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物微生物免疫学基础
动医用动物微生物学的免疫学基础部分,免疫是指机体识异己、排斥异己的过程。免疫系统指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理结构,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成组成。
编辑于2023-07-04 19:39:24 云南免疫学基础
免疫
免疫是指机体识异己、排斥异己的过程。
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正常: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异常: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亢进导致变态反应
自身稳定
正常:清除衰老细胞
异常: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监视
正常:清除变异细胞(与K、NK有关)
异常:出现癌症(恶性肿瘤)
免疫系统
指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理结构,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成组成。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又称一级免疫器官,为淋巴上皮结构,是T、B淋巴细胞来源地。
分为
骨髓:机体的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发源地。
胸腺:T细胞成熟和发育的主要器官。
腔上囊(法氏囊):鸟类特有
外周免疫器官
又称二级淋巴器官,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定居、增值和对抗 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
皮质 :B淋巴细胞(占约25%)、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等。
髓质 :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占75%,是其主要集中区。
脾脏
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功能:血细胞的生成、过滤除异物、免疫应答
粘膜相关类淋巴组织
哈德氏腺,是禽类眼窝内淋巴组织。
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粘膜 T 属的许多淋巴小结和弥散 性淋巴组织,又称为粘膜相关类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白细胞) :凡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它包括 T 细胞、B 细胞、N细胞、K 细胞、NK 细胞、D 细胞等
免疫活性细胞 :在抗原刺激后分化增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包括 T、B(主要)
表面标志
表面抗原:指在淋巴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表面受体:指淋巴细胞表面上能与相应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T细胞
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
表面抗原
人的 T 细胞分化抗原有 CD1~CD8、CD27、CD28、CD38、CD39、CD100等
CD1 :人和富胸胸腺细胞和早期 T 细胞的一种细胞膜糖蛋白。
CD4 :是 T 细胞的一个亚群和胸腺细胞、巨噬细胞的一种膜糖蛋白。
CD8 :是某些胸腺细胞和一个 T 细胞亚群的一种膜糖蛋白。
表面受体TCR
所有 T 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称为 TCR。
特点:
分为可改变区(V 区)和恒定区(C 区),V 区与抗原结合
多样性
CD4为 MHCⅡ 类分子受体,CD8为MHCⅠ类分子受体
CD2 为羊红细胞(E)受体。(与红细胞结合形成 E 花环,鉴别 T 和 B 淋巴细胞)
亚群及功能
根据功能分
TH(辅助 TC) :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激活 B 细胞。
TS(抑制 TC) :释放多种因子抑制 B 细胞。
TIC或Tc(杀伤性 TC) :释放穿孔素或通过其它机理使靶细胞溶解。
TD(迟发性TC)
TM(记忆性TC)
TZ(诱导T淋巴细胞)
根据CD抗原及功能分
CD4+ T 细胞 : TH 、 Th1、 Th2、TD
CD8+ T 细胞 :TS、Tc
B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形成于骨髓
表面抗原:人和小鼠的 B 淋巴细胞分化抗原也分 CD10、CD19~CD24、CD37等许多种。
表面受体
B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主要是 IgM 和 IgD。
Fc 受体 :B 细胞表面也有一些 Fc 受体,如将红细胞和抗体结合后,能与 B 细胞形成EA 花环。
亚群及功能
B1 :为 T 细胞非依赖性细胞
B2 :为 T 细胞依赖性细胞
其他淋巴免疫细胞
K细胞(杀伤细胞)
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当靶器官细胞与相应的IgG结合,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素,裂解靶细胞的一种细胞。
ADCC反应(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群不依赖于抗体参于,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血液中)
巨噬细胞(组织中)
功能
吞噬和杀伤作用
非特异性吞噬
特异性吞噬(巨噬细胞武装因子激活)
逆(提)呈抗原作用
参与免疫调节:巨噬细胞能分泌和合成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粒细胞
胞浆中含有颗粒的白细胞统称为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血液中主要吞噬细胞,具有高度移动性和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红细胞作用
识别抗原
增强吞噬作用 清除环境中的免疫复合物
逆(提)呈抗原
免疫调节
抗原与抗体
抗原Ag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性
免疫原性 :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原性 :指抗原与它们发生反应的特性。
完全抗原 :既具有反应原性又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
半抗原:具有反应原性抗原物质 ,如脂多糖、荚膜多糖、及一些抗生素药物。
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
异物性 (异种之间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组织变异)
大分子胶体性 (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在 10000 以上)
结构复杂性 (具有一定空间构象)
物理状态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比可溶性抗原强)
完整性 (保持抗原表面化学活性基团)
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半抗原)
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
结合价 :抗原决定簇数目即为抗原的结合价。
