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郭熙版
这是一篇关于言语理解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特殊题型,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片段阅读。帮助考生系统提升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编辑于2024-11-03 22:46:22言语理解
片段阅读
中心理解题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态度是……
适合做这段文字关键词的是……
解题思路
寻找中心句
正确答案选项
有中心句
中心句
同义替换
中心句
精简压缩
中心句
引申对策
无中心句
全面概括
如何找中心句
重点词语
关联词(重点)
转折关系 (转折之后是重点)
典型格式
虽然…但是…;尽管…可是…
转折替代词
虽然/尽管/虽说/固然
强转折词
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弱转折词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
非典型标志词
殊不知/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特别的是/有意思的是/有趣的是/遗憾的是/截然不同/截然相反/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读/相对而言
转折常考结构
引入+转折提出观点
引入+转折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引入+转折提出问题+问答问题+解释说明
答案特征
正确答案特征
中心句的同义替换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无中生有
与文意相悖
提示
引入、解释说明(例子、原因)部分可略读
背景:近年来、随着、在....背景下等
例子:比如、例如、诸如、譬如等
原因:因为、由于、:、—等
根据结构判断重点
多个转折词,到底哪个是重点?
引入/解释说明等分述句中的转折不重要
若转折后的内容不好判断,可运用逆向思维辅助解题。
适用文段特征
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人认为/不少人认为/传统观念认为/别人认为 + 转折表述
当转折词之后是问题句、原因句、客观事实句时,不是整个文段的重点!
因果关系 (结论是重点)
典型格式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因果替代词
引导结论的标志词
因为/由于/缘于/可能是
引导结论的标志词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从而/于是/可见(由此可见)/看来(照此看来) /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导致/造成/使得/致使/使
因果常考结构
引入+尾句得出结论
结论句在结尾
多为文段中心句
引入+结论+解释说明(转折)
引入+结论+转折+解释说明
结论句在开头/中间
后有其他关联关系(并列、因果、转折),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结论句为中心句
因果结构类文段(结论+原因解释、原因+结论)
结论项,是正确选项
解释结论的原因/缘由,是正确选项
纯原因项,是干扰选项
提示
引入、解释说明(例子、原因)部分可略读
引入/解释说明中的关联词不重要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必要关系 (+必要条件是重点)
典型格式
只有a才b
a:条件;b:好结果
a:对策;b:对策意义
替换句式
没有A 就没有B
文段有对策
正面提对策
对策标志词
b应该/应当/应/必须/需要/亟需/亟待/唯有+a(做法)
通过/采取a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b
a是b的前提/基础/保障/关键/重要条件/必要条件
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a做法
负有...的义务/...的必由之路/...的法门之一/要领在于.../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
有必要/必要性/重要性/大有必要/必须/务必/必不可少
文段特征
对策在结尾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策在中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
对策在开头
对策+解释说明(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反面提对策
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 ....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文段无对策 (只阐述问题)
选项特征
有针对性、能够解决问题的对策
概括问题
当二者同时出现时,优选有针对性、能够解决问题的对策
无效对策
主题词错误/对策解决不了问题
问题标志词
挑战、瓶颈、软肋、难题、不足、缺陷、风险等
提示
识别不明确选项
先保证正确,再考虑明确
若A可以回答B,则A更明确
选项设计有提示
对策不万能,一定要注意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
有针对性对策时,围绕问题的表述
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常见干扰选项标志词
必 + 将
并列关系 (概括全面完整)
文段特征
并列标志词
此外/另外/同时/以及/也/又/同样/与此同时/再说/并且/加上/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
