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生物碱
天然药物化学--第九章生物碱,生物碱是指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6-29 21:20:40 广东第九章生物碱
概述
生物碱类化合物研究的起源——吗啡
天然产物全合成的里程碑——生物碱类化合物士的宁的全合成
生物碱是指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氮原子:胺(-3);氮氧化物(-1);酰胺(-3)和季胺(-3); 排除硝基(+3)和亚硝基(+1) 不属于生物碱:低分子胺类,例如甲胺、乙胺;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卟啉类、维生素
生物碱(广义) 结构中至少含有1个氮原子 一般不包括分子量大于1500的肽类化合物 具有碱性或中性 氮原子源于氨基酸或嘌呤母核或甾体与萜类的氨基化 排除上述简单定义中所有例外的化合物
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游离碱
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
盐类
酰胺类
秋水仙碱、喜树碱
N-氧化物
氮杂缩醛类
其他
生物碱生源主要有氨基酸途径和甲戊二羟酸途径
分类方式
按生物碱的天然来源进行归类
根据生物碱的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如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萜类生物碱
按生源结合化学分类
如鸟氨酸系生物碱,赖氨酸系生物碱、 萜类生物碱(倍半萜类、二萜类、三萜类)、甾类生物碱(孕甾烷、环孕甾烷、胆甾烷)
掌握结构类型
五元含N
吡咯
六元含N
吡啶
五元含N+苯环
吲哚类
六元含N+苯环
喹啉类
异喹啉类
五元+六元含N(共用一个N,共用两条边)
托品烷类
生物碱的检识
生物碱的沉淀反应
金属盐类
碘-碘化钾试剂(Wagner试剂)KI-I2:棕色至褐色沉淀 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ff试剂)KBiI4:黄至橘红色沉淀 碘化汞钾试剂(Mayer试剂)K2HgI4:类白色沉淀
酸类
10%硅钨酸试剂(Bertrand试剂),淡黄色或灰白色无定形沉淀
酚酸类
饱和苦味酸试剂(Hager试剂),显黄色晶形沉淀
复盐
雷氏铵盐(硫氰酸铬铵试剂)(Ammonium Reineckate),难溶性紫红色复盐
沉淀反应条件 1)通常需要在酸性水溶液中生物碱成盐状态下进行 (若在碱性条件下试剂本身将产生沉淀) 2)在稀醇或脂溶性溶液中时,含水量>50% (当醇含量>50%时可使沉淀溶解) 3)沉淀试剂不易加入多量 (如过量的碘化汞钾可使产生的沉淀溶解)
显色反应
Mandelin试剂
Marquis试剂
Fröhde试剂
提取分离
总生物碱的提取
溶剂法
冷提法
水或酸水提取 使生物碱成盐→溶于水
萃取法
酸水提取液碱化,使生物碱游离,用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
阳离子树脂交换(碱性物质吸附于树脂→洗脱)
沉淀法
酸水提取液碱化
醇类溶剂提取(脂溶性生物碱)
冷/热提
生物碱→亲脂(原理:溶解性)
对碱性有差异生物碱适用
碱化游离生物碱→有机溶剂提取
水溶性生物碱
沉淀法
雷氏铵盐→季铵碱
正丁醇提取法,大孔吸附树脂法
离子交换树脂法
沉淀法
盐析法
雷氏铵盐沉淀法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不同类别生物碱的分离
酸碱性差异
用pH由高到低的酸性缓冲溶液依次提取, 将碱性由强到弱的生物碱依次萃取出来
生物碱或生物碱盐溶解度差异
特殊官能团
酚性或含羧基
碱性条件下成盐,如吗啡和可待因
含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
碱性开环,酸性闭环;
利用色谱法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法
吸附色谱法
若以硅胶为吸附剂分离生物碱,因硅胶显弱酸性, 有时要在洗脱剂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溶剂,如常用二乙胺,氨水
分配色谱法
理化性质
多数生物碱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无定形粉末,个别生物碱为液态
一般为无色,少数具有较长共轭体系的生物碱呈现出各种颜色
多数具有苦味
多无挥发性,少数具挥发性,挥发性生物碱:麻黄碱、烟碱,升华性生物碱:咖啡碱
多为左旋光性,通常左旋体较右旋体的生物活性强
溶解性
脂溶性生物碱