抗原的交叉性: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抗原物质,这些抗原物质之间可能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现象称为抗原交叉性或类属性。(具有共同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类属抗原)
抗原特异性:既专一性或针对性,它是由相应抗体与决定簇之间特异性反应。(抗原特异性只是相对的,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共同抗原)
抗原分类
根据抗原性质
完全抗原
半抗原
根据抗原来源
异种抗原
同种抗原
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
根据对T 细胞的依赖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这类抗原在刺激 B 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要辅助性 T 细胞的协助。实际上是这种抗原不能直接被 B 细胞识别,需要 TH 细胞识别后方能被 B 细胞识别。(绝大部分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其他:根据细菌种类不同 ,O 抗原(菌体抗原)、H 抗原(鞭毛抗原)Vi 或 K 抗原(表面抗原或荚膜抗原)、菌毛抗原等。
抗体Ab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产生的一类具有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 蛋白。
免疫血清:抗体一般存在于动物血清、淋巴液和组织液中,含有特异抗体的血清称为免疫血清。
免疫球蛋白(Ig)
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血液、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分子结构
单体分子结构
所有种类免疫球蛋白的单体分子结构都相似,即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构成“Y”字型分子。
重链H
(420—440aa)二硫键连接
可变区VH
高变区(4个)
骨架区
恒定区CH
α、μ、γ、δ、ε五种,决定免疫球蛋白种类
轻链L
(213—214aa)
可变区VL
高变区
骨架区
恒定区CL
κ(kappa)、λ (lambda)两种
同一单体两条轻链类型相同;而每一种免疫球蛋白轻链类型相同。
单体功能区
H 链:IgG、IgA、IgD 都有 4 个功能区,即 :VH、CH1、CH2、CH3 ,IgE、IgM 有 5 个功能区,多一个 CH4。
L 链 :VL和 CL区。
种类和抗原性
(α、μ、γ、δ、ε)对应IgA、IgM、IgG、IgD、IgE
IgA :IgA 以单体和二聚体两种分子形式存在,单体存在于血清中,称为血清型 IgA,约占血清免疫球蛋白 10~20%。二聚体为分泌型 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粘膜中浆细胞(B 细胞分化)所产生的。在预防接种中,经滴鼻、点眼、饮水及喷雾途径免疫均可产生分泌型 IgA,而建立相应的粘膜免疫力。
IgM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10%左右,以 5 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单体之间由 J 连接。由于其出现早,消失快,所以不是抗感染免疫的主力。
IgG :人和动物血清中含量最高免疫球蛋白,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 75~80%,以单体形式存在,可通过人和兔胎盘的抗体。人工免疫后,机体产生的主要抗体是 IgG,存在时间长,是抗感染免疫中最主要的抗体。
IgD :单体形式存在,血清中含量极微,功能不清,但是成熟的 B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
IgE :以单体形式存在,IgE 产生部位与 IgA 相似,有粘膜浆细胞产生,在血清中含量甚微。IgE 是一种且细胞型抗体,有 CH4 区域细胞结合,易于组织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与Ⅰ型过敏反映有关。
抗原性类型
免疫球蛋白具有双重性,即是抗体又是抗原。(稳定)
同种型 :同种型是指在同一种属动物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有抗体细胞区决定(即 IgGc 区是稳定的)。
同种异型 :是指免疫球蛋白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呈现出的抗原性。
独特型 :又称为个体基因型,由抗体可变区呈现的抗原性。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由多种抗原或含多个决定簇的抗原刺激机体多个克隆 B 细胞分化增殖后的多个浆细胞所产生的多种决定簇的抗体。一般的病毒抗原或细菌抗原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瘤产生的):由一个 B 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通过杂交瘤细胞制备的。
抗体分类
根据来源
异种抗体(大多数)
同种抗体
自身抗体
异嗜性抗体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映过程 。
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生来就具有的正常防御机能。
屏障作用
皮肤粘膜屏障
机械阻挡与切除作用
局部分泌液的作用:汗腺 、泪腺、胃酸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血脑、血胎屏障
血胸屏障、血睾屏障
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主要是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细胞 。 抗原 (胞饮、伪足) 胞浆内溶酶体。
吞噬结果
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布氏杆菌 、结核杆菌 、李氏杆菌等)
参与因素
吞噬细胞
许多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巨噬细胞武装因子等
抗原抗体复合物(吞噬细胞结合特异性抗体后更易被吞噬)
正常体液因子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健康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 、粘膜分泌物中含有许多体液因子,如补体 、溶菌酶、溶解素 、干扰素等 ,他们直接或间接杀伤或裂解靶细胞和病原体,其作用无选择性。
补体系统
补体: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具有潜在免疫活性的一组酶原蛋白。(酶复 合物)机体中含有多种酶原复合体。
组成:C1~C9(9 种成分)C1 又分为 C1q、C1r、C1s ,所以补体系 统共有 11 种成分组成。
性质:56℃ 30min无活性,只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不单独与抗原或抗 体结合。
作用
溶菌与细胞毒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其他体液因子
溶菌酶: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作用于 G+。
β-溶解素: 作用于G+菌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将 T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MP所分泌的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白细胞介素。