并列替代词
常见并列标点符号
顿号 、 分号; 逗号,
隐性并列文段
句式相同或相近
无明显其他类型关联词(转折、因果、对策等)时,可考虑并列
按时间顺序/其他角度展开
正确选项特征
全面概括(话题+内容)
两方面情况:和、及、与、同
更多种情况: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系列
提示
巧用反向排除法
并列文段,直接概括不好判断时,可先排除干扰项
常见干扰项
主题词错误
表述片面
选项设计有提示,文段选项结合看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
有针对性对策时,围绕问题的表述
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表述片面
递进关系 (后半段重点看)
典型格式
不但a而且b
b是重点
递进复句
不仅a,而且b,更重要的是c
后半段重点看,c是重点
递进替代词
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而且/也/还/并/特别/尤其/更
主题词(辅助)
不能单独使用,需结合行文脉络
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文段围绕其展开
标志
判断方法
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每句话都围绕的相同话题,一般高频出现
多为名词
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是主题词
分述句中解释说明的对象即为主题词
高频代词指代的对象词是主题词
理论要点
正确选项中需包含文段主题词
当文段有两个主题词时,正确答案需要有两个主题词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程度词(辅助)
标志词
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突出)等
非典型标志词
致命、罪魁祸首、首要方式
理论要点
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
行文脉络
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中心句特征
形式特征
重点词提示
内容特征
观点句
对策
结论
评价
分述句特征
举例子
比如/例如/譬如/诸如等
数据资料等
正反论证
原因解释句
因为/由于/:/—等
并列分述
总分结构
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
总句为中心句,分句为总句服务
分总结构
常见分述句特征
定义引入
背景引入
对比引入
问题引入
总句特征
有标志
结论词引导
因此、所以、综上所述等
对策词引导
需要、必须等
指代词引导
总之/对此/有鉴于此/在此基础上/从这个意义说/从这个角度看/在这个意义上等
其他标志词
换言之/简而言之/换句话说
无标志
文段层层铺垫,最终引出观点
提示
代词(“这”“此”)引导的尾句需关注
分总分结构
分述句
引入
定义引入
背景引入
对比引入
问题引入
中心句
关联词引导
一般包含主题词
分述句
论证
举例、数据、正反、原因、并列分述等
总分总结构
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例句
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不仅是因为生命重于泰山,还因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做好疫情防控,保护人民生命势在必行。
分分结构
并列
细节判断题
提问方式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
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不符的是
这段文字没有论及的是
无法从这段文字得知的是
这段文字未暗示的信息是
做题顺序建议
从文段特征看
文段晦涩难懂:建议先看选项,再回到文段做比对
文段通俗易懂:可以先读文段,再看选项.
从选项特征看
选项特征明显,可以先从选项入手
易定位特征
三字一号:数字、名字、字母、标点符号
核心名词
快速解题技巧
优先看对比项
标志词
A比B更...
A高于/优于B
利大于弊
后来居上
优先看相对绝对项
绝对表述
一定、必定、都......
相对表述
可能、也许、往往、不完全、井非绝对.....
优先看表述与实际不符项
细节主旨化
优选契合主旨的选项
选项陷阱总结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关注概念词)
替换主题词
主题词范围扩大/缩小
混搭
偷换逻辑
强加因果
因果倒置
并列偷换
与文意相悖
语句表达
语句排序题
提问方式
将以上/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解题要点
从选项入手
确定首句
首句特征
下定义......(XX是……;XX指……;所谓......找;指的是)
背景引入句(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援引观点句(XX说;XX认为)
设问句(……?)
非首句特征
指代不清的指代词
他/她/它/他们、这/那/此、其、该、如这等
关联词后半部分
但、却、而且、然而、所以、同时、也等
举例子
比如、例如、就像等
反证类表述
否则、如果没有……
补充类表述
确定捆绑集团
指代词捆绑
这、那、他、其、该、此、这些、他/它们等
关联词捆绑
转折
虽然……但是、可是、然而、不过、却
并列
同时、同样、此外、也、甚至等
配套出现确定捆绑,单个出现分析句意
同一话题捆绑
确定顺序
行文逻辑
观点+解释说明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对策
日常逻辑
时间先后顺序
具体年份
朝代(唐宋元明清)
表示时间的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注意话题一致
逻辑先后顺序
行动、发展的脉络等
从小处看......、往大处说......
