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三国两个晋南北朝的_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本图分享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域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繁荣的知识。
晚清时期,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科技落后 外交: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军事:军备落后,使用冷兵器;战斗力弱 思想:文化专制,进步思潮未成为主流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欢迎大家学习。
秦汉时期,介绍了秦的统一、秦的统治、秦的速亡、西汉汉武强盛、东汉兴衰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三国两个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 北朝的政权更迭
三国与西晋
三国
董卓之乱与汉末社会的分裂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袁绍vs曹操,199年, 曹操胜,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vs孙权、刘备联军,208年,孙、刘胜三分荆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夷陵之战(刘备vs孙权,221年,孙权胜,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曹魏【220-265】220年,魏文帝曹丕取代汉献帝,洛阳建曹魏,东汉灭亡
蜀汉【221-263】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东吴【222/229-280】222年,孙权建吴王国。229年武昌称帝,孙吴正式建国,九月迁都建业
两晋
263年灭蜀,266年西晋建立,280年完成统一(司马炎在位期间(266-290)西晋王朝还算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但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
西北边境各少数民族内迁。主要为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内迁各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耕,交流与矛盾交织)
门阀宗族势大导致八王之乱[(291~306,持续儿16年) 西晋是在门阀士族支持下通过政变取得政权的,随后提升宗室地位和权力限制门阀在任用外戚限制宗室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推行: 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 只看家世
内容:(1)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2)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3)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评价:
积极: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人才 ②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门阀士族势力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东晋与南朝
东晋(317年-420年)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门阀政治:士族崛起
门阀政治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 势力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 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 族的支持。(3)经济基础:自给自足 的庄园经济;(4)制度保障:九品 中正制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
南朝(420~589)
420,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代晋称帝,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王朝,合称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建立: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两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苻坚时期进入鼎盛),与南方东晋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结果:①前秦政权迅速崩溃;②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再次加剧;③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朝(439~581)
北朝强大: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政权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隋完成统一:577北周灭北齐,581。杨坚取代北周称帝,589隋灭陈统一全国
三、三国两晋南 北朝的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内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既有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内迁,也有中原汉族人口外/南迁
少数民族内迁原因:(1)气候寒冷和西域地区生存环境破坏严重; (2)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大片肥沃的土地荒芜。 (3)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地主阶级补充劳动力; (4)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宗王竞相引少数民族力量为援;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利于江南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繁荣奠定制度基础)营造隋唐时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1)北魏的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安定社会环境。(2)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儒家)文化。(3)政治制度的欠缺使得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歧视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内容:前期:(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以三张制(基层行政组织)取代宗主督护制,抑制地方豪强阴庇大量户口,管理户口,征发赋税 (3)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4)租调制: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固定租调数额 后期:(5)迁都洛阳;(6)移风易俗
评价:(1)性质:是北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加速封建化进程 (2)作用:①北方社会经济有明显发展,推动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 ②北魏吏治得到改善,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③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为结束南北分裂和隋唐盛世奠基。 ④增加北魏各民族文化凝聚力;
四.三国两晋南 北朝的文化繁荣
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社会动荡,儒家伦理秩序遭到破坏; ②儒家思想存在局限,无法对生老病死做出合理解释; ③佛教和道教符合各阶层现实需求,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冲击儒学。
二、三国两晋南 北朝的区域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①西晋末年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技术; ②江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广阔) 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表现:(1)农业发展:①土地肥沃,大量开垦; ②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③农耕技术进步。 (2)手工业发展迅速:纺织、冶铸、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3)商业获得一定发展
影响:①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后世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南移奠基
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方超过北方)———南宋,完成南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