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思维导图,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编辑于2023-06-12 18:40:40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学
导论:社会学
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第一章: 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人口
含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
人口分布
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标志
影响因素: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人口迁移
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内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由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
由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
人口发展:原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人口健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
环境
含义: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分类:聚落、地理、地质、星际环境
与社会关系的演变:采集狩猎/农业/工业时期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
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
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含义: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
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对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与条件的 人口、环境(资源)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
含义:相对于自然现象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特征:超生物/理性、超个人性/共享性、象征性/符号性、全括性、整体性、传播性与变迁性
分类
文化表现形态:(非)物质文化
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文化可比性:评比性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
构成:符号、价值观、规范物质
功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 的灵魂,对社会运行和发展具有全方位意义
增进群体认同
规范社会行为
促进社会整合
具有教育与教化的功能,在促进人的 社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第二章: 个人与社会
人的属性
自然:人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各种生理机能及其现象
社会:人作为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终端,通过自己的群体生活, 通过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自然继承或逐渐获得的社会品性
人的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社会
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特征
社会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前提的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是一种有文化的系统
社会是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系统
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
要素:个人、角色、群体、组织、社团、社区
社会交往
含义:作为主体的个人、群体、民族、国家等,运用语言符号、意义 等不同的手段或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方式:语言媒介、符号系统、意义表达、情景解释、网络数字化技术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含义: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类型:初级/继续/再社会化
阶段:儿童期的社会化(整个社会化的基础)、青年期的社会化 成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
主要场所:初级/次级
内容:学习生活技能、获得谋生手段、学习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功能:文化传承、个性发展、角色学习
第三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关系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
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构成社会关系
类型:首属关系、次属关系;血缘、地缘、业缘、趣缘;政治、经济、法律、伦理……
社会网络
强/弱关系网络
团体/差序格局
功能
网络成员获得实际收益
影响经济交易
社会支持
社会群体
含义
广义:一切通过某种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集合体
狭义: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而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情感的人群
特征: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交往、群体意识和规范、分工协作、一致行动的能力
原因
只有在群体生活中,个体才能满足其生理、安全、爱和情感以及自尊等各方面的需要
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媒介
群体的演化与社会的演化密切相关
类型:初/次级群体;(非)正式群体;内/外在群体;所属/参照;先赋/自致;血/地/业缘;利益/信仰
家庭:
含义:因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间共同生活的团体, 是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初级社会群体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代际与亲缘关系的组合状况,是家庭关系的整体模式
社会功能
生物功能(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
经济功能(生产与消费)
抚育和赡养功能
娱乐和情感满足功能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功能(家庭为个人提供了最初的和持续的社会化)功能
第四章: 组织与管理
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构成要素:成员、明确的目标、规范性章程、 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
类别: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
特点: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非情感关系;规范的互动模式;复杂的组织结构;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
组织结构:组织成员及各构成部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
组织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家长制:建立在上级对下级的类似家长式的权力和下级对上级的个人 效忠服从及信赖基础上的、实行家长式管理的组织
科层制(官僚制):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岗、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组织文化
含义:在组织长期运行和发展中形成的、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 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习惯及与此相连的经营理念
功能
促进组织成员的组织认同
增强成员的集体意识
促进组织人力资源的整合
博取外部对组织的良好评价
支持组织良性运行
当代中国组织
单位组织
特点
组织功能合一性
较强的政治性
行政等级性
组织活动的高度计划性
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
成员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
功能:中国的单位组织和单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基础,是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产物
社会组织
含义:由公民自愿组成,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为宗旨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
特点:组织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社会性
分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五章: 社会制度
含义: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规定社会关系、制约社会行动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则
含义
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制度是制约人们社会行动的规则
社会制度是对社会行动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制约作用的规则
