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 思维导图
阅读了陈思炜老师的《知己知彼 职业定位、规划和发展》书籍,对其中的知彼(外部认知)部分做了梳理,并整理形成了思维导图。相信大家会对外部认知有更好的了解哦。
编辑于2023-07-01 15:36:33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
一、读研——出国留学还是国内读研?
二、就业形势与未来展望
a、眼下的就业状况和形式
1、求职者专业及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构矛盾
2、教育机构学科及专业设置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问题
3、大学生及职业发展初阶人士自身的能力定位问题
自我定位
职业规划
职业发展能力
4、结合自身性格、天赋、三观、社会资源以及外部的平台、职能、行业、展业模式的综合分析找出职业发展准备期和初期所匹配的“专攻方向”
优先考虑
√:拥有“一技之长”的“大专才/真专才
早日成为与目标企业、目标职位相匹配的
×:“什么方面都略懂一二”的“小全才/伪全才”
b、内卷?
不理性:在缺乏对自身优劣势、社会实际需求的评估的情况下,做出的不合理选择与努力。
非良性:在未判断或错误判断趋势的情况下,投入的努力和尝试越多,面临的竞争反倒越大,成功的概率也越低
导致低胜率
如何避免
提前做好功课
消除信息差,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做好评估与定位
c、多数人看好的职业/专业,往往都是深坑
a、金融业的海市蜃楼与前赴后继的飞蛾扑火
求职简历关以必要条件逻辑为主”逻辑,“与目标岗位相关的实习经验”是我们要找到绝大部分“好工作”所必须具备的。
面试关之相关性逻辑为主
b、火爆的商业分析(DS也类似)与其鲜为人知的职场现状
c、四大天坑专业”远不止“生化环材”
1、判断“某个专业好不好”,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更实际的是在判断“读了该专业后未来工作好不好找,以及职业发展好不好”; 2、需要考虑的至少绝对不是单一个“某个专业/行业/学科发展前景好不好”,而是必须要加上一系列其他维度,包括: 自己可能适合从事具体哪类工作?这类工作在所学专业的对口行业好不好找?在不对口行业又有怎样的机会?进入该行业从事该职业后的个人发展速度、薪资待遇、工作强度等如何,自己能否接受?等等。
f、稳定的工作”正加速减少,或不复存在
1、以稳定著称的财会类工作,已有近三成工作可被机器替代
越具深度、越不标准化、越需要沟通协作、越具复杂决策的工作机器人越难替代。
2、某大型集团公司一锅端裁掉整个人力资源部“事件
3、计算机编程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2:1错配之现状
“高端紧缺、中低端过剩”行情绝不仅仅存在于编程类职业领域,而是普遍存在于绝大部分技术类职业上,这其中的“高端”和“中低端”相对应的正是上文提及的极小部分高级技术型中台和大部分中低技术型中后台。
4、新时代下“稳定的铁饭碗”工作或将全面锐减
5、“灵活工作、自主就业、劳务派遣”的势不可挡
d、科技、产业、劳动力市场革命的趋势与启示
4.1 历代工业革命与劳动力市场革命
启示:确保自身的就业稳定
走到新技术的最前沿,成为引领新技术的小部分,而非被引领被改变的大部分
从事不易被自动化、智能化取代的职业
4.2 大数据与智能时代下哪些职业最易被替代
最容易被技术冲击和替代的职业特征
1、机械性和重复性高;
3、可被标准化程度高
4、可被程序化程度高(往往与第3点正相关)
5、可参与决策的程度低(螺丝钉属性重)
踩中这5点中的任意一点,都须提高警惕,踩中的点越多,风险越大
4.3 大数据与智能时代下哪些职场能力最保值?
