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德育
中学德育,绿色为历年考过知识点,红色为常考重点,无标记的有印象即可。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编辑于2023-06-28 19:35:08 湖南中学德育
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的概念
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对道德行为是非善恶,丑美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对生活中道德关系和行为的情绪及态度,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分类
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少年尤为重要。
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突然性的阻止某种不恰当的需要与行为
形象性情感体验
英雄人物,引起情感共鸣。
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爱国主义事业感,责任感的。
道德意志
人们自觉确定道德行为目的,调节自己活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
起着支撑和调节作用
道德行为
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是道德情感具体表现的外部标志
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形成良好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但是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一定有正确的行为。
除了道德认识之外,还必须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其道德信念的参与。
所以说不一定,有怎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十岁是儿童从他律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至5岁。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至8岁。
把人们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可逆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8到10岁
公正阶段,道德公正阶段。
10到12岁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兹偷药。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避免惩罚或想接受赞扬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道德价值来自于自己需要的满足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向导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许可。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尊重社会规范秩序法律。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但是法律并不是绝对的。
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
个体能以公平公正,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从众和服中两种,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
在思想态度,行为上,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相似,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内化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观念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影响态度和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
家庭教育
同伴群体
学校教育
社会风气
内部
道德认知
态度定势
认知失调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
中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概念
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广义指教育学上的德育
政治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思想教育
狭义上的德育指伦理学上的德育
即道德品质教育
我国德育内容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是指,广义上的德育。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
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
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概念
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
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
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教育者的教育
而教育要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区别
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构成要素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教育者
基本规律
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顺序具有多种开端
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内部矛盾表现为,受教育者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与其已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曲折前进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及方法
中学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和方向性,指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
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符合新时期方针政策和总任务要求
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讲道理,疏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要求
爱护,尊重,信赖学生。
对学生提出,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的要求。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证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
发挥教师集体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教育力量。
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配合,形成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其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从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实际出发
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
既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又重视学生实践锻炼,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要求
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优点不足。
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开展思想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两者有机结合。
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坚持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公约守则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要求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加强个别教育,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中学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品德表现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活动
社会班会,晨会,周会与实施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要求
明确目的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选好示范榜样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层次上。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倾慕之情
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情感陶冶法
创设良好的情境
陶冶教育法要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际锻炼法
坚持严格要求
调动学生主动性
注意检查和坚持
个人修养法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培养自我修养的自觉
指导学生掌握品德修养的标准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
明确目的和正确态度
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目标。
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不为奖惩而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