社会制度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类型
正式与非正式
内在与外在
构成要素:价值理念;行动规则;制约对象;预期目标
功能:制约、协调、预测、整合、排斥
社会体制:稳定社会运行秩序、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
变迁动力
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人的社会行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阶级(有重大经济地位差异)
含义:一些大的集团
阶层: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马克思观点
阶级的存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中国阶级与阶层
新中国成立前:地主、买办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民资;小资;半无产;无产;游民
中国阶级、阶层结构调整
含义: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结构更为优化,各阶级、 阶层的地位差距较小,社会中间层扩大,各个阶级、阶层更趋向于共同富裕的一种状况
调整产业/职业/城乡/教育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流动
概念:指社会上的人或人群社会地位、社会位置的变动,即 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动
类型:垂直与水平;个人/群体;(非)结构性;代际/内;渐进/骤变
影响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第七章: 社区与城镇化
社区
定义:生活在一定地域内靠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来维系的人们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构成要素:人口、地域、文化、设施、结构
分类:整体/局部;农村/城市
农村社区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区形态
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
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以自然力为主要经济活动功能,商品交换相对不发达
社会结构简单,血缘和地缘关系浓厚
社会交往面窄,人际关系密切
社区生活节奏缓慢,文化变迁速率低
生活方式单一,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简单
城市社区
人口数量多、密度高,异质性强
经济活动多样,商品经济发达
社会结构复杂,专业性分工明显
人际关系松散
社会生活节奏快
新中国农村社区变迁
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6,农业合作化;1958人民公社化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村民自治改革试点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00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
做法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培养新型农民
原因
是解决好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的必然要求
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
内涵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的发展过程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及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
整个社会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城镇化的本质就是现代化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内容: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
途径
加强城市社区专业工作者队伍建设
多渠道筹建社区建设资金
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
创新机制,做好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
第八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社会变迁
内涵: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既 包含社会发展和进步,又包括社会停滞和倒退
社会学意义上,社会变迁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成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特点:群体性、必然性、全面性、前进性、非线性
影响因素
环境变化(基本前提)
经济发展(决定性影响)
人口变动
社会结构变迁
生活方式改变
科技进步
文化嬗变
类型
渐进(中国)和激进(苏联)
整体与局部
宏观/微观
正向/负向
西方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进化论
历史循环论
社会均衡论
社会冲突论
现代化
总结:包含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 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 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系统的变革/长期的/内在的/ 由于某些偶然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全球化的/功过并存的过程
第九章: 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社会发展
广义:社会变迁的一个部分或一种表现,主要是指社会体系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转化
狭义: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取得的社会进步
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
社会发展反过来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内容
通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生活
通过再分配实现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通过公共行动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社会环境
社会建设
概念: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组织下,调动各种资源, 广泛动员各类组织和公众,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社会 服务好社会治理制度体系、运行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 生的各项工作
社会政策
概念: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 为了满足公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 社会生活质量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主要目标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要
保障人权
主要功能
再分配
调节经济运行
可以作为政府财政政策和再分配政策的具体手段 而对调节宏观经济中的供需平衡产生作用
对投资及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对人力资本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控制
改善民生
通过公共行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与市场机制和家庭协调运行
在改善民生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科学准确地了解民生需要
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
合理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民生保障资源
直接提供保障和服务
第十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
社会问题
定义:威胁现存社会秩序、引发社会动荡不安、 动摇既定价值结构或实体结构的社会现象
基本条件
客观上对原有社会秩序与社会结构形成了威胁
主观上被社会大众所感知并被认可为“问题”
特征:事实性、价值型、过程性、普遍性、复合性、破坏性
基本理论:社会病理论、社会解组论、社会价值论(价值冲突论)、社会建构论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问题:人口、贫困收入差距、住房、腐败、犯罪网络社会、科技社会、突发公共事件
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 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
社会治理
含义:政党、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 通过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 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解决社会问题,加强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 激发社会活力,防止社会解组,引导社会预期,增强社会发展动力, 最终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
特点:主体多元化;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的普遍性和主动性;制度化和组织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维护良好的时候秩序
提升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激发社会活力,畅通社会流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