1.尖端技术:各技能技术领域(含中后台)前5%
2、前台类与人打交道且创造价值足够大的
最典型代表:销售,但销售有高低端之别,高端的有的别叫做分析师、咨询师、研究员(比如金融行业二级市场卖方的研究员)等
(后中台也有与人打交道的,但创造价值太低):
软实力驱动的复合能力
重要的软实力:社交力、沟通力、情商、同情心
AI难以替代
1、对外为主,且偏前台,包括各类咨询师、培训师(对外)、销售人员等。
1、这类职业具备很高的职业发展成长性,因为其不单能为组织更直接地创造收益,也能在展业过程中积累可能让长期受益的人脉资源。这些职业在由人与人连接而组成的社会中,人脉资源代表什么,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2、有些“强关系驱动型工作性质”的职业虽然表面看来是对外,但实际上为组织创造收益有限或越来越有限,自身也难触及优质资源的核心圈,并不能算在其列,我常举的例子包括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人员和传统行业的公关人员;
2、或对内也或对外,且偏“管理型中台”
这类职业本身就是由组织内各职能岗位上的佼佼者担任,其核心能力即连接内部与外部的能力自然是具备较高不可替代性的;
3、以对内为主,但偏后台,这类职业将承受一定的被替代的风险,
比如人力资源岗,其中扮演对内连接的工作内容不容易被替代,但传统人资工作中的许多事务性、流程性很重的部分以及脱离了其他职能部门无法独立完成(而其他职能部门多花些功夫其实也能完成大半)的部分是最可能被替代的。
3、所需工作技能非常复合的职业:
比如说单纯的新媒体行业的文案岗做的工作其实是以上第1类(单一技能为主),如果创意或者写作功底不能做到出类拔萃就容易被AI学习和替代,但如果能结合数据思维和商业分析来复盘接下来该怎么写,甚至前置到选题,再往前至策划,再继续往前到账号定位/IP定位,乃至商业定位; 或者再往后到运营及销售的数十个链条、模块中的多个,这样的嵌套式的复合能力就是AI难以复制的。(AI目前最弱的能力依然是“跨界的自适应学习和多场景嵌套式交互应用能力”)
四、就业——七大发展平台的选择(国际、国家、社会、市场及交叉领域)
1、平台类别
国际
国家
社会
市场
记得自己当时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也考虑了国考和地方的公务员考试,但最后都没有入选。 1、国考:19年下半年国考只报了名,但由于期间找工作比较忙等原因,忘记交报名费了,结果可想而知 2、地方性公务员:当时参加了北京市的公务员考试(京考),但笔试成绩出来后只有120多分,距离面试入围的分数线仍有几十分的差距。 综合考虑后,最终放弃了这条路,选择在市场端的企业工作。当然这几年家里也有提到是否再尝试下考公,自己也回绝了。既然选择了在市场端的企业工作,那就加油!
四类平台、三大交叉领域
2、关于平台选择
a、判断自身与门槛的距离(对应达成职业起步阶段第一个职业目标的成功概率)
1、比较“录取率”这样的数据以评估竞争激烈程度;
2、比较录用机制,即游戏规则是否对自己有利。
b、在机制各异的平台中,尽量选择个人最能“扬长避短”的那一个,这对应的是短期乃至中长期的个人成长速度和职业发展高度。
偏体制内,在越偏体制内色彩的组织/平台内,“信任”就会扮演越重要的角色,影响每个人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这样的“信任”大部分情况下是“既得的”,小部分情况下也是可以“后来争取”的
而这后来居上的成功概率,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事业心、主观能动性、性格特点、努力程度和社交能力等各方面条件。类似于社会上不同J层群体间的流动,上升通道一定比向下的更为狭窄,但虽说难度很大,理论上成功跃迁的可能性永远都是存在的。
在越偏体制外、市场化程度和充分竞争程度越高的组织/平台内,个人的职业发展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受到包括“信任”在内的“努力”、“能力”和“机遇”等更多元维度的影响,而仅在小部分情况下依旧由“既得的信任”占据主导。
将以上这些逻辑考虑到位,不难在“平台”维度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合理定位。
3、本节小结 (如何找出适合自己的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子主题
忧患意识
拥抱变化
积极调整
三观分析——职业观测试表
收入水平
工作强度
职业成长速度
考量维度
本章总结
职业定位四个维度
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完成职业规划,再有条不紊努力
平台(国际、国家、社会、市场)
职能(及子职能)
首先明确
行业(及细分)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
五、 就业——职能、行业、模式的定位与规划
四维定位模型(平台、职能、行业、模式)
梳理顺序
A、平台选择
分类
国际
国家
社会
市场
【财富与事业】一定是建立在【价值贡献】的前提下的,如果我们能重心始终专注于【提升自我和服务他人】,一切均是水到渠成
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之下,其成长的确定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是不同的
偏体制内,在越偏体制内色彩的组织/平台内,“信任”就会扮演越重要的角色,影响每个人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这样的“信任”大部分情况下是“既得的”,小部分情况下也是可以“后来争取”的
而这后来居上的成功概率,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事业心、主观能动性、性格特点、努力程度和社交能力等各方面条件。类似于社会上不同J层群体间的流动,上升通道一定比向下的更为狭窄,但虽说难度很大,理论上成功跃迁的可能性永远都是存在的。
在越偏体制外、市场化程度和充分竞争程度越高的组织/平台内,个人的职业发展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受到包括“信任”在内的“努力”、“能力”和“机遇”等更多元维度的影响,而仅在小部分情况下依旧由“既得的信任”占据主导。
将以上这些逻辑考虑到位,不难在“平台”维度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合理定位。
B、职能选择
分清前台、中台和后台
前台
a、是指在职能及实际工作内容为组织(企业、NGO、政府机构)创造经济收益(比如收入和利润)的直接贡献度(相关性)较高的那部分岗位.