特异性免疫
指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而产生的有专一性作用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致敏阶段(感应阶段)
摄取和识别抗原的阶段,也就是抗原提呈过程。
抗原提呈(递呈):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抗原并加工成小肽分子,与 MHC 分子结合成 MHC-肽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细胞表面,由 T 细胞与 TCR 识别,而 T 细胞被激活,同时T 细胞将抗原信息传递给 B 细胞,激活 B 细胞。
外源性抗原(细胞外):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处理成小肽分子,小肽分子与提呈细胞内 MHCⅡ 类分子结合成MHCⅡ-肽分子复合物,复合物被运送到提呈细胞表面,被 TH 细胞表面 TCR 和其它一些受体识别, 激活 TH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TH 表面抗原被 B 淋巴细胞识别, 激活 B 淋巴细胞。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成小肽分子,与提呈细胞内MHCⅠ 类分子结合成 MHCⅠ-肽分子,被运送到提呈细胞表面, 被 TC 细胞表面地 TCR 识别,激活 TC 细胞。这两种抗原都是 TD 抗原,而 TI 抗原不需要上述处理,荚膜多糖或脂多糖,直接被 B 细胞上受体识别。
T 细胞识别特点:不能识别游离的未经处理的抗原物质,只能识别经抗原递呈细 胞处理并与 MHCⅠ 或Ⅱ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
反应阶段
免疫活性细胞受到抗原信息刺激后,大量增殖 。(即增殖与分化阶段)
T 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成:记忆 T 细胞和效应 T 淋巴细胞(TH、TC、TS、TD
B 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成:记忆 T 细胞、浆细胞
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进入淋巴液、组织液、粘膜表面,发挥体液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抗体形成机制
克隆选择学说 :认为机体本身的免疫活性细胞在接触抗原前,已具备能针对各种抗原的特异性受体,抗原只是起选择作用。
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
初次反应
抗体产生顺序 IgM→IgG→IgA
抗体产生时间(慢),量(少),持续时间(短)
再次反应:快,量大,持续时间长。
回忆反应:再次反应是回忆反应的一种,回忆反应是指多次反应。
作用
中和作用(针对毒素和病毒)
免疫溶解作用
免疫调理作用
ADCC作用
粘膜免疫(分泌型IgA)
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作用
直接杀伤作用
淋巴因子广泛免疫作用
由 TH 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等发挥作用。
由 TD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等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受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后,产生的非抗体,非补体的具有激素 样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分为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逐化因子
白细胞介素:将 T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MP所分泌的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白细胞介素。
抗传染免疫
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与排除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的免疫应答反应。
分类
自然性免疫
种免疫
个体免疫
获得性免疫
自动免疫
天然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天然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特点
抗细菌免疫
抗病毒免疫
抗真菌免疫
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病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I 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特征
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 IgE所介导,可以通过病人的血清把致敏状态转移给正常人。
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亦快,通常不遗留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本质是体液免疫
例如
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最为常见;血清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哮喘
消化道超敏反应(鱼、虾、蛋、乳等食物,或某些药物后,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皮肤超敏反应(皮肤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II 型超敏反应
参与的抗体所针对的靶抗原位于细胞膜上,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进而借助补体、吞噬细胞或 K 细胞的作用、细胞被破坏等不同的途径导致靶细胞损伤,故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特征
参与Ig类型:IgG、IgM
本质是体液免疫
例如
新生儿溶血症
输血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受体病:重症肌无力、胰岛素抗性糖尿病
抗激素自身抗体所致的疾病
III 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毛细血管壁或组织中,激活补体或进一步招引白细胞而造成的。
特征
参与Ig类型:IgG、IgM
本质是体液免疫
例如
链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肾小球肾炎、外源性哮喘、过敏性紫癜
在反复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岛素)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II 型、 III 型共同作用)
Ⅳ 型超敏反应
在接触抗原 24 h后出现反应,故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为 T 细胞介导免疫的一种病理表现。
传染性变态反应: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在传染过程中诱发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
特征
参与的免疫细胞:T细胞
本质是细胞免疫
例如
