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发展史(1)
城市发展史(1)的思维导图,19世纪、城市呈现出衰退的趋势,沙里宁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城市的演变走向无序和城市的发展走向急功近利。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聚合体,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可以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编辑于2023-06-16 16:20:35 山东省城市发展史
城市起源
动物的提示和预兆
墓地与圣祠
驯化动植物和村庄的形成
性别革命
技术革新
改造大地
城市胚胎
最早的城市过渡
城市的标志
建成区和人口的扩大
城墙封围的城堡
都市特性与纪念性形式
双重政府制度
大型纪念性建筑
城市纪念性艺术
古典时代
古埃及
三大段
古王国时期
中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
阿玛纳
明确的分区
中央区的建设
简单的几何形体
太阳神庙
城市布局
城市选址
生者之城,近河
死者之城,远河
功能分区
功能性分区
阶级性分区
棋盘式路网
典型城市
孟菲斯城
底比斯城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卢克索阿蒙神庙
柱廊与内院
卡洪城
阶级分化后剥削和被剥削的基本社会情况
发展
水利、几何学、测量学
数学、天文、美术等
城市建设成就
因地制宜
功能分区
景观设计
古希腊
历史发展
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古典时期
马其顿统治时代
柱式
多立克式
科林斯式
爱奥尼式
雅典卫城
胜利神庙
帕提农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
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没有轴线关系。
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
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材料打到统一。
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古罗马
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城市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
市政工程设施的成就突出
重视城市广场建设
营寨城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罗马营寨城的特点
棋盘路网:纵横通衢,与全帝国路网相连
城市都有壮观的凯旋门
公共广场建设与市政设施建设完备
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的特征
共和时期广场: 1)开放的、不规则的空间、建筑强调自我特征。 2)没有统一的规划,整个广场是长时间内陆续建设。 3)广场作为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存在。
帝国时期的广场: 1)封闭的、规整的空间。 2)事先有统一的规划,短期内建成,强调轴线关系,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
城市设施
民宅群
公共建筑
中国殷周至唐代
周
《周礼考工记》
营国制度
这套营国制度包括了都邑建设理论、建设体制、 礼制营建制度都邑规划制度和井田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
秦
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
西汉长安城特点
西汉重农抑商,西市和东市都设在城市的西北角,规模很小
西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分布于城市的四处
西汉长安城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
东汉洛阳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量长方形
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宫般集中
道路为经纬涂制,均与城门相通
功能分区明确,择中立宫,继承营国制度
三国两晋时期的城市
曹魏的邺城
东吴的建业
蜀汉的成都
唐朝的长安城
布局更规范,规模更大,采用坊市制,居住区界限分明,市场设在指定的地方,不得随意交易,唐朝鼓励对外贸易,所以用于货物交易的"市"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宫殿建在城市北方,处于首位,象征着王室的权威;
盛唐时期的长安街道分明,市、坊、柜分工明确;
中古时代
中世纪
修道院
教会
中世纪的城市规划
有机规划
锡耶纳
西欧中世纪
中世纪初期(5-10世纪)———城市衰落时期
9-10世纪前后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
12-13世纪城市繁华,成为社会活动中心
十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建设特点
城市逐渐繁荣,城市发展的基础为三种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城市的中心有教堂及教堂广场构成,也有城市是由市政厅及市政广场构成。
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
中世纪城市有较好的城市景观。
中国宋元时期
北宋的东京
宋定都开封的本质原因: 关中的衰落与南方的崛起 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出现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 为了便于统治全国,在政治中心不便南移的情况下,接受南方给养的便利性已是选择都城的一个重要条件了。
道路系统: 开封城内的道路系统以宫城为中心,干道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型方格网状,其他道路及巷道也多成方格形,也有 T 字相交的 另有数条斜街。因城市是逐步扩建而成的,故道路系统不像唐长安、洛阳那样规整端直。 道路宽窄不一 门前御街很宽(200-300步)广场尺度1步=1.5米.其他街道25-50步
元大都规划特点
1.宏伟宫殿建筑群+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 2.地上建筑+地下建筑 3.开放的坊里 4.继续发展三套方城+传统中轴线 5.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
文艺复兴与近代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
社会变化
军权与君权对城市的影响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近现代化
田园城市
工业城市
带型城市
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中国明、清时期
明南京城
宫城
皇城
迁三山填燕雀
京城
依山形水,形制独特
外郭
黄土丘陵城头
明清北京城布局特点
整体布局仍为环套式,以皇城为中心。
中轴线明显,并得到不断强化北京城有一条全长约7.5km的中轴线。
东西向交通不便皇城梗立中央,妨碍了东西交通。
道路系统继承了元代"干道一一胡同"模式干道以南北向为主,胡同以东西向为主,胡同间划分宅基地,从而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独特的城市肌理。
商业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皇城四侧。
由“租借”发展的大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现代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实践
旧城改造—北京
新城建设—深圳
城市建设立法
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19世纪、城市呈现出衰退的趋势,沙里宁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城市的演变走向无序和城市的发展走向急功近利。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聚合体,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可以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对于规划目标的设想,也应该从"最终目标"为起点逐步分解成为若干个层次和阶段,使之与实际情况想接近,这是一个与实施过程方向相反地思考过程。这样做将可以保证随着分散过程的逐步展开,城市实际发展情况与城市发展计划越来越接近,直至完全相符。沙里宁把这一"双向思考过程"称为"动态设计"。
卫星城镇理论
