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糖和苷
天然药物化学--第二章糖和苷,内容有单糖的立体化学、糖苷的分类、糖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核磁共振、苷键的裂解。
编辑于2023-06-29 21:19:37 广东糖和苷
单糖的立体化学
表示方法
Fisher投影式
碳主链竖直放置,醛基(羰基)位于顶端,羟甲基位于底端,链上中间碳上的取代基水平放置两端。 投影式中,水平键朝向平面前,竖直健位于平面后。
不能真实表示单糖在水溶液中半缩醛(酮)的环状存在形式
Haworth投影式
Fisher式成环:向右倾斜90º
参与环合的羟基与羰基靠近
五元氧环→呋喃 六元氧环→吡喃
优势构象式
糖的绝对构型(α-OH甘油醛为标准→D/L
fisher式
右D左L
Fischer投影式中单糖D、L构型的规定
以距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的-OH而定, 向右为D-构型;向左为L-构型
Haworth式
最后一个手性碳参与成环
C5吡喃糖或C4呋喃糖上大取代基的方向
上D下L
最后一个手性碳未参与成环
依据手性碳原有构型
F→H习惯向右倾倒90º,右侧基团一律在环下端,左侧→上端
Haworth式中,绝对构型的判定
五碳醛糖构成的吡喃糖:C4上的羟基:向上为向下为D型
六碳醛糖和甲基五碳糖 构成的吡喃糖:C5上的 取代基:向上为D型,向下为L型
五碳醛糖构成的呋喃糖:C4上的取代基:向上为D型, 向下为L型
甲基五碳呋喃糖和六碳醛糖构成的呋喃型,无法判断绝对构型
β-D和α-L的绝对构型→R α一D和β-L→S
单糖的相对构型(α,β)
C1羟基与最后一个手性碳[C5六碳糖,C4五碳糖]上取代基的相对位置关系
Fischer投影式中端基差向异构体构型的确定
同α(顺式)异β(反式):C1-OH(端基碳)与距离羰基 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的OH在同侧者为α型,异侧者为β型.
Haworth式
最后一个手性碳参与成环
同β异α
最后一个手性碳未参与成环
先判断D/L
D型C1-OH
环上β
环下α
L型C1-OH
环上α
环下β
Haworth式中端基差向异构体构型的确定
五碳吡喃糖:C1-OH和C4-OH 在同侧者为α 型,异侧者为β型
五碳呋喃糖:C1-OH和C4-取代基在 同侧者为β 型,异侧者为α型
六碳醛糖和甲基五碳糖构成的吡喃糖: 同β异α:C1-OH(端基碳)与距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 的C5-取代基 在同侧者为β 型,异侧者为α型.
糖的端基差向异构
差向异构体: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只有一个手性中心的构型不同,而形成的异构体
单糖成环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该原子称为端基碳
单糖成环后形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具有α、β两种构型(糖的端基构型)。相对构型
α、β 表示的是糖端基碳的相对构型,从端基碳绝对构型来看: β-D和 α-L, α -D和 β –L型糖(优势构象一样时)的端基碳的绝对构型是一样的(R型)?(?