绝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的游离碱具亲脂性
亲水性生物碱
季铵碱,小分子叔胺碱和液体生物碱,N-氧化物,酰胺类生物碱(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
具有特殊官能团的生物碱
具有酚羟基、羧基的生物碱→两性
有酚羟基的生物碱(酚性生物碱),可溶于氢氧化钠中,如小檗胺 有羧基的生物碱,可溶于碳酸氢钠中,如槟榔次碱
具内酯结构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
生物碱成盐
多易溶于水,不溶或难溶有机溶剂
小檗碱盐酸盐和麻黄碱草酸盐难溶于水,高石蒜碱盐酸盐不溶于水
生物碱的碱性
N原子上孤对电子可以接受质子(给电子,电子活性↑碱性↑)
碱性越强,其Kb越大,pKb越小,其共轭酸pKa越大
处于不同基团中的氮原子pKa值大小顺序为: 胍基[—NHC(=NH)NH2]>季胺碱>脂肪(杂)胺>芳香(杂)胺>酰胺基≈吡咯
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氮原子的杂化形式
碱性sp3>sp2>sp
电性效应
诱导效应
供电性基团(如烷基)时,可增加氮原子电子云密度,使碱性增强
当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如苯基、羟基、羰基、酯基、醚基、酰基、双键等), 可降低氮原子电子云密度,使碱性降低
具有氮杂缩醛结构的生物碱,常易于质子化形成季胺碱而显强碱性
诱导-场效应
生物碱分子中同时含有2个氮原子时,第1个氮原子质子化后 产生1个强的吸电基团+NHR2,此时对第2个氮原子产生降低其碱性的作用(同性相斥→不稳定)
共轭效应
p-π共轭(电子离域,N电子云密度↓),通常使碱性降低
常见的p-π共轭体系:苯胺型、酰胺型和烯胺型 酰基吸电子最强,酰胺型碱性最弱,有时甚至显一定酸性
吡咯和吡啶型
胍(或含胍基)当接受质子后形成季铵离子,体系具有高度共振稳定性,而显强碱性
空间效应
破坏共轭,碱性增强
掩盖作用,影响质子化,碱性降低
分子内氢键
氮原子附近存在羟基、羰基等取代基团与生物碱共轭酸的质子形成分子内氢键 →增加共轭酸的稳定性,从而使生物碱碱性增强
掌握 生物碱的结构分类; 碱性强弱影响因素、鉴别方法;生物碱 的提取分离原理与方法 熟悉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理化性质; 常见药用生物碱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第九章生物碱
概述
生物碱类化合物研究的起源——吗啡
天然产物全合成的里程碑——生物碱类化合物士的宁的全合成
生物碱是指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氮原子:胺(-3);氮氧化物(-1);酰胺(-3)和季胺(-3); 排除硝基(+3)和亚硝基(+1) 不属于生物碱:低分子胺类,例如甲胺、乙胺;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卟啉类、维生素
生物碱(广义) 结构中至少含有1个氮原子 一般不包括分子量大于1500的肽类化合物 具有碱性或中性 氮原子源于氨基酸或嘌呤母核或甾体与萜类的氨基化 排除上述简单定义中所有例外的化合物
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游离碱
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
盐类
酰胺类
秋水仙碱、喜树碱
N-氧化物
氮杂缩醛类
其他
生物碱生源主要有氨基酸途径和甲戊二羟酸途径
分类方式
按生物碱的天然来源进行归类
根据生物碱的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如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萜类生物碱
按生源结合化学分类
如鸟氨酸系生物碱,赖氨酸系生物碱、 萜类生物碱(倍半萜类、二萜类、三萜类)、甾类生物碱(孕甾烷、环孕甾烷、胆甾烷)
掌握结构类型
五元含N
吡咯
六元含N
吡啶
五元含N+苯环
吲哚类
六元含N+苯环
喹啉类
异喹啉类
五元+六元含N(共用一个N,共用两条边)
托品烷类
生物碱的检识
生物碱的沉淀反应
金属盐类
碘-碘化钾试剂(Wagner试剂)KI-I2:棕色至褐色沉淀 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ff试剂)KBiI4:黄至橘红色沉淀 碘化汞钾试剂(Mayer试剂)K2HgI4:类白色沉淀
酸类
10%硅钨酸试剂(Bertrand试剂),淡黄色或灰白色无定形沉淀
酚酸类
饱和苦味酸试剂(Hager试剂),显黄色晶形沉淀
复盐
雷氏铵盐(硫氰酸铬铵试剂)(Ammonium Reineckate),难溶性紫红色复盐