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病
细胞内病原体所致肉芽肿病
超敏反应性肺炎
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指由于免疫功能降低而表现出的反应,结果引起机体感染和恶性肿瘤。
根据发病原因
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根据所缺陷的成分
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
补体缺陷
自身免疫病: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从而产生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
免疫学应用
免疫诊断
体液免疫诊断:血清学反应
变态反应诊断
用变应原给动物点眼或注射观察其是否发生特异性变态反应而诊断疾病。
用于结核、布氏杆菌、鼻疽杆菌病的检疫。
操作方法
牛颈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 0.1ml , 72h 观察皮肤的肿胀厚度。
≥4mm 为阳性
2 ~ 4mm 为疑似
< 2mm 为阴性
免疫学检测技术
分子核酸杂交技术
基因体外扩增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
免疫转印技术
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
免疫沉淀技术
免疫预防
机体免疫力(人工免疫)
根据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原理,采用人工方法将 Ag/Ab 制成各种制剂,接种于动物,使其产生 / 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目的。
人工主动免疫: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用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之获得特异免疫,以治疗或紧急预 防感染的措施。
疫苗种类
灭活疫苗(死疫苗)
减毒活疫苗
类毒素
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
DNA 重组疫苗
核酸疫苗
疫苗使用
原则
确保动物机体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确保使用疫苗危害性不大于疫病本身
群体免疫力
接种对象
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接种途径(皮内、皮下、吸入、口服)
接种后反应(24h 内局部红肿、疼痛、淋巴结大;全身发热、头痛、恶心,数天恢复)
禁忌症(高热、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血管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影响免疫效果因素
遗传因素
营养状况
环境因素
疫苗方面
病原的血清型
疾病对免疫的影响
免疫佐剂
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称为免疫佐剂。
种类
铝盐佐剂:第一个被用于人的佐剂,主要功能为缓释,同时激活免疫细胞。
弗氏佐剂和油乳液
具有较强的免疫增强效应,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用佐剂。
弗氏不完全佐剂:矿物油(液体石蜡) + 乳化剂(羊毛脂)
弗氏完全佐剂:含有灭活结核分支杆菌,对体液和细胞免疫系统有很强的激活作用
免疫刺激复合物
以脂质 、皂素为主的复合型佐剂。
优点:能够快速 、有效地将抗原递呈给免疫系统,可以在免疫后迅速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脂质体
由磷脂和固醇类组成的含双层脂质分子的脂质球。
优点:脂质体膜对细胞膜具有很好的亲和性 ,容易将包被在脂质体上或内部的抗原 (或编码抗原的DNA)成分输入到细胞内。脂质体疫苗可经黏膜免疫。
CpG 寡核苷酸佐剂:是人工合成的以未甲基化的 CpG 二核苷酸为核心的寡核苷酸序列。有很强的黏膜佐剂活性
天然免疫佐剂:蜂胶、多糖类
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
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免疫治疗
根据免疫学原理,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人为地纠正免疫异常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措施。
作用机制
免疫增强疗法、免疫抑制疗法
特异性免疫治疗、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主动免疫治疗:主动增强,通过疫苗直接作用
被动免疫治疗:被动增强抗体、免疫效应细胞、小分子免疫肽间接作用
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输入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使机体立即获得某种特定的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目的。
特点:见效快,维持时间短
作用:紧急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抗肿瘤和抗移植物排斥反应。
抗原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利用抗原性疫苗对机体进行免疫接种,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达到治疗目的。
特点:见效慢,维持时间长
作用:预防传染病、抗肿瘤。
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采用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如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失衡的状况,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目的。
生物应答调节剂BRM: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抵抗病原微生物或癌细胞的侵袭。
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将自体或同种异体的免疫细胞,经体外激活诱导增殖后输给患者,使其获得免疫效应细胞,在体内发挥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活化的免疫细胞(供者 / 自身)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免疫重建
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干细胞,移植给免疫缺陷个体,使后者的造血能力、免疫功能全部或部分得到恢复。
方法:骨髓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
作用:治疗免疫缺陷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免疫调节剂治疗
免疫增强剂(治疗肿瘤、免缺)
免疫因子:细胞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
化学药物:左旋咪唑,西咪替丁
微生物制剂:BCG 、短小棒状杆菌
多糖类以及中草药:灵芝、香菇等
免疫抑制剂(治疗移植排斥反应、自免)
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CTX 、硫唑嘌呤
激素及抗淋巴细胞抗体
真菌代谢产物:环孢素 A、FK506
中药:雷公藤多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