糖的构象
e 键隔键平行,竖键为a,平伏键为e
β-构型的端基OH总是处于平伏键
优势构象式
呋喃型糖:五元氧环,信封式
吡喃型糖:椅式构象为优势构象(C1, 1C式)
D型糖采取C1式更稳定(C-1在面下) L型葡萄糖采取1C式 (C1在面上)
糖苷的分类
糖的分类(糖的单位数目)
单糖
单糖: 五碳醛糖, 六碳醛糖, 六碳酮糖, 甲基五碳醛糖, 支碳链糖 D-核糖,D-葡萄糖,D-果糖,L-鼠李糖
支碳链糖;即在糖上有取代基的
单糖衍生物: 氨基糖, 去氧糖, 糖醛酸, 糖醇, 环醇
去氧糖:单糖分子中的一个或二个羟基被取代后的糖叫去氧糖,常见的有6-去氧糖(甲基五碳糖)如
氨基糖;单糖的-0H被-NH2取代
糖醛酸:单糖的伯醇基氧化成羧基(COOH)的化合物叫糖醛酸
糖醇;单糖的醛基或酮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形成的化合物称糖醇
环醇:环状的多羟基化合物
单糖通过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单糖的羟基脱水→低聚糖/多糖(成键→苷键)
低聚糖类(寡糖)
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自然界较常见的聚合度为4糖以下
许多非生物体内游离物质,而是多聚糖或苷经酶或酸水解
还原糖: 聚合后,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即有游离端基的-0H(半缩醛或酮-0H)
还原糖
樱草糖,槐糖(二糖)
非还原糖
海藻糖,蔗糖
三糖(基本结构:蔗糖)
四糖,五糖多为三糖(棉子糖)延伸
多聚糖类
10个以上单糖通过苷键连接
植物多糖
淀粉, 纤维素, 果聚糖, 半纤维素, 树胶,粘液质和粘胶质
动物多糖
糖原, 甲壳素, 肝素, 硫酸软骨素, 透明质酸。
均多糖
是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
淀粉,纤维素
杂多糖
是由两种以上单糖组成的多糖
苷(配糖体)
端基碳上的羟基与另一非糖物质(苷元)通过缩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苷
苷键原子的来源? 来源于苷元
苷的分类
根据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原生苷, 次生苷 根据所连单糖的个数: 单糖苷, 双糖苷等 根据糖链的数目:单糖链苷, 双糖链苷 根据苷元的不同: 黄酮苷, 蒽醌苷 根据生物活性或特性: 强心苷, 皂苷 根据苷键原子:氧苷, 氮苷, 硫苷, 碳苷
根据苷键原子(源于苷元)
氧苷(O-苷)(最常见的是氧苷)
醇苷
红景天苷
酚苷
天麻苷
氰苷 苷元为α-羟腈形成的苷
苦杏仁苷
酯苷(酰苷)
多为萜类
遇酸碱都分解
吲哚苷
碳苷(C-苷)
苷元碳上的氢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 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水缩合成苷
溶解度小 难形成难水解
硫苷
苷元的巯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 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水缩合成苷
氮苷(N-苷)
苷元的胺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水缩合成苷化合物
糖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溶解性
糖:小分子糖极性大,水溶性大; 多糖随聚合度增大,水溶性下降。
极性
苷的极性:苷元<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
单糖、低聚糖有甜味;多糖无甜味
多有旋光性。
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过碘酸反应:氧化邻二醇羟基等, 生成醛
速度:顺式 > 反式
游离单糖产物及消耗过碘酸用Fischer 成苷用Haworth 异侧不能扭转邻二醇不起反应
多糖在有机溶剂中不反应
反应条件 含水溶液(否则不反应) 避光进行 反应特点→鉴定手段 定量进行 降解产物稳定 生成的HIO3可滴定