沉淀反应条件 1)通常需要在酸性水溶液中生物碱成盐状态下进行 (若在碱性条件下试剂本身将产生沉淀) 2)在稀醇或脂溶性溶液中时,含水量>50% (当醇含量>50%时可使沉淀溶解) 3)沉淀试剂不易加入多量 (如过量的碘化汞钾可使产生的沉淀溶解)
显色反应
Mandelin试剂
Marquis试剂
Fröhde试剂
提取分离
总生物碱的提取
溶剂法
冷提法
水或酸水提取 使生物碱成盐→溶于水
萃取法
酸水提取液碱化,使生物碱游离,用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
阳离子树脂交换(碱性物质吸附于树脂→洗脱)
沉淀法
酸水提取液碱化
醇类溶剂提取(脂溶性生物碱)
冷/热提
生物碱→亲脂(原理:溶解性)
对碱性有差异生物碱适用
碱化游离生物碱→有机溶剂提取
水溶性生物碱
沉淀法
雷氏铵盐→季铵碱
正丁醇提取法,大孔吸附树脂法
离子交换树脂法
沉淀法
盐析法
雷氏铵盐沉淀法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不同类别生物碱的分离
酸碱性差异
用pH由高到低的酸性缓冲溶液依次提取, 将碱性由强到弱的生物碱依次萃取出来
生物碱或生物碱盐溶解度差异
特殊官能团
酚性或含羧基
碱性条件下成盐,如吗啡和可待因
含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
碱性开环,酸性闭环;
利用色谱法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法
吸附色谱法
若以硅胶为吸附剂分离生物碱,因硅胶显弱酸性, 有时要在洗脱剂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溶剂,如常用二乙胺,氨水
分配色谱法
理化性质
多数生物碱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无定形粉末,个别生物碱为液态
一般为无色,少数具有较长共轭体系的生物碱呈现出各种颜色
多数具有苦味
多无挥发性,少数具挥发性,挥发性生物碱:麻黄碱、烟碱,升华性生物碱:咖啡碱
多为左旋光性,通常左旋体较右旋体的生物活性强
溶解性
脂溶性生物碱
绝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的游离碱具亲脂性
亲水性生物碱
季铵碱,小分子叔胺碱和液体生物碱,N-氧化物,酰胺类生物碱(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
具有特殊官能团的生物碱
具有酚羟基、羧基的生物碱→两性
有酚羟基的生物碱(酚性生物碱),可溶于氢氧化钠中,如小檗胺 有羧基的生物碱,可溶于碳酸氢钠中,如槟榔次碱
具内酯结构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
生物碱成盐
多易溶于水,不溶或难溶有机溶剂
小檗碱盐酸盐和麻黄碱草酸盐难溶于水,高石蒜碱盐酸盐不溶于水
生物碱的碱性
N原子上孤对电子可以接受质子(给电子,电子活性↑碱性↑)
碱性越强,其Kb越大,pKb越小,其共轭酸pKa越大
处于不同基团中的氮原子pKa值大小顺序为: 胍基[—NHC(=NH)NH2]>季胺碱>脂肪(杂)胺>芳香(杂)胺>酰胺基≈吡咯
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氮原子的杂化形式
碱性sp3>sp2>sp
电性效应
诱导效应
供电性基团(如烷基)时,可增加氮原子电子云密度,使碱性增强
当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如苯基、羟基、羰基、酯基、醚基、酰基、双键等), 可降低氮原子电子云密度,使碱性降低
具有氮杂缩醛结构的生物碱,常易于质子化形成季胺碱而显强碱性
诱导-场效应
生物碱分子中同时含有2个氮原子时,第1个氮原子质子化后 产生1个强的吸电基团+NHR2,此时对第2个氮原子产生降低其碱性的作用(同性相斥→不稳定)
共轭效应
p-π共轭(电子离域,N电子云密度↓),通常使碱性降低
常见的p-π共轭体系:苯胺型、酰胺型和烯胺型 酰基吸电子最强,酰胺型碱性最弱,有时甚至显一定酸性
吡咯和吡啶型
胍(或含胍基)当接受质子后形成季铵离子,体系具有高度共振稳定性,而显强碱性
空间效应
破坏共轭,碱性增强
掩盖作用,影响质子化,碱性降低
分子内氢键
氮原子附近存在羟基、羰基等取代基团与生物碱共轭酸的质子形成分子内氢键 →增加共轭酸的稳定性,从而使生物碱碱性增强
掌握 生物碱的结构分类; 碱性强弱影响因素、鉴别方法;生物碱 的提取分离原理与方法 熟悉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理化性质; 常见药用生物碱的结构和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