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
这里是小学班队课的所有笔记,一整个学期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结构系统中的最基本的单位 学校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通常是以班级为基点进行的,并通过班级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编辑于2023-06-26 09:46:13 福建省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
现代小学教育与小学生
班队工作的意义与理念
班队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班队工作者的素养
班队建设
班队中的人际互动与教育
班队中的师生互动
班队中的个别教育
学业与品德发展良好学生的教育
学业与品德发展良好的学生是指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好的学生。
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 会出现的不足之处
虚荣 优越感 傲慢
学业与品德发展中间状态学生的教育
学业与品德发展一般的学生有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较差。 其二,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较好。 其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一般的学生。
学业与品德发展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教育
(一)不做作业
情况: 不做作业的学生经常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包括不做作业、缺交或迟交作业。起初他们只是偶尔逃避作业,随即这类行为频繁发生以致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不做作业将会引起学生学习困难,最终导致学业失败。
原因 : 一是作业难度大,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难以完成作业,缺乏信心和勇气,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二是学生缺乏基本的学习教力和自制力 三是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失去兴趣
解决办法: ①最初教师应频繁检查学生的作业,当学生出现不做作业的行为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 生不做作业的原因。 ②如果学生只是简单不会做,教师应该提供帮助或降低作业要求。 ③如果学生是因作业压力太重而产生情绪上的厌烦不愿完成,教师可以把作业分成凡个部分,要求学生在某规定时间内(如10分钟或15分钟)分步完成。 ④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作业,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份任务菜单,学生自我监督。 ⑤教师应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法。让家长在家中对孩子做作业给予帮助和监督。 ⑥要求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放学后留下来做作业,待有效完成后回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二)注意力不集中
主要表现: 学习时心不在焉,非常容易分心;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坐立不 安、烦躁;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原因: 一是与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有关。 二是受各种新异刺激的影响。 具体包括:①不安静的学习环境。例如,正在上课时,教 室外面突然发出的嘈杂声等,学生马上会被吸引。②教室布置过于新异。学生会对这些布置论长道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布置上,从而出现分心现象。③教具的不当使用。包括教具制作的过分刺眼,教具出现的时间不合适,响度不适宜(即声音不适宜),等等。 三是与小学生身体不适有关。
解决办法: ①教学方法多样、直观、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②教学安排和节奏把握做到"低、小、多、快",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节奏。 ③练习时间宜短而频繁,适当运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具,使教学具有吸引力,有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 ④及时赞扬和奖励儿童的注意力集中行为。 ⑤使用"接近控制法",及时提醒学生,也可以通过在桌上轻敲、请学生回答问题或参与某些活动来恢复其注意力。 ⑥与学生建立"契约",商定作业完成的时间,减少儿童注意力分散的行为。
(三)活动过度
主要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不能安静就坐,烦躁,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 话多、喧闹、插嘴,惹是生非,影响课堂纪律,情绪易冲动,容易激动、大惊小怪,时刻要求受到关注,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时不动脑筋,脱口而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
原因 ①从生理方面来看,有些儿童是因轻微脑组织损害,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而引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失调。 例如,妊娠时病毒感染服药、预产期缺氧、母孕期的影响、新生儿窒息、产伤、脑缺氧、脑损伤、剖腹产、早产、过期产、钳产、产后感染以及外伤等。脑部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的机能障碍可使其抑制机能降低,从而可导致多动。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糖代谢障碍、食物变态反应(尤其是食物中所含添加剂、人造色素、调味品、防腐剂)等也是引起多动的重要因素。 2、从心理方面来看,儿童期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多动的原因之一。 因为儿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在此期间,如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或家长教育方式粗暴,动辄打骂等都将使儿童受到重大精神创伤,造成长期过分心理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行为紊乱;同样,如果家长管教不当,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也会促使孩子养成任性、骄横的品性,不愿或不能自控,导致行为失控。
