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分享了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升级的知识。
编辑于2023-06-07 19:31:13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产业结构分类与工业化定义
产业和产业结构含义:所谓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 产业结构则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依据分红划分: 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指的是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 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 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按照资源的投入密集度划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三次产业的范围: 第一产业是指的是农林牧,牧野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的是采矿业不含开采不住的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器和设备蓄力一,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及服务业是指的是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所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作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练沐浴液中的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铺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器和设备修理。
三次产业的范围: 第一产业是指的是农林牧,牧野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的是采矿业不含开采不住的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器和设备蓄力一,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及服务业是指的是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所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作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练沐浴液中的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铺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器和设备修理。
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第一,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一个阶段性有序性的动态过程。 第二,产业结构的演进包括结构高度化和数量比例两方面。 ——产业结构的演进的方向是高级化。 三类产业比重沿着第一,二,三产业的顺序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协调发展。泰尔指数 第三,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形式是主导产业的循环转换。
经济发展进程中主道产业的循序转换会经历几个阶段:(1)以农业为主导阶段,(2)以轻工业为主导的阶段,(3)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主导阶段,(4)高加工度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主导阶段,(5)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6)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强大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 狭义的工业化: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起来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的工业国。 广义的工业化:一国整个经济非农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衡量工业化程度的六个标准:(1)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常用标准)(2)工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比重(常用)(3)工业自身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4)农业的工业化水平(5)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6)国民福利水平 广义工业化是综合概念,不能用单一指标去平衡。
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证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工业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业化产生的分析,提出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二是对工业化的客观描述和实证研究,指出工业化将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三是通过对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推导出工业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从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
从需求方面,经济发展会引起需求结果的,从而劳动产业结构的变动。
从供给方面看,经济发展会引起供给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改变。
产业结构的演进次序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一般经历“一二三” “二一三” “二三一” “三二一”个阶段。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平衡增长与大推进战略
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例和不同比例的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平衡增长理论依据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和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与联系效应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他指出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对应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不平衡增长战略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忽略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2.选择哪个部门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增加了难度。
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主导部门:也成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部门,是指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也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作用的产业部门。
主导部门应具备的挑战: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起飞”理论,他提出选择主导部门必修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 (2)充足的市场需求 (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且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特征:1.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标志。 2.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原则。 3.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动力。 4.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5.跨越式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化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2.信息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新技术,生产新产品,采用新标准。 3.信息化转为传统工业化实现管理的现在化和科学化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4.信息化对工业化具有补充,替代和协同作用。 二,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工业化的发展为信息化积聚资金。 最后,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市场的扩大。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融合。
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的特征
信息产业是指以现代新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收集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存储、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一个产业集合体。
信息化产业特点:(1)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 (2)信息化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 (3)信息产业是产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产业。 (4)信息产业是具有高带动效应的产业。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升级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1949—1957年:以第一产业为主“一三二”产业结构 (二)1958—1984年:以第二产业为主“二一三”产业结构 (三)1985—2021年:以第二产业为主“二三一”产业结构 (四)2013年以后:以第三产业为主“三二一”产业结构
中国工业化过程与战略的选择
(一)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时期 1949-1978年是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也是中国工业化的全面启动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国家是工业化的推进力量。 3.主要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三)金融21世纪以来的重新重工业化时期 一些因素在推动着重工业的发展:一是消费结构的升级,二是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是轻工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五是农业技术改造的需要,六是改变装备制造业落后面貌的需要。 (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到达中高收入阶段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时期,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信息化发展体系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有5大特点: 一是全国两化融合进入快速发展期 二是通过全面实施“宽带中国”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全光网城市建设,实施网络提速降费,基础环境建设效果明显 三是我国电子商务正加速,从消费领域向工业领域延神已成为整合产业链资源,引领生产方式变革,增强制造业发展活力重要途径 四是工业互联初步形成 五是在工业信息系统大型化,集成化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出现了网络化,虚拟化和协同化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