推测糖中邻二-OH多少;(试剂与反应物基本是1:1); 同一分子式的糖,推测是吡喃糖还是呋喃糖 推测1,3、1,2连接还是1,4连接(糖与糖连接的位置) 鉴别糖的种类:氨基糖反应中有氨气产生
邻二醇羟基,α-氨基醇,α-羟基醛(酮),α-羟基是酸,邻二酮,某些活性次甲基结构
四乙酸铅机制与过碘酸类似
银镜反应
费林反应
砖红色沉淀
糠醛形成反应(Molish反应)
单糖+浓酸(4-10N)加热→-3H2O得到呋喃环结构的糠醛衍生物 糠醛衍生物 + 芳胺或酚类,具有活性次甲基→显色
Molish反应
样品 + 浓H2SO4 + α-萘酚 → 紫色环 样品:多糖、低聚糖、单糖、苷类
PC显色剂:喷邻苯二甲酸和苯胺
硼酸络合反应
糖的邻二-OH可与许多试剂生成络合物(硼酸络合物、钼酸络合物、铜氨离子络合物等
糖自动分析仪
羟基反应
糖的-OH反应——醚化、酯化和缩醛(酮)化
活泼性 半缩醛(酮>伯醇>仲醇 空间位阻 2OH>3,4OH 吸电子诱导 e键OH>a键OH 空间位阻
醚化反应(甲基化)
Haworth法(不常用)
Purdic法
Hakomori法(箱守法)
重氮甲烷法(CH2N2)
酰化反应(酯化反应)
保护羟基
缩酮和缩醛化反应
保护羟基
羰基反应
还原糖 + 苯肼 → 糖腙 (多为水溶性的) 还原糖 + 3分子苯肼 → 糖脎 (较难溶于水)
糖的鉴定
提取分离
提取
单糖、低聚糖、苷常用水或稀醇提取
多糖用水或稀碱液提取
精制
水提醇沉法: 醇溶为苷、单糖、低聚糖; 沉淀为多糖
系统分离法: EtOAc层: 单糖苷; 正丁醇层: 低聚糖苷, 单糖。
多糖除蛋白
分离
季铵盐沉淀法
用于酸性多糖的分离
分级沉淀或分级溶解
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纤维素
纤维素柱色谱
纸色谱 :单糖的鉴定, 展开剂BAW(n-BuOH:HAc:H2O 4:1:5,上相); 极性小, Rf值大
凝胶柱色谱
洗脱剂:各种浓度的盐溶液及缓冲液 分离多糖, 按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分离
提取分离糖及苷时须考虑的问题
酶对糖及其苷类提取的影响
提取原生苷时,需杀酶 60%以上乙醇、甲醇或80℃以上水处理;
提取次生苷或苷元,需利用酶,如发酵
杂质的除去
结构测定
纯度测定
超离心法,高压电泳法,凝胶柱色谱法,旋光测定法
质谱法
分子量测定
FD-MS(场解析质谱)
FAB-MS(快原子轰击质谱)
ESI-MS(电喷雾质谱)
单糖的鉴定
全水解 PC,TLC: 与单糖对照品比较-鉴定糖的种类 薄层扫描:测定单糖的分子比 气相色谱, HPLC等定性定量分析
糖的绝对构型
GC,HPLC,手性色谱柱,手性检测器法,旋光比较法
糖连接位置的测定
糖链(多糖,苷)→全甲基化→水解→甲基化单糖→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游离羟基的部位为糖的连接位置)
1H NMR:全乙酰化,测1H NMR, CHOAc、CHOR、CH2OAc、CH2OR的质子信号化学位移不同
苷化位移
糖链连接顺序的确定
部分水解法
质谱分析
苷键构型的确定(α和β型)
核磁共振法,酶解法,红外法分子旋光差
糖的氧环
史密斯降解法,甲醇解法,碳谱法,红外法
核磁共振
糖的1H-NMR
糖端基质子: 4.3-6.0
CH3(鼠李糖): 1.0
电负性↑3J↓
偶合常数:J1,2判断苷键构型(2-H处于直立键)
苷键为β-D或α-L型(端基质子和C2-H为竖键) J=6-8Hz
苷键为α-D或β-L型,端基质子为横键,J=2-4Hz
甘露糖,来苏糖,鼠李糖J值相近无法判断
糖的13C-NMR
端基碳 95-105;(处于最低场)
β-D,α-L100-105 α-D,β-L96-100
CH3→δ18
CH2OH→δ62(C5或C6); CHOH→δ68∽85 (C2\C3\C4);
苷化位移
当糖与-OH形成酯苷键或酚苷键时苷元α-碳均向高场位移
糖端基碳(与糖相比)
当糖与-OH形成酯苷键向高场位移
多向低场位移
醇苷α-C向低场位移,β-C向高场位移
酚,酯苷α-C向高场位移,β-C向低场位移
其余碳影响不大
苷键的裂解
酸催化水解
苷键属缩醛结构,易被稀酸水解
苷原子质子化→生成阳氧离子/半椅式中间体→水中溶剂化而成糖
稀盐酸,稀硫酸、甲酸、乙酸
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和中间体形成的一切因素均有利于苷键水解
环张力↑(稳定性↓)
苷键原子电子云密度↑质子化位阻↓质子化↑
p-兀共轭 ↓ 电子云密度↓ 难水解
