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八章: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第十八章:超敏反应知识总结,超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编辑于2022-06-01 17:45:18超敏反应
掌握: 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 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I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及防治原则。 熟悉: IV 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
定义
超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I 型(速发型)
特点
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②发生快,消退亦快
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少部分可发生组织细胞损伤
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主要成分
变应原(allergen)
定义: 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常见变应原
药物或化学性变应原
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分子及其降解产物,多为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
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
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
某些酶类物质
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
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IgE抗体
IgE的产生
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支气管和胃肠粘膜下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
变应原激活特异性Th2 可产生IL-4、IL-5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发生IgE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1)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IgE的含量
正常人群血清中仅为0.1~0.4µg/ml,I型超敏反应患者可高达1000µg/ml
IgE的半衰期
血清中仅2~3天,吸附至上述细胞后,可延长至数周
IgE受体
FcεRⅠ
高亲和力受体
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高水平表达
FcεRⅡ
低亲和力受体
分布比较广泛
临床上,易感个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高水平表达FcεRⅡ,同时血清中存在高水平分泌型FcεRⅡ
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
嗜碱性粒细胞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数量较少,但也可被招募到超敏反应部位发挥作用
形态学上非常类似,均来源于骨髓髓样前体细胞。均高表达FcεRⅠ。胞质中含有嗜碱颗粒,颗粒中储存已合成的组胺、肝素、类蛋白酶、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 、羧肽酶和TNF-α等生物活性介质
嗜酸性粒细胞
来源于骨髓髓样前体细胞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内,外周血中仅有少量存在
胞质中含有嗜酸颗粒,颗粒中储存已合成的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主要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过氧化物酶和胶原酶等
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也产生IL-13、IL-5、IL-8,GM-CSF、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白三烯C4、D4、E4 等炎性细胞因子
在Ⅰ型超敏反应中发挥双重作用
(1)释放致炎因子
·IL-5及CC亚家族趋化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表达FcεRⅠ。 ·合成数种上皮毒性物质(ECP、MBP等)→炎症反应。
(2)负反馈调节
·吞噬嗜碱性颗粒 ·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 ·释放磷脂酶D→→灭活PAF ·释放芳香基硫酸脂酶→→灭活LTs
发生机制
机体致敏
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应答。
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I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
通常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如长期不接触相应变应原,致敏状态逐渐消失。
IgE受体交联引发细胞活化
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致敏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特异性结合。
单个IgE结合FcεRI并不能刺激细胞活化;只有变应原同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2个以上相邻IgE结合,使多个FcεRI交联形成复合物,才能启动活化信号。
活化信号由FcεRI的β链和 γ链胞质区的ITAM引发,经多种信号分子转导启动细胞活化,导致脱颗粒,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生物活性介质介导的效应
组胺
一种小分子量的血管活性胺。组胺通过结合受体,发挥其效应功能。H1〜H4 等 4 种组胺受体分布于不同细胞,介导不同的效应。
H1介导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小静脉通透性增加和杯状细胞黏液分泌增多
H2介导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刺激外分泌腺的分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H2则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抑制脱颗粒。
肥大细胞上H4具有趋化作用。
细胞因子
IL-4、IL-13、IL-33在后期产生,可诱导并放大Th2 应答,产生 IL-4和 IL-13促进B细胞产生IgE
IL-3、IL-5、GM -CSF促嗜酸性粒细胞分化与活化
TNF-α参与全身过敏反应性炎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Th2细胞表达CCR3,与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结合,趋化和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对嗜碱性粒细胞、Th2、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具有趋化作用。
脂类介质
前列腺素D2(PGD2)和白三烯C4、D4、E4 ( LTC4、LTD4、LTE4 )与平滑肌细胞和白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促平滑肌收缩
白三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地收缩,也可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主要参与迟发相反应 ,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趋化和活化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等
酶类
类蛋白酶切割纤维蛋白原、活化胶原酶引起组织损伤。
糜蛋白酶可引起短暂的血管收缩、减少上皮基底液的分泌。
组织蛋白酶G 、羧肽酶和嗜酸性粒细胞胶原酶参与结缔组织基质的重塑。
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可刺激组胺释放。
其他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具有神经毒性。
主要碱性蛋白有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脱颗粒作用,此效应可被IL-3,IL-5和 GM-CSF等增强。
局部或全身性Ⅰ型超敏反应发生
速发相反应
通常在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速发相反应中肥大细胞等释放的ECF、IL-3、IL-5和GM-CSF 等多种细胞因子,可吸引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到达反应部位,又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迟发相反应
在变应原刺激后4〜6小时,可持续数天以上,表现为局部以嗜酸性粒细胞(约占30%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h2和嗜碱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