解决办法: ①多安排一些较安静的活动,如下棋、画图、手工制作、看书等,不要提供兴奋性较高的活动,如打电子游戏机,看武打片等。 ②家长安排时间,每天与孩子一起静坐2-3次。静坐的时间可从5分钟﹣15分钟,根据年龄及具体情况不同而作不同安排,还可根据情况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时间。静坐的方法是家长与孩子面对面而坐,不言不语、不东张西望,双手放在膝上,相对而坐,如果孩子坚持得好应予表扬。 ③当儿童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的行为时,例如,做作业时注意力比以前集中、小动作比以前减少、作业中错误率降低、能遵守课堂纪律时,可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表扬、鼓励或奖励。
(四)不守秩序
表现形式: 学生故意与教师唱反调、顶嘴,未经许可说话、弄出各种声响,故意招惹他人、惹人讨厌,乱丢纸屑垃圾,上课姿势不良,擅自离开座位等。
原因: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在原因,而只是以权威来压制学生的行为,虽然小学生当时可能无力反抗,表面上顺从教师的要求,但他们内心却愤愤不平,感觉到被人伤害了,很沮丧懊恼。而且,他们认为在同学面前轻易服从会显得无能,于是他们会寻求机会"反叛",公开违抗或挑衅教师的要求。
解决办法: 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②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而采用高压手段,伤害学生情感,使师生关系变得对立而僵持。 ③仔细了解学生心理和所处环境,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根据问题根源选择适当的方法。 ④对于"寻求注意"的学生,教师在他们表现出合乎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于关注,赞扬,以强化正确行为。 ⑤当学生以错误的方式"寻求注意"时,教师要予以忽视,或者以隔离的方法,让学生离开公众关注的情境,使他们的"预谋"难以实现,并在个别教育时指出学生的这种错误行为的危害,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⑥对于公开对抗行为,教师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暂时不理会学生的反叛,或以隔离的方法,等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做处理。教师也可利用这一段时间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思考对策。
(五)欺侮、攻击他人
主要表现: 有意地伤害他人身体与心理,例如 使用暴力直接冲撞、殴打他人,或口出秽言侮辱、谩骂他人,或以各种方式故意刁难、欺负他"人。
原因: 模仿成人的不良或好斗行为;受人唆使、参加不良帮派; 长期积压下来的委屈借某一诱因爆发出来,借故发泄情绪; 被父母或教师等成人压制过度,产生报复心理; 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等等。
解决办法: 1、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儿童明白欺凌行为的性质、危害及应对方法。 2、避免让儿童观看暴力电视、电影、书刊,以免模仿欺凌行为。 ③帮助儿童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合理地疏导情绪。 ④鼓励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和各类活动,以免精力过剩而引发攻击行为。 ⑤建立良好教养关系、避免给儿童严厉的惩罚,使儿童产生更大的反感和愤怒。 【 对于已经发生的欺凌行为,班队工作者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大的伤害。对于那些"欺凌者",教师应予以严肃批评甚至惩罚,开展相关的道德与法律教育,让其了解自身行为对己和他人的危害性,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这种行为再次发生。】
(六)孤僻退缩
主要表现: 孤独、退缩、胆小、怕事。他们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显得胆小、退缩、懦弱。 性格比较安静、不大愿意与小伙伴玩要外,常常不易发现其退缩行为。
原因: 本人气质因素(如遗传因素、先天适应能力差等) 家庭环境、教育的因素。 eg.父母离婚 ,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
解决办法: ①创造机会让儿童多参加班队活动,鼓励他们与同学交往。对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的"合群行为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强化。 ②多带儿童外出,逐步适应各种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③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纠正其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其正确看待挫折。 ④帮助儿童学习交往技巧,增强交往的身心愉悦感。
(七)说谎
原因: 1、为了开脱责任、逃避惩罚 2、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称赞 3、模仿性的说谎 4、打击报复,反抗叛逆
解决办法: ①首先要弄清儿童为什么要说谎。教师与家长应反省一下己的态度和做法。一般来说,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能够随意发泄自己的牢骚的孩子,大多比较诚实;相反,在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下成长的孩子,对父母大多有恐惧感,他们常常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欺骗。 ②发现儿童有说谎或欺骗行为时,不要当众揭穿他,可以单独与他谈话,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当众让儿童承认说谎,无非有两种结果:一是儿童"顽抗到底",怎么也不承认;二是儿童虽然认了错,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③当儿童说出真相后,我们不应予以严厉训斥甚至处罚,相反,我们应该与他们心平气和地分析问题要害,用爱去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努力与儿童建立起一种亲密的互相信赖的关系。 ④提醒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儿童诚实,自己首先要以诚待人;要求儿童守信,自己首先要说到做到。 ⑤平时对儿童的错误处罚要适当。如果儿童是由于顽皮、好奇、过失而犯错,不要对儿童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儿童指明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如果儿童的错误确实应当受到惩罚,如能主动承认,就应减轻惩罚,并说明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主动承认错误;如果不主动承认,还要蒙混过关,则要加重惩罚,并告诉儿童,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或欺骗。
班队工作者态度: 第一,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第二,必须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学生。 第三,要于发掘学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 第四,要不怕反复,持之以恒。
所谓"个别教育",是指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问题,通过个别接触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班队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同特点实施个别教育。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教育
