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凝固酶:多数致病菌可产生,和葡萄球菌致病力关系密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使血浆凝固。导致病灶局限,血液浓稠,形成血栓。并可使周围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与细菌表面,可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或胞内消化作用,还能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凝固酶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区别在于是释放入血还是结合在菌体表面
(2)、纤维蛋白溶酶:又称葡激酶。可激活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酶原使其成为纤维蛋白酶,导致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有利于病菌扩散
(3)、耐热核酸酶:致病葡萄球菌产生,耐热,可较强降解DNA和RNA(测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4)、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溶解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扩散。90%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
(5)、酯酶:分解血浆和机体各部的脂肪和油类。对细菌入侵皮肤和皮下组织非常重要。
(6)、葡萄球菌溶素:分为α、β、γ、δ,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是α溶素,其属于外毒素,抗原性好。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干细胞、皮肤细胞等有损伤破坏作用。
(7)、杀白细胞素:此毒素分为快(F)和慢(S)两种组分,两者必须协同才有作用。杀白细胞素只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8)、肠毒素:为热稳定可溶性蛋白质,可抵抗胃肠液的水解作用。毒素可与胃肠道神经细胞受体作用,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胃炎,称为食物中毒。属于超抗原,可参与免疫抑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
(9)、表皮剥脱毒素:可在新生儿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中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称剥脱性皮炎)。
(10)、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TSS),属于外毒素,也是超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