1、根据为组织创造经济收益的相关性来划分,
b、能力要求:对软实力要求较高,连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都较高
c、社会资源(潜在客户资源)
是否有潜在客户资源
To B/G 类前台岗比对To C 类有更高的偏好
d、成长性:成长速度最快,无论是收入、晋升还是职业发展的稳定性
难点:传统行业的前台(销售):流动性大
新职业形势下:BP化(HRBP、战略BP、财务BP等)、线上营销、互联网/新媒体运营等
中台
是构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
定位:组织的研发中心(技术)和指挥中心(管理)
分类
高级技术型:技术岗(研发中心)
不能用部门或岗位名称来判断岗位是否属于高级技术型
职业发展前景
如何判断
判断标准: 1、工作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空间让你接触或参与到足够多的决策环节(反例是更多的接到指令性任务,工作内容以执行为主,螺丝钉性质严重); 2、工作内容上是否包含足够多的能发挥并结合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完成建设性贡献的部分; 3、社会上同大类职能的同行中是否属于那靠前的10-20%,且靠后的短期内在业务能力上极难追赶得上; 4、身边同岗位的群体是否普遍能获得较快的成长,不论是薪资和职位,还是能力上。
复合管理型:管理岗(指挥中心)
成长型较高
在组织内处于中高水平,且组织效益越好,成长性越高,成长速度也越快
成长性
整体来说,在个人职业成长速度上来看,符合我这里说的两类中台性质的职业(高级技术型和复合管理型)往往都在组织内处于中高水平,且组织效益越好,成长性越高,成长速度也越快。 同样表现出色的情况下,平均成长性上来看,前台性质较重的岗位职业成长性为中高至高,高级技术型性质和符合管理型性质较重的中台岗位的成长性为中至中高,而偏后台性质的则一般处于低至中的区间
后台
工作内容特点
三高
工作内容的机械性
重复性高
可被标准化程度高
三低
创造性、参与决策度地低
劳动附加值低
不可替代性低
成长速度较慢、成长性较低
对每个个人而言,在职业发展成长性及相应的薪资水平上,前台>中台>后台。(按平均值来看)
关注点
a、 后台类职业的职业发展成长性很低,且几乎没有人能半途转型至高级技术型中台,仅有很小比例的人有机会发展至复合管理型中台,很少有人能成功转型至前台岗位、
b、后台类工作不但称不上“稳定”,且对组织而言不可替代性很低,被外包、被优化(裁员或变向降薪)等风险往往也是最高的。
c、工作涉及大量数学、统计、编程、分析的看似“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大部分都不是核心的高级技术型中台岗,更多的其实是后台岗或中后台岗
总体成长性
1、中后台性质为主的职业人群在发展上不缺“稳定”,分布上趋近于正态分布,但成长发展的平均速度偏低; 2、门槛较低的偏前台类职业人群(事实上大部分这类职业门槛都偏低)在成长发展上有极小部分人可以获得相当高的速度,但大多数则不容乐观,整体来看平均速度为中低甚至低的水平,分布上趋近于幂律分布; 3、反观门槛较高的、特别是工作中后台类内容占比较低的职业人群,在成长的平均速度上处于中高甚至高水平,获得高成长的人群绝对数量高于其他类别,并且发展上不理想的人数也只占小比例,分布上趋近正态分布。
1、多数高门槛职业(后台类工作内容占比较低),稳健同时职业成长速度较高
创造型、参与决策和不可替代性相对较高
2、多数门槛期间跨度比较大的职业
正态分布、成长稳定性还不错
门槛跨度有高有低(双非、QS400名之外、)
职业成长速度(平均值、中等水平)
3、部分门槛较低的职业(中后台为主)
正态分布
职业成长速度很低
4、部分门槛较低的职业(偏前台)
例如传统制造业的销售等
思考
1、后台成长性不足、稳定性也不足
2、有一点技术工作内容的后台呢,同1
3、是否有机会转前台或中台呢
转中台的难度可能更大一点
转高级技术型难度高于转复合管理型
4、今后职场危机(AI替代?)