芳香环分散正电荷→容易向苷原子供电子→易水解
苷元为小基团(e>a)质子化位阻小 苷元为大基团(a>e)不稳定性→易水解
C-苷>S-苷>O-苷>N-苷(碱性) 醇苷>酚苷, 烯醇苷(p-л共轭, 中间体稳定) 2-氨基糖>2-羟基糖>6-去氧糖>2-去氧糖> 2,6-二去氧糖(苷)(羟基、氨基与苷键原子争夺质子) 吡喃糖苷>呋喃糖苷(平面结构); 醛糖苷>酮糖苷 糖醛酸>七碳糖>六碳糖>甲基五碳糖>五碳糖 (若接有-COOH,则最难水解)(空间位阻)
获得原苷元
双相水解法
水解液中加入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使苷元进入有机相
温和酸水解
选择性开裂易开裂的苷键
盐酸甲醇水解
确定糖氧环大小
乙酰解反应
常用试剂:醋酐 + 酸 所用酸:H2SO4、HClO4、CF3COOH或Lewis酸(ZnCl2、BF3)
一般是在室温放置数天
以CH3CO+(乙酰基,Ac)为进攻基团 乙酰解反应易发生糖的端基异构化
酰化可以保护苷元上的-OH,使苷元增加亲脂性,可用于提纯和鉴定
部分开裂苷键,鉴别多糖连接方式
碱催化水解及β消除反应
酯苷、酚苷、与羰基共轭的烯醇苷、β-吸电子基取代的苷
芳环吸电子作用,使糖端基碳氢酸性↑有利于OH进攻
苷元上有吸电子基团直接与苷原子相连,具有酯的性质,易被碱水解
酶催化水解反应
反应条件温和,专属性高
保持苷元结构不变,判断苷键构型
提取原生苷需杀酶(60%以上/70%乙醇甲醇或80℃以上热水) 提取次生苷或苷元需要利用酶(如发酵)
脱糖,增强活性
e.g芥子苷水解(PH影响水解产物)
含糖苷的天然药材组织中往往有酶,能促使苷键裂解,故药材粉碎后受潮,浸泡都能促进它们相互接触使苷键裂解
过碘酸裂解反应
过碘酸钠(NaIO4)、四氢硼钠(NaBH4)、稀酸 (1)NaIO4氧化开裂成醛; (2)NaBH4还原成醇; (3)酸化水解
条件温和,易得到原苷元
通过反应产物可以推测糖的种类、糖和糖的链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 范围:适合于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 但对苷元上有邻二醇羟基或易被氧化的基团的苷则不能应用
糖醛酸苷的选择性水解
识记 单糖的Fischer式和Haworth式以及其椅式的互换和表示; 单糖、低聚糖、多糖和糖苷的类型; 糠醛形成反应;过碘酸氧化反应; 酸催化水解;乙酰解、碱催化水解、酶催化水解及过碘酸 裂解反应; 苷键构型的测定 领会 单糖、低聚糖、多糖和糖苷的概念和苷键构型的测定、铅 盐、活性炭柱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法和蛋白质 去除法等的原理
糖和苷
单糖的立体化学
表示方法
Fisher投影式
碳主链竖直放置,醛基(羰基)位于顶端,羟甲基位于底端,链上中间碳上的取代基水平放置两端。 投影式中,水平键朝向平面前,竖直健位于平面后。
不能真实表示单糖在水溶液中半缩醛(酮)的环状存在形式
Haworth投影式
Fisher式成环:向右倾斜90º
参与环合的羟基与羰基靠近
五元氧环→呋喃 六元氧环→吡喃
优势构象式
糖的绝对构型(α-OH甘油醛为标准→D/L
fisher式
右D左L
Fischer投影式中单糖D、L构型的规定
以距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的-OH而定, 向右为D-构型;向左为L-构型
Haworth式
最后一个手性碳参与成环
C5吡喃糖或C4呋喃糖上大取代基的方向
上D下L
最后一个手性碳未参与成环
依据手性碳原有构型
F→H习惯向右倾倒90º,右侧基团一律在环下端,左侧→上端
Haworth式中,绝对构型的判定
五碳醛糖构成的吡喃糖:C4上的羟基:向上为向下为D型
六碳醛糖和甲基五碳糖 构成的吡喃糖:C5上的 取代基:向上为D型,向下为L型
五碳醛糖构成的呋喃糖:C4上的取代基:向上为D型, 向下为L型
甲基五碳呋喃糖和六碳醛糖构成的呋喃型,无法判断绝对构型
β-D和α-L的绝对构型→R α一D和β-L→S
单糖的相对构型(α,β)
C1羟基与最后一个手性碳[C5六碳糖,C4五碳糖]上取代基的相对位置关系
Fischer投影式中端基差向异构体构型的确定
同α(顺式)异β(反式):C1-OH(端基碳)与距离羰基 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的OH在同侧者为α型,异侧者为β型.