迟发相反应如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组织中主要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和Th2,也有Th1和Th17的参与。
肥大细胞释放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趋化中性粒细胞在反应部位聚集,释放溶酶体酶等物质,参与迟发相反应。
遗传与环境
某些人接触环境中的普通抗原物质刺激后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被称为特应性个体。
特应性个体具有异常高水平的循环IgE、分泌型FcεRⅡ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FcεRⅡ也增加,表现为家族遗传特性。
遗传因素
①位于5Q31-33的紧密连锁的促IgE类别转换、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和肥大细胞增殖的基因群,包括编码多种细胞因子的基因。其中编码IL-4启动子区的基因变异,使IL-4分泌增多,导致IgE大量产生。
②位于11Q12-13的编码高亲和性FcεRⅠβ亚单位的基因,其多态性同哮喘和湿疹的发生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
儿童早期接触病原体、暴露于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及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不足。
因此卫生假说认为:儿童早期接触相对卫生较差的环境,特别是易于引起感染的环境,有助于防止变态反应性哮喘的发生。
其机制主要是由于儿童早期接触微生物,易于激活Th1应答及Th1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诱导Treg的产生抑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阻断IgE抗体的产生。
临床常见疾病
全身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最为常见,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IgE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青霉素制剂在弱碱性溶液中易形成青霉烯酸,因此使用青霉素时应临用前配制,放置2小时后不宜使用。
临床发现少数人在初次注射青霉素时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其曾经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的医疗器械或吸入空气中青霉菌孢子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有关。
血清过敏性休克
克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者可因曾经注射过相同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局部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应因吸入花粉、尘蠘、真菌和毛屑等变应原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临床常见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有速发相和迟发相反应两种类型,以局部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为特征。
消化道过敏反应
反应少数人进食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天然免疫耐受被打破、胃肠道黏膜表面分泌型IgA含量明显减少和蛋白水解酶缺乏与消化道过敏反应发生有关。
皮肤过敏反应
反应主要包括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可由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或冷热刺激等引起。口服青霉素对已被青霉素致敏的患者也可引发湿疹。
临床上可见一种慢性荨麻疹,是由体内产生的抗FcεR1α链的IgG类抗体引起,为Ⅱ型超敏反应。
防治原则
1. 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1)询问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过敏史 (2)皮肤试验 结果:风团直径≥1cm或出现红晕、皮肤实验阳性
2. 脱敏治疗
治疗对象:已查明变应原但难以避免接触者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急性脱敏)
方式
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多次注射;
机制
使致敏靶细胞分批脱敏,耗尽介质
特点
此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可重新被致敏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慢性脱敏)
方式
小剂量,长间隔,多次皮下注射
机制
①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或IgA类抗体,降低IgE抗体应答
②通过IgG类封闭抗体与相应变应原结合,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结合
③诱导特异性Treg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④诱导Th2型应答转向Th1型应答,减少IgE类抗体的产生
3. 药物防治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①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抑制PDG2等介质生成
②色甘酸钠可稳定细胞膜,阻止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③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合成; 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则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分解。 两者均可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靶细胞脱颗粒和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
通过与组胺竞争结合效应细胞细胞膜上组胺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
缓激肽拮抗剂
阿司匹林
多根皮苷酊磷酸盐则对LTs具有拮抗作用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应性肾上腺素不仅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还可使外周毛细血管收缩而升髙血压,因此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具有重要作用。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除可解痉外,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黏膜的炎症反应
4. 免疫生物疗法
①用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介质,治疗持续性哮喘
②应用抗IL-5抗体抑制IL-5的活性,临床用于治疗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也用于哮喘的治疗
③将IL-12等Th1型细胞因子与变应原共同免疫,可使Th2型免疫应答向Th1型转换,下调IgE的产生
④将编码变应原的基因插入DNA载体(含非甲基化CpG)制成DNA疫苗进行接种,有助于诱导Th1型应答
后两者仅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Ⅱ型超敏反应
特点
由抗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抗原的特异性IgG或IgM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发作较快。
发生机制
靶细胞表面抗原及其相应抗体
1. 正常存在的同种异型抗原:如ABO、Rh血型抗原、HLA抗原
2. 外来抗原与自身组织细胞间具有的共同抗原: 如链球菌细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3. 感染或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如烧伤
4. 结合在自身组织与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IC: 青霉素
组织损伤机制
1. 调理和吞噬作用杀伤靶细胞
抗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或通过补体活化产生的C3b和IgG的Fc段分别与吞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调理吞噬细胞,介导杀伤靶细胞。
2. 炎症损伤
结合靶细胞抗原的抗体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募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分别与细胞表面表达的IgG Fc受体、C3a受体和C5a受体结合,致使吞噬细胞活化,释放溶酶体酶和反应性活性氧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组织损伤
3. ADCC作用
IgG类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γR 结合,介导靶细胞的杀伤
临床常见疾病
1. 输血反应
