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早期教育指导课程设计的依据及思路
早期教育指导课程设计的依据及思路,早期指导课程是指教师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组织一系列的亲子互动游戏,观察孩子的发展水平,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双方互动的质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早期教育指导课程设计的依据及思路
早期教育指导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对早期教育指导课程目标的思考
早期指导课程是指教师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组织一系列的亲子互动游戏,观察孩子的发展水平,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双方互动的质量
二、确定早期教育指导课程目标的原则
①始终关注两个教育对象的同步成长,即要着眼于婴幼儿最近发展区,也要着眼于家长育儿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②尊重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以0∽3岁阶段中因该和可以达到的核心能力水平作为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③考虑本国,本地区以及不同家庭的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
④以每一个婴幼儿和家长是否都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了发展为目标,不设立全班同意内容,统一层次的目标
早期教育指导课程内容选取依据一——婴幼儿心理发展核心能力
一、婴幼儿常用测评量表中的观察要目
(一)丹佛发育筛选测验 ①个人社会技能 ②精细运动适应 ③言语 ④大运动
(二)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①运动(运动能力)。精细动作 ②适应性行为(应物能力)。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和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③言语(言语能力)。理解与表达 ④个人—社交行为(应人能力)。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
(三)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 ①精神发育量表 ②运动量表 ③婴幼儿行为记录
(四)中国0∽3岁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 ①大动作 ②精细动作 ③适应能力 ④言语 ⑤社交行为
(五)中国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 ①智力量表 ②运动量表
(六)中国儿童气质量表全国常模
二、0∽3岁婴幼儿学习活动方案
(一)高瞻课程
(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 ①认识自己 ②认识自己的情绪 ③认识他人 ④学习沟通 ⑤学习动与做 ⑥学习思考
(三)FPG早教方案
(四)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
三、0∽3岁婴幼儿学习活动纲要
(一)美国幼教协会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实务指引»
(二)英国“确保开端计划”
(三)澳洲托幼品质认证方案
(四)中国香港协康会模式
(五)中国台湾«0∽2岁婴幼儿适应性发展学习活动纲要»
早期教育指导课程内容选取依据二——社会与家庭
一、社会因素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改变
①祖辈的加入会加剧家庭成员教育不一致的矛盾
②父母的缺失或其中一方的缺失,会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在教育上的权威性
③保姆的加入会带来保教质量的变化
④年龄的偏大会影响婴幼儿的活动方式与思维方式
⑤会因二孩,三孩的诞生,带来家庭多子女教育难题
(二)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改变
第一,教养者会因逐渐增多的育儿资讯而减弱对教师的信任
第二,大量育儿资讯间的矛盾,导致婴幼儿的保教质量下降
第三,已接触和未接触新技术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质量方面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
(三)生理和心理科学研究的发展
第一,对婴幼儿身心影响因素的重新认识
第二,对婴幼儿的重新评估
第三,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新考虑
第四,对教育途径和方式的重新选取
第五,对教育内容的重新选取
(四)政策
第一,机构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所有早期教育的项目吗?
第二,到底由政府哪个部门来监管早教指导课程与机构的质量?
第三,早期教育工作者有无准入的制度?
第四,社会对早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何?
二,家庭因素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一)家庭文化
(二)家庭经济水平
(三)育儿的不同阶段
①想象阶段
②养育阶段
③权威阶段
(四)家庭成员组成
早期教育指导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构建围绕婴幼儿心理发展核心能力的适宜课程
所谓适宜课程就是适合婴幼儿发展的课程,即为婴幼儿提供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材料、保教内容的课程。考虑三个因素:成熟,环境以及它们与发展的关系。
(一)成熟,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成熟:有规则,有次序的进行
环境:不意味着环境对婴幼儿发展无影响
(二)婴幼儿心理发展核心能力与课程的关系
婴幼儿心理发展核心能力是指婴幼儿表现出的认知,动作,语言,社会性的各项重要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构建以日常生活环节为主要教育媒介的生活化课程
第一,将发生在早期机构中的如厕,洗手,饮食,穿衣等生活行为作为指导内容
第二,将婴幼儿心理发展核心能力融入某个生活环节(用餐,洗手等)中,以养代教,教养融合
第三,充分利用生活场景和生活中的真实材料,让教育处处可见,让教具处处可取
三,构建观察评估与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
(一)将婴幼儿心理水平的观察评估与课程相结合
(二)将家长教养行为的观察评价与课程相结合
四,构建家长教育与婴幼儿教育并举的双向课程
五,构建课堂指导与家庭延伸相结合的连续体课程
六,构建集体教育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个性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