确定尾句
结论类尾句(因此、所以、终于、看来、于是、这等引导的总结性尾句)
对策类尾句(应该、需要等引导的对策)
语句填空题
提问方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项是......
理论要点
注重衔接得当
横线有分句,优先注重句内衔接
横线为完整语句,注重句子之间的关联
话题一致
形式一致 内容连贯
形式一致是指前后句式和关联词语一致
内容连贯主要强调话题一致,前后呼应
横线在结尾
总结前文
提出对策
横线在开头
需对后文进行概括
话题引入,前期铺垫
横线在中间
承上启下
承上
启下
承上启下(最优)
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接语选择题
提问方式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上文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
文段接下来最不可能论述的是( )
理论要点
顺承尾句,确保连贯
通读全文,重点关注文段最后谈论的核心话题
话题跟尾句保持一致与连贯,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干扰项特征
文段中已经具体论述过的内容
与文段最后谈论的核心话题不一致,不连贯
提示
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
逻辑填空
实词填空
成语填空
混搭填空
解题要点
词的辨析
词义侧重
文段材料中,出现与选项相呼应的字或词语为提示词
辨析方法
拆字组词
用不一样的字单独组词
整词搭配
整词进行固定搭配
用法
找到提示词后,观察4个选项,选择和提示词相关相近但不相同的词
词句搭配
词语搭配
搭配一个词
瞻前顾后找准搭配对象
搭配多个词
横线处所填词语搭由“和”“及”“与”引导的并列结构
所填词语需与并列结构搭配恰当
句式搭配
主谓搭配
根据主语,确定缺失的动词填什么。
动宾搭配
根据宾语,确定缺失的动词填什么。
习惯搭配
根据用语习惯,确定文中搭配词填什么。
程度轻重
文段中出现更、甚至、乃至等词语时,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区分词的程度轻重
程度轻
大相径庭:相差很大、相差很多
程度重
截然不同:完全相反,完全不同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的程度轻重与文段意思的程度轻重保持一致
感情色彩
色彩提示词是指文段中有词语,能表明作者对人对事的感情倾向
区分词的感情色彩
积极色彩
成果
中性色彩
结果
消极色彩
后果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解释性语句
题干中有对选项词语的解释或同义说明的语句,为解释性语句
找到解释性语句后,观察4个选项,选被解释性语句解释的词语
语境分析
结合语境,辨析选项
从上下文的意思及词语本身的含义
可知答案
关联关系
转折关系
标志词
但是、可是、然而、却、其实、实际上、看似....实则..等
自带转折逻辑的成语或词语。
理论要点
前后语义相反、感情色彩相反
因果关系
标志词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从而、导致、使得、造成等
理论要点
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递进关系
理论要点
语义递进,感情色彩一致,程度前轻后重
并列关系
理论要点
同义并列
顿号(、)、逗号(,)
连接前后语义相近,感情色彩一致
反义并列
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多一些.……少一些.……;要.……不能.……等
连接前后语义相反,感情色彩相反
三并列: 含义相同 色彩相同
三词意思一致,表示强调。
三并列: 含义不同 色彩相同
三词意思不一致,从三个角度来描述同一主体
三词意思不一致,描述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标志句式
句式相同或相近
理论要点
结合前后语境分析语义相近还是相反
对应关系
解释类对应
有标志
解释说明
标志词
即、就是、可谓、可以说、无异于、无疑是
标点
冒号(:)、破折号(—)
理论要点
注意解释说明部分对横线处的提示性作用
形象表达
标志
如同、有如、就像、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物+人的动作/状态
理论要点
与形象表达对应的选项优选
无标志
主题词
文段讨论的核心话题
理论要点
与主题词对应的选项优选
前后呼应
句子内部注重联系
句子之间整体把握
前后语句对横线处进行语义解释
重点词句对应
重点词
指代词、 主题词、形象表达
重点句
完整语句
提示
找准对应关系,要基于对整个文段意思的理解与把握
特殊题型
标题填入题
词句理解题
定位原文,结合语境
代词向前
就近原则
篇章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