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九 板块构造
JLU908板块构造,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组成的,它们浮在软流圈上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发生汇聚、离散、平移运动,产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和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表形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九 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
2020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与要点
由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大陆是由密度较小的花岗岩层组成,一旦大陆被分解,裂解的大陆就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层之上漂移和运动,而大陆漂移驱动力则为潮汐力和离极力。
形成于晚古生代的联合古陆自中生代以来开始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格局。主要依据如下:
大陆漂移的证据
超重点
1 大陆边界的形态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常吻合
2 古气候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的冰川活动遗迹同时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岩层中发现
3 古生物证据
古生物习性,爬行类不能远渡重洋。大西洋东西两岸的相同时代岩层中,保存着不少完全相同的动物种属。如二叠纪爬行类~中龙。
4 地质构造与岩石分布
沿苏格兰-挪威延伸的加里东造山带,消失于大西洋后,又在大西洋西岸的格陵兰再次出现
岩石和化石特征相同的早古生代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同时出现在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海岸
5 极移与极移曲线
决定性的证据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学说
2021
由赫兹和迪茨提出,他们认为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出口,地幔物质在此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在地幔对流的参与下推挤早先形成的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移动,当其到达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时,大洋岩石圈向下俯冲,消亡于软流圈中。
海底扩张的证实(证据)
超重点 2020 2021
1 海底磁条带的发现
在垂直于洋脊方向的洋底剖面中,存在着对称分布的磁性条带,正反磁性条带的宽度与地磁场转向期(事件)持续的时间成正比。
2 转换断层的发现与确认
3 大洋盆地年龄变化规律
洋盆年龄远离大洋中脊逐渐增大(对称,最老不超过2亿年)
4 大洋盆地厚度变化规律
(1)沉积物在裂谷带中极薄,甚至缺失,向两坡方向呈对称式逐渐增厚
(2)洋底沉积物最厚只有500~600m
(3)洋底沉积物的形成不会早于侏罗纪
5 大洋盆地热流值变化规律
大洋盆地热流值随着离开洋脊的距离逐渐降低
在洋脊轴部极高,而在海沟极低
others
洋壳剖面/蛇绿岩套
三位一体的结构特征
(1)沉积单元
(2)堆晶单元
(3)变质橄榄岩单元
洋底海山和地幔柱
海山
海底平底山
海底扩张学说的要点
重点
1 扩张
2 更新
3 表现
4 位置
板块构造
2023
板块构造含义/概述
板块
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组成的,它们浮在软流圈上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发生汇聚、离散、平移运动,产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和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表形态。
板块划分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S133)
重点 2020
离散型
洋中脊、大陆的裂谷带
汇聚型
俯冲边界
海沟、岛弧
碰撞边界
喜马拉雅-阿尔卑斯造山带
剪切型
转换断层
大陆边缘的类型
重点 2022
定义:大陆与大洋的过渡地带
稳定大陆边缘
又称 被动大陆边缘
特点
大陆架、大陆坡与陆隆依次环绕大陆,是构造上极其稳定的地区。
大西洋东西两侧与大陆的连接带就是典型的稳定大陆边缘。
是大陆岩石圈通过裂解扩张、延展变薄演变而来
大陆与大洋呈连续过渡关系,没有海沟,缺少地震和岩浆活动。
组成
大陆架
是大陆向外海倾斜的平缓平台,海底坡度约0.1度,平均水深不超过200米,最大水深500m。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海延续的部分。海底倾斜度3~6度,是海底地形的显著转折带。
陆隆/大陆基/裙
位于大陆坡脚之下,向大洋一侧过渡为深海平原。坡度较大陆破和缓,小于1/400。是沉积物堆积较厚的地区。
活动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之间以海沟相接,二者呈突变关系。大陆架与大陆破均很窄,缺失陆隆。
海沟
横剖面呈不对称V字形的狭长凹地
岛弧
由一系列呈弧形展布的岛屿组成
山弧
由一系列呈弧形展布的山脉组成,与大陆直接相接,也是现代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弧前增生楔
位于岛弧或山弧与海沟之间,
弧后盆地与边缘海
与岛弧紧密相伴的海盆地
基底为陆壳者,称弧后盆地
基底为洋壳者,称边缘海
研究意义
海沟岛弧(山弧)系
地震活动
火山活动
两种类型的俯冲作用
贝尼奥夫带(毕鸟夫带)
背
由海沟开始向大陆方向深处倾斜延伸的地震震源深度面。是板块的汇聚边界。(活动大陆边缘)
近海沟处为浅源地震,远海沟处出现中源地震,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
板块的运动
类型
俯冲
洋壳俯冲到陆壳之下
碰撞
陆壳与陆壳汇聚
扩张
海底扩张、大陆分离
转换
转换断层运动
转换断层:由海底扩张诱发横切洋脊的背离洋脊运动的断层,在洋脊之间断层两盘为相对运动,跨过洋脊为相向运动。洋脊之间错动可诱发地震。
运动形式
遵循欧拉定律的绕旋转轴运动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地幔对流说
地幔柱说
威尔逊旋回(S139)
定义:
胚胎期
东非大裂谷
大陆板块下部由于地幔对流作用解体,发展成线性谷地即大陆裂谷
幼年期
红海、亚丁湾
陆壳继续分离形成线性洋盆,存在大洋中脊和中央裂谷及转换断层
成年期
大西洋
海底进一步扩张,洋盆扩展 ,大洋发育成熟,以洋壳增生为主,未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周边为被动大陆边缘
衰退期
太平洋
大洋增生和消减并存,消减大于增生,周边为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岛弧系)
终了期
地中海
大洋停止增生,俯冲作用使洋盆急剧缩小,其间仅残留陆间海
遗痕期
地缝合线:喜马拉雅造山带
大洋完全闭合,大陆相碰,发生强烈褶皱和变质变形,形成地缝合线。
总结: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