(1)血型不合的输血所引起的血细胞破坏 (2)血型抗原+天然血型抗体IgM→ →补体经典途径→ → RBC溶解 (3)发热、恶心、呕吐、低血压
2. 新生儿溶血症
(1)多发生于Rh-孕妇而Rh+胎儿,尤其是再次妊娠。Rh抗体为IgG类。 (2)也可由母胎ABO血型不符合引起
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流感病毒、EB病毒等使自身红细胞膜表面成分改变,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这种抗体与改变的红细胞表面成分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体,溶解红细胞
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汀等药物表位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激发抗体产生,抗体与结合药物的红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作用,或与药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再与具有FcγR的血细胞结合,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发生机制
临床特点
肺出血、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6. 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抗甲状腺刺激素(TSH)受体的IgG类自身抗体能高亲和力结合TSH受体,刺激甲状腺细胞持续分泌大量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 重症肌无力
其他抗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与该受体结合,干扰乙酰胆碱的作用,减少受体的数量,从而导致重症肌无力
8. 急性风湿性心肌炎或血管炎
抗链球菌细胞壁抗体与心肌发生交叉反应,产生炎症反应和刺激巨噬细胞活化,引起急性风湿性心肌炎或血管炎
Ⅲ型超敏反应
定义
是由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发生机制
(一)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 )
1. 免疫复合物的特殊理化性质导致不被清除
抗原抗体的比例;抗原持续存在;抗原抗体的理化特点
2. 机体清除IC能力降低
(1)补体、补体受体、FcγR缺陷
(2)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清除IC能力降低
3. 使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的因素
(1)血管通透性增加
(2)血管内高压及形成涡流
易于沉积
(二)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补体的作用: C3a、C5a
(1)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毛细血管通透性↑,渗出↑→水肿
(2)趋化中性粒细胞到沉积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吞噬IC,释放溶酶体酶,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
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
活化释放的PAF可损伤组织,使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局部出血、坏死
血小板活化还可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进一步加重水肿。
临床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多发生于疫苗接种、局部多次药物注射治疗时
(1)Arthus反应
定义
马血清经皮下免疫家兔数周后,再次重复注射同样血清后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反应,3〜6小时达到髙峰。红肿程度随注射次数增加而加重,注射5〜6次后,局部出现缺血性坏死,反应可自行消退或痊愈
机制
反复马血清免疫诱导机体产生大量抗体,再次注射马血清后,抗体与局部抗原在血管壁相遇,结合成为IC 并沉积,引起局部血管炎
(2)类Arthus反应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G类抗体,若再次注射胰岛素,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类似Arthus反应的炎症反应
(3)过敏性肺泡炎
长期吸入抗原性粉尘、真菌孢子等,再次吸入相同抗原后也能在肺泡间形成IC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发病
通常是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异种动物血清,如抗破伤风毒素和抗蛇毒血清)后1〜2 周发生
症状
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
原因
患者体内新产生的针对抗毒素的抗体与大量未排除的抗毒素结合形成大量中等分子量的免疫复合物所致
自限性
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
治疗
临床应用抗TNF-α单抗、大剂量注射青霉素、磺胺等药物也可引起血清病样反应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
(4)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抗核抗体,形成IC,沉积于周身脉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引起全身性损伤。(好发于15-40岁女性,尤其是生育期女性,男女比例为1:9)
IV 型超敏反应
定义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抗原与相关致敏细胞
1、 抗原
胞内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接触性抗原:重金属(铬、镍)、化学物质(化妆品、染发剂)等
2、效应细胞
主要是Th1细胞,CTL和巨噬细胞
机制
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1)Th1
释放多种CKs,引起组织损伤、加重炎症反应
TNF-α、LT-α: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促进单个核细胞至抗原部位聚集,引起组织损伤
MCP-1:趋化单个核细胞,促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至抗原部位聚集,引起组织损伤
IFN-γ、TNF-α:活化巨噬细胞,释放IL-1、6,加重炎症反应
借助FasL杀伤表达Fas的靶细胞
(2)Th17
IL-17募集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到达抗原部位参与组织损伤
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效应CTL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后活化,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诱导靶细胞凋亡
通过其表面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导致靶细胞凋亡
常见疾病
结核病
典型的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机制
胞内感染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巨噬细胞在Th1释放的IFN-γ作用下被活化后清除结核杆菌
如结核杆菌抵抗活化巨噬细胞的杀菌效应则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形成肉芽肿
肉芽肿的中央是由巨噬细胞融合所形成的巨细胞,外围包绕大量T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缺氧和巨噬细胞及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下,导致干酪样坏死
接触性皮炎
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
定义
由于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和某些药物(磺胺和青霉素)等引起皮肤局部红肿、皮疹和水疱,严重者可发生皮肤剥脱
机制
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摄取并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分化为效应性和记忆性Th1、Th17。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刺激记忆性T细胞活化,产生IFN-γ和IL-17等细胞因子,使皮肤角化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诱导单核细胞趋化并分化为巨噬细胞,介导组织炎症损伤
其他
如Th1和Th17介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炎症性肠病和银屑病以及CTL介导的1型糖尿病等
皮试检测
明确Ⅳ型超敏反应
注射部位
上臂皮内
判断标准
注射48~72小时观察局部出现直径0.5-1.5cm的红肿硬结,试验呈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
通过皮内注射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纯蛋白衍生物PPD ,72小时后观察局部皮肤硬结的程度,用以判定某个体是否患有结核病以及卡介苗BCG接种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