(1)卫星城镇定义: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2)起源: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919年英国在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字。
(3)研究卫星城镇建设的历史,可以把卫星城划分为三代。
城市发展史
城市起源
动物的提示和预兆
墓地与圣祠
驯化动植物和村庄的形成
性别革命
技术革新
改造大地
城市胚胎
最早的城市过渡
城市的标志
建成区和人口的扩大
城墙封围的城堡
都市特性与纪念性形式
双重政府制度
大型纪念性建筑
城市纪念性艺术
古典时代
古埃及
三大段
古王国时期
中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
阿玛纳
明确的分区
中央区的建设
简单的几何形体
太阳神庙
城市布局
城市选址
生者之城,近河
死者之城,远河
功能分区
功能性分区
阶级性分区
棋盘式路网
典型城市
孟菲斯城
底比斯城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卢克索阿蒙神庙
柱廊与内院
卡洪城
阶级分化后剥削和被剥削的基本社会情况
发展
水利、几何学、测量学
数学、天文、美术等
城市建设成就
因地制宜
功能分区
景观设计
古希腊
历史发展
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古典时期
马其顿统治时代
柱式
多立克式
科林斯式
爱奥尼式
雅典卫城
胜利神庙
帕提农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
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没有轴线关系。
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
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材料打到统一。
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古罗马
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城市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
市政工程设施的成就突出
重视城市广场建设
营寨城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罗马营寨城的特点
棋盘路网:纵横通衢,与全帝国路网相连
城市都有壮观的凯旋门
公共广场建设与市政设施建设完备
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的特征
共和时期广场: 1)开放的、不规则的空间、建筑强调自我特征。 2)没有统一的规划,整个广场是长时间内陆续建设。 3)广场作为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存在。
帝国时期的广场: 1)封闭的、规整的空间。 2)事先有统一的规划,短期内建成,强调轴线关系,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
城市设施
民宅群
公共建筑
中国殷周至唐代
周
《周礼考工记》
营国制度
这套营国制度包括了都邑建设理论、建设体制、 礼制营建制度都邑规划制度和井田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
秦
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
西汉长安城特点
西汉重农抑商,西市和东市都设在城市的西北角,规模很小
西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分布于城市的四处
西汉长安城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
东汉洛阳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量长方形
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宫般集中
道路为经纬涂制,均与城门相通
功能分区明确,择中立宫,继承营国制度
三国两晋时期的城市
曹魏的邺城
东吴的建业
蜀汉的成都
唐朝的长安城
布局更规范,规模更大,采用坊市制,居住区界限分明,市场设在指定的地方,不得随意交易,唐朝鼓励对外贸易,所以用于货物交易的"市"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宫殿建在城市北方,处于首位,象征着王室的权威;
盛唐时期的长安街道分明,市、坊、柜分工明确;
中古时代
中世纪
修道院
教会
中世纪的城市规划
有机规划
锡耶纳
西欧中世纪
中世纪初期(5-10世纪)———城市衰落时期
9-10世纪前后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
12-13世纪城市繁华,成为社会活动中心
十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建设特点
城市逐渐繁荣,城市发展的基础为三种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城市的中心有教堂及教堂广场构成,也有城市是由市政厅及市政广场构成。
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
中世纪城市有较好的城市景观。
中国宋元时期
北宋的东京
宋定都开封的本质原因: 关中的衰落与南方的崛起 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出现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 为了便于统治全国,在政治中心不便南移的情况下,接受南方给养的便利性已是选择都城的一个重要条件了。
道路系统: 开封城内的道路系统以宫城为中心,干道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型方格网状,其他道路及巷道也多成方格形,也有 T 字相交的 另有数条斜街。因城市是逐步扩建而成的,故道路系统不像唐长安、洛阳那样规整端直。 道路宽窄不一 门前御街很宽(200-300步)广场尺度1步=1.5米.其他街道25-50步
元大都规划特点
1.宏伟宫殿建筑群+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 2.地上建筑+地下建筑 3.开放的坊里 4.继续发展三套方城+传统中轴线 5.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
文艺复兴与近代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
社会变化
军权与君权对城市的影响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近现代化
田园城市
工业城市
带型城市
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中国明、清时期
明南京城
宫城
皇城
迁三山填燕雀
京城
依山形水,形制独特
外郭
黄土丘陵城头
明清北京城布局特点
整体布局仍为环套式,以皇城为中心。
中轴线明显,并得到不断强化北京城有一条全长约7.5km的中轴线。
东西向交通不便皇城梗立中央,妨碍了东西交通。
道路系统继承了元代"干道一一胡同"模式干道以南北向为主,胡同以东西向为主,胡同间划分宅基地,从而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独特的城市肌理。
商业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皇城四侧。
由“租借”发展的大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现代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实践
旧城改造—北京
新城建设—深圳
城市建设立法
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19世纪、城市呈现出衰退的趋势,沙里宁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城市的演变走向无序和城市的发展走向急功近利。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聚合体,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可以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对于规划目标的设想,也应该从"最终目标"为起点逐步分解成为若干个层次和阶段,使之与实际情况想接近,这是一个与实施过程方向相反地思考过程。这样做将可以保证随着分散过程的逐步展开,城市实际发展情况与城市发展计划越来越接近,直至完全相符。沙里宁把这一"双向思考过程"称为"动态设计"。
卫星城镇理论
(1)卫星城镇定义: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2)起源: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919年英国在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字。
(3)研究卫星城镇建设的历史,可以把卫星城划分为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