班队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班队工作研究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
现代小学教育与小学生
班队工作的意义与理念
班队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班队工作者的素养
班队建设
班队中的人际互动与教育
班队中的师生互动
班队中的个别教育
学业与品德发展良好学生的教育
学业与品德发展良好的学生是指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好的学生。
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 会出现的不足之处
虚荣 优越感 傲慢
学业与品德发展中间状态学生的教育
学业与品德发展一般的学生有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较差。 其二,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较好。 其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一般的学生。
学业与品德发展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教育
(一)不做作业
情况: 不做作业的学生经常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包括不做作业、缺交或迟交作业。起初他们只是偶尔逃避作业,随即这类行为频繁发生以致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不做作业将会引起学生学习困难,最终导致学业失败。
原因 : 一是作业难度大,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难以完成作业,缺乏信心和勇气,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二是学生缺乏基本的学习教力和自制力 三是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失去兴趣
解决办法: ①最初教师应频繁检查学生的作业,当学生出现不做作业的行为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 生不做作业的原因。 ②如果学生只是简单不会做,教师应该提供帮助或降低作业要求。 ③如果学生是因作业压力太重而产生情绪上的厌烦不愿完成,教师可以把作业分成凡个部分,要求学生在某规定时间内(如10分钟或15分钟)分步完成。 ④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作业,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份任务菜单,学生自我监督。 ⑤教师应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法。让家长在家中对孩子做作业给予帮助和监督。 ⑥要求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放学后留下来做作业,待有效完成后回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二)注意力不集中
主要表现: 学习时心不在焉,非常容易分心;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坐立不 安、烦躁;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原因: 一是与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有关。 二是受各种新异刺激的影响。 具体包括:①不安静的学习环境。例如,正在上课时,教 室外面突然发出的嘈杂声等,学生马上会被吸引。②教室布置过于新异。学生会对这些布置论长道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布置上,从而出现分心现象。③教具的不当使用。包括教具制作的过分刺眼,教具出现的时间不合适,响度不适宜(即声音不适宜),等等。 三是与小学生身体不适有关。
解决办法: ①教学方法多样、直观、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②教学安排和节奏把握做到"低、小、多、快",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节奏。 ③练习时间宜短而频繁,适当运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具,使教学具有吸引力,有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 ④及时赞扬和奖励儿童的注意力集中行为。 ⑤使用"接近控制法",及时提醒学生,也可以通过在桌上轻敲、请学生回答问题或参与某些活动来恢复其注意力。 ⑥与学生建立"契约",商定作业完成的时间,减少儿童注意力分散的行为。
(三)活动过度
主要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不能安静就坐,烦躁,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 话多、喧闹、插嘴,惹是生非,影响课堂纪律,情绪易冲动,容易激动、大惊小怪,时刻要求受到关注,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时不动脑筋,脱口而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
原因 ①从生理方面来看,有些儿童是因轻微脑组织损害,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而引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失调。 例如,妊娠时病毒感染服药、预产期缺氧、母孕期的影响、新生儿窒息、产伤、脑缺氧、脑损伤、剖腹产、早产、过期产、钳产、产后感染以及外伤等。脑部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的机能障碍可使其抑制机能降低,从而可导致多动。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糖代谢障碍、食物变态反应(尤其是食物中所含添加剂、人造色素、调味品、防腐剂)等也是引起多动的重要因素。 2、从心理方面来看,儿童期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多动的原因之一。 因为儿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在此期间,如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或家长教育方式粗暴,动辄打骂等都将使儿童受到重大精神创伤,造成长期过分心理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行为紊乱;同样,如果家长管教不当,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也会促使孩子养成任性、骄横的品性,不愿或不能自控,导致行为失控。
解决办法: ①多安排一些较安静的活动,如下棋、画图、手工制作、看书等,不要提供兴奋性较高的活动,如打电子游戏机,看武打片等。 ②家长安排时间,每天与孩子一起静坐2-3次。静坐的时间可从5分钟﹣15分钟,根据年龄及具体情况不同而作不同安排,还可根据情况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时间。静坐的方法是家长与孩子面对面而坐,不言不语、不东张西望,双手放在膝上,相对而坐,如果孩子坚持得好应予表扬。 ③当儿童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的行为时,例如,做作业时注意力比以前集中、小动作比以前减少、作业中错误率降低、能遵守课堂纪律时,可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表扬、鼓励或奖励。