Haworth式
最后一个手性碳参与成环
同β异α
最后一个手性碳未参与成环
先判断D/L
D型C1-OH
环上β
环下α
L型C1-OH
环上α
环下β
Haworth式中端基差向异构体构型的确定
五碳吡喃糖:C1-OH和C4-OH 在同侧者为α 型,异侧者为β型
五碳呋喃糖:C1-OH和C4-取代基在 同侧者为β 型,异侧者为α型
六碳醛糖和甲基五碳糖构成的吡喃糖: 同β异α:C1-OH(端基碳)与距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 的C5-取代基 在同侧者为β 型,异侧者为α型.
糖的端基差向异构
差向异构体: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只有一个手性中心的构型不同,而形成的异构体
单糖成环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该原子称为端基碳
单糖成环后形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具有α、β两种构型(糖的端基构型)。相对构型
α、β 表示的是糖端基碳的相对构型,从端基碳绝对构型来看: β-D和 α-L, α -D和 β –L型糖(优势构象一样时)的端基碳的绝对构型是一样的(R型)?(?
糖的构象
e 键隔键平行,竖键为a,平伏键为e
β-构型的端基OH总是处于平伏键
优势构象式
呋喃型糖:五元氧环,信封式
吡喃型糖:椅式构象为优势构象(C1, 1C式)
D型糖采取C1式更稳定(C-1在面下) L型葡萄糖采取1C式 (C1在面上)
糖苷的分类
糖的分类(糖的单位数目)
单糖
单糖: 五碳醛糖, 六碳醛糖, 六碳酮糖, 甲基五碳醛糖, 支碳链糖 D-核糖,D-葡萄糖,D-果糖,L-鼠李糖
支碳链糖;即在糖上有取代基的
单糖衍生物: 氨基糖, 去氧糖, 糖醛酸, 糖醇, 环醇
去氧糖:单糖分子中的一个或二个羟基被取代后的糖叫去氧糖,常见的有6-去氧糖(甲基五碳糖)如
氨基糖;单糖的-0H被-NH2取代
糖醛酸:单糖的伯醇基氧化成羧基(COOH)的化合物叫糖醛酸
糖醇;单糖的醛基或酮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形成的化合物称糖醇
环醇:环状的多羟基化合物
单糖通过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单糖的羟基脱水→低聚糖/多糖(成键→苷键)
低聚糖类(寡糖)
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自然界较常见的聚合度为4糖以下
许多非生物体内游离物质,而是多聚糖或苷经酶或酸水解
还原糖: 聚合后,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即有游离端基的-0H(半缩醛或酮-0H)
还原糖
樱草糖,槐糖(二糖)
非还原糖
海藻糖,蔗糖
三糖(基本结构:蔗糖)
四糖,五糖多为三糖(棉子糖)延伸
多聚糖类
10个以上单糖通过苷键连接
植物多糖
淀粉, 纤维素, 果聚糖, 半纤维素, 树胶,粘液质和粘胶质
动物多糖
糖原, 甲壳素, 肝素, 硫酸软骨素, 透明质酸。
均多糖
是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
淀粉,纤维素
杂多糖
是由两种以上单糖组成的多糖
苷(配糖体)
端基碳上的羟基与另一非糖物质(苷元)通过缩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苷
苷键原子的来源? 来源于苷元
苷的分类
根据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原生苷, 次生苷 根据所连单糖的个数: 单糖苷, 双糖苷等 根据糖链的数目:单糖链苷, 双糖链苷 根据苷元的不同: 黄酮苷, 蒽醌苷 根据生物活性或特性: 强心苷, 皂苷 根据苷键原子:氧苷, 氮苷, 硫苷, 碳苷
根据苷键原子(源于苷元)
氧苷(O-苷)(最常见的是氧苷)
醇苷
红景天苷
酚苷
天麻苷
氰苷 苷元为α-羟腈形成的苷
苦杏仁苷
酯苷(酰苷)
多为萜类
遇酸碱都分解
吲哚苷
碳苷(C-苷)
苷元碳上的氢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 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水缩合成苷
