论</b>
内涵:试图用领导者行为来解释领导现象和领导效能<br>
类型
领导作风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b>勒温</b>提出
类型
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
领导风格四分图理论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主导的研究(以斯托根梯和沙特尔为代表)
影响领导行为的维度
关怀维度: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建立互相信任的工作关系的程度
结构维度(定规维度):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以达成组织目标的程度<br>
类型:低组织-低关怀、低组织-高关怀、高组织-低关怀、高组织-高关怀
<b>管理方格理论</b>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b>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b>在其《管理方格》一书中提出的
主要思想:对人关心和对生产关心的两种领导方式之间,可以进行81种不同程度的组合方式
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管理;1.9型乡村俱乐部型管理;9.1型任务型管理;9.9型团队型管理;5.5型中间型管理
领导系统模式理论
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b>利克特</b>提出
类型:专制-权威型(领导者非常专制);开明-权威型(领导者奖惩并用);协商型(领导者一定程度相信下属);参与型(领导者完全相信下属)
<b>领导权变理论</b>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情景因素
上下级关系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
任务结构的明确程度
职位权力的高低
基本风格
基于领导者对“最难共事者”(LPC)的评价
评价大多用敌意的词语(低LPC)
任务型的领导方式
评价大多用善意的词语(高LPC)
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
提高领导效果的两种途径
1、替换领导者
2、改变情景
<b>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
<b>赫塞</b>和<b>布兰查德</b>提出,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下属的成熟程度以及由此而确定的领导风格
成熟度
下属对自己直接行为负责任的心理和能力
工作成熟度
下属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能力)
心理成熟度
下属做事的意愿和动机(意愿)
领导风格
1、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
2、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
3、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
4、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
激励的内涵
<b>激励的概念</b>
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b>激励的特点</b>
1、激励具有目的性
2、激励的对象是人
3、激励的前提是人的需求和动机
4、激励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b>激励的一般模式</b>
外因强化模式:注重通过<b>外在适宜刺激</b>以诱发工作的行为
内因强化模式:注重<b>内在工作动机</b>对工作行为的推动目的
目标导向模式:注重职工<b>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统一</b>
代表性的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b>
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
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等级的,一般按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发展
2、人在不同的时期、发展阶段,其需要结构不同,但总有一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3、五种需要的等级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着等级倒置现象
4、各种需要相对的满足程度不同
<b>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b>
双因素
激励因素:使人们感到工作满意的因素
与工作本身的内容与性质相关
保健因素:防止人们产生工作不满意的因素
与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相关
只有激励因素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不会带来满足感<br>
过程型激励理论
<b>弗洛姆的期望理论</b>
一个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他对行为的预期,当预期努力的行为能够给个体带来某种既定的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才会付出努力的行为
激励力=效价*期望概率
激励力:一个人所受激励的程度
效价:一个人对某一成果的偏好程度
期望概率:某一特别行动会导致一个预期成果的概率
期望理论包括四个变量
个体努力
个体绩效
组织报酬
个体目标
<b>亚当斯的公平理论</b>
主要研究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一个人所得的相对值比绝对值更能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
相对值主要指和别人收支率的横向比较
<b>斯金纳的强化理论</b>
人的行为分为三类
本能行为:人生来就有的行为
反应性行为:环境作用于人而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强化刺激理论的来源)
四种强化方式
正强化:通过给予被强化者适当好处的方式,借以肯定某种行为,使其重复此种行为
负强化:事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从而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自然消退:对某种行为取消正强化,不采取任何奖励措施
惩罚:以某种强制性和威胁性的后果来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