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下)
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下)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6-08 11:12:05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坚守精品创作 探究创作规律)
新闻语言
⒈.新闻语言的含义: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
2.新闻语言的特色: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3.新闻语言六忌:
一忌空洞。新闻语言的程式化问题仍严重。
二忌混乱。说话和写文章都要注意语法、逻辑、修辞。混乱主要是指违背逻辑。
三忌语病。新闻写作讲究“出手成章”,在语言的推敲上无暇过细的原因,目前在有的报刊出现的病句实在太多,应引起注意。
四忌含糊。语言含糊笼统,让人不得要领,这也是新闻语言的大忌。
五忌堆砌。如“胜利凯旋归来”,其中“凯”就是胜利,“旋”就是归来,等于把相同的意思说了两遍。
六忌矫饰。是材料写作雕琢过甚的败笔,文章被撕扯成一堆玄虚难辨的文字碎片,让人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
新闻语言要简练
简练三要点
首先,要把事理弄清,问题想透,能概括出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也才能简练表述。新闻写作中遣词造句离不开推敲,推敲就是“想”,想得多,才能写得少;想得深,才能写得精。没有深思熟虑,就谈不上语言的简练、流畅。
其次,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一句话可以说清的就不说两句、三句,其中多余的词、字都不应保留,力求省字省句。惜墨如金。
最后,在句子的结构上,要强调简洁直叙。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的鼓舞(推动)下”、“在……的基础上”,一连串令人厌烦的老套句式,不清理这些陈词滥调,语言就无法简练。
常见错例及纠偏
1.表意不准——错例1:战时后勤保障,因一个人、一个环节失误而影响全局的教训比比皆是。纠偏:比比皆是太过了,可改为并不鲜见。错例2:官兵们创造了让地方同行侧目的零纠纷。纠偏:侧目为贬义词,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这显然非作者本意,可改为羡慕。错例3: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首当其冲。纠偏:首当其冲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此句本意是说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冲在最前面,对词义的误解造成表意误差。
2 语法错误——错例1:在他们的努力下,使问题得到解决。纠偏:无主语。“在他们的努力下”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句“使问题得到解决”也无主语。应改成,在他们的努力下,问题得到解决。错例2:小张眼含热泪地对记者说。纠偏:“眼含热泪”是动词性词组不能作状语。可改为,小张眼含热泪对记者说。
3 语序不妥——错例1:他在电话里含泪向妻子表示歉意。纠偏:电话里是不可能“含泪”的,应改为,他含泪在电话里向妻子表示歉意。错例2:班长激动地流着眼泪说。纠偏:这种语序错误,经常遇到,正确的语序,应当先说现实状况(流着眼泪)再谈感受(激动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应改为,班长流着眼泪激动地说。
4 观点偏——错例1:退休干部某某说:“本来退休了就没人管、没人理,一交地方我们心里更没底了。”纠偏:直接引语中的话,说得太满,有以偏概全之嫌,用词过于偏激。错例2:新战士患重感冒,排长连续3天守在卫生队贴心照顾、寸步不离。纠偏:一排之长,关心战士也不能将排里工作完全抛开。
5 逻辑混乱——错例1:妻子是一名军人,做一名军人的丈夫很光荣,不少人羡慕我,但羡慕的背后更有付出和艰辛。纠偏:“付出和艰辛”的发出者应是“丈夫”而非表示羡慕的人,因而最后一句应改为:光荣的背后更有付出和艰辛。这样才合乎逻辑。错例2:女方几次要求他回家结婚,他都因工作忙一拖再拖,结果没见过面的女朋友就这样告吹了。纠偏:非包办婚姻,没见过面何谈结婚?