溶解度小 难形成难水解
硫苷
苷元的巯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 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水缩合成苷
氮苷(N-苷)
苷元的胺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水缩合成苷化合物
糖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溶解性
糖:小分子糖极性大,水溶性大; 多糖随聚合度增大,水溶性下降。
极性
苷的极性:苷元<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
单糖、低聚糖有甜味;多糖无甜味
多有旋光性。
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过碘酸反应:氧化邻二醇羟基等, 生成醛
速度:顺式 > 反式
游离单糖产物及消耗过碘酸用Fischer 成苷用Haworth 异侧不能扭转邻二醇不起反应
多糖在有机溶剂中不反应
反应条件 含水溶液(否则不反应) 避光进行 反应特点→鉴定手段 定量进行 降解产物稳定 生成的HIO3可滴定
推测糖中邻二-OH多少;(试剂与反应物基本是1:1); 同一分子式的糖,推测是吡喃糖还是呋喃糖 推测1,3、1,2连接还是1,4连接(糖与糖连接的位置) 鉴别糖的种类:氨基糖反应中有氨气产生
邻二醇羟基,α-氨基醇,α-羟基醛(酮),α-羟基是酸,邻二酮,某些活性次甲基结构
四乙酸铅机制与过碘酸类似
银镜反应
费林反应
砖红色沉淀
糠醛形成反应(Molish反应)
单糖+浓酸(4-10N)加热→-3H2O得到呋喃环结构的糠醛衍生物 糠醛衍生物 + 芳胺或酚类,具有活性次甲基→显色
Molish反应
样品 + 浓H2SO4 + α-萘酚 → 紫色环 样品:多糖、低聚糖、单糖、苷类
PC显色剂:喷邻苯二甲酸和苯胺
硼酸络合反应
糖的邻二-OH可与许多试剂生成络合物(硼酸络合物、钼酸络合物、铜氨离子络合物等
糖自动分析仪
羟基反应
糖的-OH反应——醚化、酯化和缩醛(酮)化
活泼性 半缩醛(酮>伯醇>仲醇 空间位阻 2OH>3,4OH 吸电子诱导 e键OH>a键OH 空间位阻
醚化反应(甲基化)
Haworth法(不常用)
Purdic法
Hakomori法(箱守法)
重氮甲烷法(CH2N2)
酰化反应(酯化反应)
保护羟基
缩酮和缩醛化反应
保护羟基
羰基反应
还原糖 + 苯肼 → 糖腙 (多为水溶性的) 还原糖 + 3分子苯肼 → 糖脎 (较难溶于水)
糖的鉴定
提取分离
提取
单糖、低聚糖、苷常用水或稀醇提取
多糖用水或稀碱液提取
精制
水提醇沉法: 醇溶为苷、单糖、低聚糖; 沉淀为多糖
系统分离法: EtOAc层: 单糖苷; 正丁醇层: 低聚糖苷, 单糖。
多糖除蛋白
分离
季铵盐沉淀法
用于酸性多糖的分离
分级沉淀或分级溶解
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纤维素
纤维素柱色谱
纸色谱 :单糖的鉴定, 展开剂BAW(n-BuOH:HAc:H2O 4:1:5,上相); 极性小, Rf值大
凝胶柱色谱
洗脱剂:各种浓度的盐溶液及缓冲液 分离多糖, 按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分离
提取分离糖及苷时须考虑的问题
酶对糖及其苷类提取的影响
提取原生苷时,需杀酶 60%以上乙醇、甲醇或80℃以上水处理;
提取次生苷或苷元,需利用酶,如发酵
杂质的除去
结构测定
纯度测定
超离心法,高压电泳法,凝胶柱色谱法,旋光测定法
质谱法
分子量测定
FD-MS(场解析质谱)
FAB-MS(快原子轰击质谱)
ESI-MS(电喷雾质谱)
单糖的鉴定
全水解 PC,TLC: 与单糖对照品比较-鉴定糖的种类 薄层扫描:测定单糖的分子比 气相色谱, HPLC等定性定量分析
糖的绝对构型
GC,HPLC,手性色谱柱,手性检测器法,旋光比较法
糖连接位置的测定
糖链(多糖,苷)→全甲基化→水解→甲基化单糖→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游离羟基的部位为糖的连接位置)
1H NMR:全乙酰化,测1H NMR, CHOAc、CHOR、CH2OAc、CH2OR的质子信号化学位移不同
