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知觉
此资料用于教师招聘备考 科目:普通心理学 章节:心理过程——认知过程(第一部分) 主要内容:普通心理学关于对感知觉的观点及相关教学运用思想。
编辑于2023-07-03 16:16:33 江苏省感知觉
感觉
感觉的概念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肤觉
触觉
压觉
温度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
又称为内脏感觉
身体内部状况
各器官活动变化
运动觉
关节肌肉的感觉
四肢位置
运动状态
肌肉收缩程度
平衡觉
又称为姿势感觉(静觉)
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
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
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感觉阈限
概述
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是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分类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
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 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暗适应
亮→暗
明适应
暗→亮
嗅觉适应
嗅觉感受性降低
皮肤觉适应
听觉适应
味觉适应
痛觉适应
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保护作用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概念
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后效又称为感觉后像
分类
正后像
负后像
各种感觉中,后效最显著的是视觉
不同感觉 相互作用
感觉补偿
某些感觉失去之后,可以用其他感觉弥补
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会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
感觉相互影响
一种感觉影响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知觉
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
又称为“距离知觉”“立体知觉”
对物体的凹凸、远近等的感觉
时间知觉
分辨时间
确认时间
估量时间
预测时间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
诱导运动
一个物体运动,让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自主运动
游动效应
人在黑暗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一段时间后,会觉得该光点像钟摆一样不停摆动
运动后效
注视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物体,会看到静止物体似乎在做相反方向运动
知觉基本特征
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产生条件/影响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差别越大,对比越大,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
对象与背景相互运动
二者有一项相对活动,另一项相对不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对象与个体经验的联系
对象是自己熟知、感兴趣,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越容易被感知
整体性
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部分知觉依赖于对事物的整体知觉
整体知觉有时会优于部分知觉
产生条件/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接近
相似
闭合
连续
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强度大的部分,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
知觉各对象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知觉者本身的知识与经验
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会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
理解性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产生条件/影响因素
经验
言语的指导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
情绪、动机、态度及实践活动的影响
恒常性
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
产生条件/影响因素
视觉线索
构成
亮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观察
概念
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又称为“思维的知觉”
品质
1||| 观察的目的性
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选择性
2||| 观察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观察的基本特性
3||| 观察的精细性
善于区分事物的细微之处
4||| 观察的敏锐性
迅速发现事物的品质
5||| 观察的全面性
6||| 观察的深刻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
7||| 观察的顺序性
中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
观察的目的性
低年级的小学生
目的性较低
中高年级小学生
有所提高,但不多
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的小学生
精确水平很低
中年级的小学生
精确性明显提高
高年级的小学生
略优于中年级小学生
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的小学生
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
中高年级小学生
能系统观察,从头到尾
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的小学生
较多注意表面、明显、无意义的特征
中年级的小学生
深刻性有较大提高
高年级的小学生
深刻性有显著提高
分辨力
判断力
系统化能力
明显提高
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
观察目的性增强
观察更具有持久性
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观察系统性、概括性增强
观察力的培养
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
3. 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
本文档版权归属于Amor小凯,严禁盗用!
导图作者:Amor小凯 制作日期:2023年7月3日
理论知识,最终需要落实到实战,方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感知觉的关系和应用
01
感知觉的关系
感知觉的区别
感觉
个体
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个别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
知觉
整体
是对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是多个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知觉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02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协同律
强度律
老师讲课,声音要洪亮,语速适中,板书清晰
让学生听得懂、看得见
差异律
重要的知识,可以着重强调
提高音量
多讲几遍
板书写大些,加粗、下划线、彩色
活动律
教学中多用互动性教具
演示实验
PPT
视频
组合律
板书
在不同对象之间留空或色彩区分
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要留空
讲述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语速
简单、不重要→快一些
难点、重要→慢一些
对不同内容加以分析、综合
协同律
多感官协同发展
我国古代学者曾提出“五到”
眼到
耳到
口到
手到
心到
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