6 搭配不当——错例1:学习兄弟单位防逃制逃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纠偏:学习失败教训显然不搭配,应将“和失败教训”改为“吸取其失败教训”。错例2:××荣膺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卫士之首。纠偏:“荣膺”后搭配称号或荣誉,与“之首”不搭配,应改为,××名列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卫士之首。
7 主语转换不当——错例1:广大观众心情格外激动,雄壮的音乐令人心潮澎湃,许多观众由衷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纠偏:两次主语转换,让表述中心不明。可改为,雄壮的音乐令人心潮澎湃,广大观众心情格外激动,由衷赞颂党的丰功伟绩。错例2:该支队在对内部调查中,基层干部反映现在的战士想法太多。纠偏:前句主语是该支队,后无谓语接续,后句主语又转换为基层干部,前后两句脱节。将前句改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解决前后主语矛盾问题。可改为,在该支队的内部调查中,基层干部反映现在的战士想法太多。
8 滥用标点符号——错例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您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文明用语。纠偏:句中省略号使用不当,改为:日常生活中都用“您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文明用语。引号之间应取消顿号。错例2:我没弄明白小王到底在干吗?纠偏:此句为陈述句,“小王到底在干吗”作为“弄明白”的宾语出现,属整个陈述句的一部分,所以最后问号应为句号。错例3:常议论“学习进展得怎么样?”、“员工好带吗?”等话题。纠偏:“学习进展得怎么样”“员工好带吗”是整个句子的一部分,不是单独的疑问句,问号应去掉。引号间的顿号可去掉。错例4:是小王去?还是小张去?纠偏:选择问句中,前一分句应用逗号。
新闻背景材料
1.新闻背景定义及种类
有的老师说,它是新闻中的“维生素”,没它就差点味儿。“红花还要绿叶扶。”如果说新闻主体是红花的话,那么,新闻背景就是绿叶。与新闻事件、人物有机联系的条件和环境就是新闻背景,也称“新闻背后的新闻”。
背景存在形式
将背景穿插于新闻标题中
将背景穿插于导语中,与新闻事实融一体
将背景穿插于新闻主体中
将背景安放在新闻结尾处,增强新闻的后劲,回味无穷
种类
从材料的性质角度分:背景材料分为政治材料、经济背景材料、文化背景材料、地理背景材料;也可分为人物背景材料、事物背景材料等。
从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分:背景材料可分为纵剖面背景材料(即历史性背景材料)与横断面背景材料(现实背景材料)。
2.筛选新闻背景
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鉴别材料真实性
选择典型的材料:拒绝包罗万象,坚持以少胜多
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产生共情、调动情绪、引导共识
选择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
选择材料不重复
3.新闻背景作用
有助于受众全面、完整地理解新闻事实
有助于巧妙地表现记者的立场、观点
有助于凸显报道的新闻价值,引起受众的关注
4.写作技巧
开门见山,铺陈渲染。这是将背景置于导语中,主要是起到引领、渲染、起兴、衬托、对比等作用。
正反对比、凸显个性。在消息的背景材料中,提供相反的案例,与新闻事实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引领受众温故知新,有助于深化消息的主题。
背景材料注意问题
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说的是写背景“如何做”的问题。 我们写新闻背景,不是为写而写,而是要做到“因文制宜”。换言之,就是这些新闻背景为稿子所必需,要达到“”如果没写这些背景就缺点什么”的程度。 如《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的这条消息,介绍了中国地铁发展的情况和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诞生历史,这些背景材料写得很必要,提升了稿子的纵深感。如果没写,就觉得缺了点什么似的。
简明扼要
简明扼要,说的是写背景的文字要求。 写新闻背景的文字一定要简洁明了,不能搞材料堆砌。背景材料主要是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因此一定要注意避免繁琐和突兀。 如某古村镇发展文旅事业的事迹,内容很好。但在写背景时花的笔墨过多,如该村镇的历史如何发展过来的、其中有哪些坎坷等等,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样写就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了。这种情况是需要避免的。
注重对话共情
网络语言之所以成为“口头禅”,除观点有理外,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对话共情逻辑。从整体来看,公众人物、权威专家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在缩短,对话共情更容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新闻表达既要善于表达观点,更要有触达内心情感的内容。人民日报国际报道推出了不少对话共情的产品, 产生了较好影响。比如,推出的讽刺短剧《“海盗是美国民主治理方面的始作俑者”》、真人动画《又拿“中国制造”说事儿, 美国政客被打脸!》,形式新颖,对话性强。
互动机制对新闻叙事语言影响深远,让语言更富有对话共情的特点。以往,受众评论一般跟帖在正文后面,受众评论与正文是相对孤立的两个部分,互动较少。但是,随着微博话题、弹幕等形式日渐流行,不少受众评议与新闻正文共同呈现。在一些新媒体新闻直播中,主持人与网友积极对话,受众评论与新闻内容共同呈现。
网络语言作为文字表达的新样态,源于鲜活的生活。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网络语言中感受文字的温度、倾听人们的心声,糅合各家语言之长,发挥网络语言和新闻语言的协同效应,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文无新意不出手——文字的打磨、语句的顺畅、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