(四)不守秩序
表现形式: 学生故意与教师唱反调、顶嘴,未经许可说话、弄出各种声响,故意招惹他人、惹人讨厌,乱丢纸屑垃圾,上课姿势不良,擅自离开座位等。
原因: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在原因,而只是以权威来压制学生的行为,虽然小学生当时可能无力反抗,表面上顺从教师的要求,但他们内心却愤愤不平,感觉到被人伤害了,很沮丧懊恼。而且,他们认为在同学面前轻易服从会显得无能,于是他们会寻求机会"反叛",公开违抗或挑衅教师的要求。
解决办法: 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②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而采用高压手段,伤害学生情感,使师生关系变得对立而僵持。 ③仔细了解学生心理和所处环境,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根据问题根源选择适当的方法。 ④对于"寻求注意"的学生,教师在他们表现出合乎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于关注,赞扬,以强化正确行为。 ⑤当学生以错误的方式"寻求注意"时,教师要予以忽视,或者以隔离的方法,让学生离开公众关注的情境,使他们的"预谋"难以实现,并在个别教育时指出学生的这种错误行为的危害,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⑥对于公开对抗行为,教师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暂时不理会学生的反叛,或以隔离的方法,等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做处理。教师也可利用这一段时间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思考对策。
(五)欺侮、攻击他人
主要表现: 有意地伤害他人身体与心理,例如 使用暴力直接冲撞、殴打他人,或口出秽言侮辱、谩骂他人,或以各种方式故意刁难、欺负他"人。
原因: 模仿成人的不良或好斗行为;受人唆使、参加不良帮派; 长期积压下来的委屈借某一诱因爆发出来,借故发泄情绪; 被父母或教师等成人压制过度,产生报复心理; 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等等。
解决办法: 1、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儿童明白欺凌行为的性质、危害及应对方法。 2、避免让儿童观看暴力电视、电影、书刊,以免模仿欺凌行为。 ③帮助儿童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合理地疏导情绪。 ④鼓励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和各类活动,以免精力过剩而引发攻击行为。 ⑤建立良好教养关系、避免给儿童严厉的惩罚,使儿童产生更大的反感和愤怒。 【 对于已经发生的欺凌行为,班队工作者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大的伤害。对于那些"欺凌者",教师应予以严肃批评甚至惩罚,开展相关的道德与法律教育,让其了解自身行为对己和他人的危害性,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这种行为再次发生。】
(六)孤僻退缩
主要表现: 孤独、退缩、胆小、怕事。他们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显得胆小、退缩、懦弱。 性格比较安静、不大愿意与小伙伴玩要外,常常不易发现其退缩行为。
原因: 本人气质因素(如遗传因素、先天适应能力差等) 家庭环境、教育的因素。 eg.父母离婚 ,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
解决办法: ①创造机会让儿童多参加班队活动,鼓励他们与同学交往。对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的"合群行为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强化。 ②多带儿童外出,逐步适应各种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③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纠正其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其正确看待挫折。 ④帮助儿童学习交往技巧,增强交往的身心愉悦感。
(七)说谎
原因: 1、为了开脱责任、逃避惩罚 2、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称赞 3、模仿性的说谎 4、打击报复,反抗叛逆
解决办法: ①首先要弄清儿童为什么要说谎。教师与家长应反省一下己的态度和做法。一般来说,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能够随意发泄自己的牢骚的孩子,大多比较诚实;相反,在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下成长的孩子,对父母大多有恐惧感,他们常常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欺骗。 ②发现儿童有说谎或欺骗行为时,不要当众揭穿他,可以单独与他谈话,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当众让儿童承认说谎,无非有两种结果:一是儿童"顽抗到底",怎么也不承认;二是儿童虽然认了错,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③当儿童说出真相后,我们不应予以严厉训斥甚至处罚,相反,我们应该与他们心平气和地分析问题要害,用爱去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努力与儿童建立起一种亲密的互相信赖的关系。 ④提醒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儿童诚实,自己首先要以诚待人;要求儿童守信,自己首先要说到做到。 ⑤平时对儿童的错误处罚要适当。如果儿童是由于顽皮、好奇、过失而犯错,不要对儿童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儿童指明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如果儿童的错误确实应当受到惩罚,如能主动承认,就应减轻惩罚,并说明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主动承认错误;如果不主动承认,还要蒙混过关,则要加重惩罚,并告诉儿童,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或欺骗。
班队工作者态度: 第一,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第二,必须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学生。 第三,要于发掘学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 第四,要不怕反复,持之以恒。
所谓"个别教育",是指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问题,通过个别接触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班队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同特点实施个别教育。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教育
班队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班队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