苷化位移
糖链连接顺序的确定
部分水解法
质谱分析
苷键构型的确定(α和β型)
核磁共振法,酶解法,红外法分子旋光差
糖的氧环
史密斯降解法,甲醇解法,碳谱法,红外法
核磁共振
糖的1H-NMR
糖端基质子: 4.3-6.0
CH3(鼠李糖): 1.0
电负性↑3J↓
偶合常数:J1,2判断苷键构型(2-H处于直立键)
苷键为β-D或α-L型(端基质子和C2-H为竖键) J=6-8Hz
苷键为α-D或β-L型,端基质子为横键,J=2-4Hz
甘露糖,来苏糖,鼠李糖J值相近无法判断
糖的13C-NMR
端基碳 95-105;(处于最低场)
β-D,α-L100-105 α-D,β-L96-100
CH3→δ18
CH2OH→δ62(C5或C6); CHOH→δ68∽85 (C2\C3\C4);
苷化位移
当糖与-OH形成酯苷键或酚苷键时苷元α-碳均向高场位移
糖端基碳(与糖相比)
当糖与-OH形成酯苷键向高场位移
多向低场位移
醇苷α-C向低场位移,β-C向高场位移
酚,酯苷α-C向高场位移,β-C向低场位移
其余碳影响不大
苷键的裂解
酸催化水解
苷键属缩醛结构,易被稀酸水解
苷原子质子化→生成阳氧离子/半椅式中间体→水中溶剂化而成糖
稀盐酸,稀硫酸、甲酸、乙酸
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和中间体形成的一切因素均有利于苷键水解
环张力↑(稳定性↓)
苷键原子电子云密度↑质子化位阻↓质子化↑
p-兀共轭 ↓ 电子云密度↓ 难水解
芳香环分散正电荷→容易向苷原子供电子→易水解
苷元为小基团(e>a)质子化位阻小 苷元为大基团(a>e)不稳定性→易水解
C-苷>S-苷>O-苷>N-苷(碱性) 醇苷>酚苷, 烯醇苷(p-л共轭, 中间体稳定) 2-氨基糖>2-羟基糖>6-去氧糖>2-去氧糖> 2,6-二去氧糖(苷)(羟基、氨基与苷键原子争夺质子) 吡喃糖苷>呋喃糖苷(平面结构); 醛糖苷>酮糖苷 糖醛酸>七碳糖>六碳糖>甲基五碳糖>五碳糖 (若接有-COOH,则最难水解)(空间位阻)
获得原苷元
双相水解法
水解液中加入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使苷元进入有机相
温和酸水解
选择性开裂易开裂的苷键
盐酸甲醇水解
确定糖氧环大小
乙酰解反应
常用试剂:醋酐 + 酸 所用酸:H2SO4、HClO4、CF3COOH或Lewis酸(ZnCl2、BF3)
一般是在室温放置数天
以CH3CO+(乙酰基,Ac)为进攻基团 乙酰解反应易发生糖的端基异构化
酰化可以保护苷元上的-OH,使苷元增加亲脂性,可用于提纯和鉴定
部分开裂苷键,鉴别多糖连接方式
碱催化水解及β消除反应
酯苷、酚苷、与羰基共轭的烯醇苷、β-吸电子基取代的苷
芳环吸电子作用,使糖端基碳氢酸性↑有利于OH进攻
苷元上有吸电子基团直接与苷原子相连,具有酯的性质,易被碱水解
酶催化水解反应
反应条件温和,专属性高
保持苷元结构不变,判断苷键构型
提取原生苷需杀酶(60%以上/70%乙醇甲醇或80℃以上热水) 提取次生苷或苷元需要利用酶(如发酵)
脱糖,增强活性
e.g芥子苷水解(PH影响水解产物)
含糖苷的天然药材组织中往往有酶,能促使苷键裂解,故药材粉碎后受潮,浸泡都能促进它们相互接触使苷键裂解
过碘酸裂解反应
过碘酸钠(NaIO4)、四氢硼钠(NaBH4)、稀酸 (1)NaIO4氧化开裂成醛; (2)NaBH4还原成醇; (3)酸化水解
条件温和,易得到原苷元
通过反应产物可以推测糖的种类、糖和糖的链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 范围:适合于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 但对苷元上有邻二醇羟基或易被氧化的基团的苷则不能应用
糖醛酸苷的选择性水解
识记 单糖的Fischer式和Haworth式以及其椅式的互换和表示; 单糖、低聚糖、多糖和糖苷的类型; 糠醛形成反应;过碘酸氧化反应; 酸催化水解;乙酰解、碱催化水解、酶催化水解及过碘酸 裂解反应; 苷键构型的测定 领会 单糖、低聚糖、多糖和糖苷的概念和苷键构型的测定、铅 盐、活性炭柱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法和蛋白质 去除法等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