并不是一定会被快速替代掉
而是一部分工作被智能化生产力威胁
C、行业选择
朝阳行业和夕阳行业
不经意间就因为其他维度的“理想”而主观忽略了行业维度的“夕阳”
只认识到传统观念中的典型朝夕阳,却不识非典型朝夕阳
技术壁垒
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充分考虑目标职业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是否会涉及特定的一些专业知识与技术。如果专业自身背景与之差距较大,那么很可能代表着自己将很难胜任。
兴趣的结合
大部分能在工作中找到兴趣,更多的是从“工作产生的价值”中获得的,即当自己能胜任某份工作并越来越好的过程中,从客户的认可、同事的信任和自身的被需要中获得的。
本节小结
1.充分理解定位模型及其使用方法;
2.对被推荐的工作做详细调研,特别是针对朝夕阳行业、技术壁垒和兴趣结合度,要额外做信息检索功课;
3.三思后行,当断则断
千万别不好意思——家人给你做推荐和介绍的时候,其实都只是求人办事的“探路阶 段”,在你未确认之前朋友们并不会有实际行动,因此也欠不了别人什么人情,所以不要因为脸皮薄或六神无主就病急乱投医,把如此重要的职业选择就这么凑活过了
D、模式选择
a、与兴趣的结合度
b、组织经营模式
2C/2H(面向个人客户/家庭)
2B/2G(面向商业/政府组织类客户客户)
E、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
工作环境:是否适合我们的身体及精神状况
1、涉及到我们的三观、职业观、性格特质等诸多维度能否与目标职业足够匹配。 这里要提醒各位,我们在做出取舍时一定要量力而为,明确哪些底线是自身意愿和真实身体状况确实可以突破的,而哪些则是万万不可逾越的红线。
服务对象:素质和特点是否匹配我们的各方面特质,比如性格、三观、对销售性质工作的接受意愿与承受能力等
F、公司规模、企业前景、团队文化、商业模式、组织架构、直属上级、地理位置等
a、团队文化、组织架构、发展前景和直属上级这些维度,由于我们身边能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可能需要借助身边的业内人士并结合求职面试中对企业的进一步了解再做具体评估。
b、往届生和已入职场人士来说,可能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对企业规模、商业模式、地理位置等维度做更细致的分析
这部分的分析往往需要通过专门的行业调研来完成,首次职业定位的过程中是否需要涉及这些维度还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更精准地明确求职目标,聚焦精力
G、补充内容: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大公司
优势:学靠谱经验,获稳定成长
劣势:螺丝钉角色,体系型选手
小公司
优势:多面手特色,接触面广泛
劣势:试错成本高,不确定性大
如何选择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选择
初入职场,建议优先考虑大公司
在确保“职能、行业、模式和平台性质”适合自己(合理的职业定位)的前提下,再尽量去争取大公司的机会
选择工作之前,看清问题的本质(这份工作对团队的不可替代性)
大企业并非每个岗位都稳定,关键还得看其所属的产品/业务/事业部稳不稳!
H、其他因素
甲方、乙方选择
本章小结
如何用?——以上平台、职能、行业和模式确定好后,画出对应图形
应用于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好处
跳出传统的局限性
第一跳:跳出“职业要与兴趣(直接)匹配,否则无兴趣=低动力=难成长”的误区
第二跳:跳出“只有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方能找到兴趣”的误区
第二跳:跳出“只有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方能找到兴趣”的误区
定制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过程中新增考虑一个维度“服务对象(模式)”
深度理解职能、行业、服务对象之间关系
甲方和乙方的新层面来补充思考职业规划的定位问题,也从行业发展的朝阳夕阳角度综合做定位。
六、大学毕业就创业究竟是不是伪命题?
三类形式
a、在成熟平台的依托下创业
阿里
淘宝孵化天....
腾讯
孵化微信
广汽
孵化埃安
c、加入创业团队
b、自启炉灶,从0到1
自有原始资本积累创业
以资本杠杆赋予创业的基础
打工形式?
日常工作精益求精,创业积累期
七、职业定位与职业规划
a、职业定位
1、基于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统筹而做出的职业匹配与职业选择
2、核心步骤
(1)先排除矛盾项
(2)再比较剩余选项
(3)最终得出最优解或最优解组合
b、职业规划
即如何一步步实现职业定位的职业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
参考书籍
2018《方向的力量 修订版》
2021《知己知彼——职业定位、规划与发展》
主要提供最底层的职业定位、规划和发展的方法论,但未对外部认知(产业、平台、职能、模式)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