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节 认识篆刻
关于短期篆刻班的教学,也可用于自己学习。主要内容有认识篆刻的详细课程信息;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
编辑于2022-03-18 16:50:47第一节 认识篆刻
课程信息
教学时间:
120分钟
授课人数:
3-5人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篆刻体验班
授课老师:
史唯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字的由来(象形字)
2.了解篆刻相关的工具和用品:
篆刻石料:
写的比较细只是为了可以作参考,具体讲课时按需要即可!
四大印石
青田石
青田石,主要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内,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在中国一并与巴林石、寿山石和昌化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寿山石
寿山石是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并于2003年被确定为“国石”候选石。
昌化石
昌化石产浙江省临安昌化镇。昌化石具油脂光泽,微透明黄黑双色巧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为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砂丁及杂质(涩,非贬义)。
巴林石
巴林石与福建省的寿山石、浙江省的青田石和昌化石齐名,统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巴林石属于叶腊石的一种,成份与青田石和广东丰顺石几近一致,其产地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石的硬度为摩氏2—4度,不仅透明度较高,而且质地细腻,软硬适中。
异地印石
异地印石种类众多,仅举个别作为案例!
老挝石
云南石
天青
粉冻
西安石
子主题
篆刻刀
材质
硬质合金
钨钢
白钢
大小
仅为常见大小!
2mm
3mm
4mm
5mm
6mm
7mm
8mm
9mm
10mm
刀口
平口
斜口
尖口
记号笔
黑色双头记号笔
红色记号笔
印床
木质印床
印稿
A4纸打印
洗甲水
珂比雅洗甲水
手套
尼龙棉纱劳动手套
印泥
篆刻印泥
连史纸
3.了解篆刻安全事项
固定印石
旋转印台的螺丝口以调节松紧,这样就可以卡住不同大小的印章。
工具摆放
刻制印章前应该把工具连同印石都整齐放好在篆刻垫上。
刀具管理
篆刻刀不用时务必要把刀头套住或是把刀放好在刀套和盒子里。
带好口罩
篆刻过程中会产生一点灰尘,所以预防万一带上口罩还是很好的习惯。
对石灰的处理
刻制时产生石灰不要用任何方式去吹,可以拿牙刷、刷子或是废旧毛笔将其刷到篆刻垫上,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灰尘的产生。
4.在纸上练习篆文
5.练习洗甲水上石
首先将印石磨好,剪下打印好的印稿(激光打印)将其反扣在印面上,用洗甲水在印稿背后均匀的涂抹,等到半干的时候将印稿揭下上石就完成了。
6.初步认识切刀
资料仅供参考!原文可看链接“篆刻刀法:细说切刀”。
一、什么是切刀
切刀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在运刀的时候,轻轻用力将刀锋一角切入石内之后,再以入石的刀角为用力的支撑点,将部分刀刃强行压入印石,压得过程以推动刀杆做切割动作为刀法特征,它的运刀以一个切的动作完成为周期,它镌刻笔画的方法是,顺着笔画方向切进(刀杆前后小幅摆动),使刀锋一起一伏地切刻入石,迟涩前进,这种刻法刻成一个线条是由多次刀锋的起伏来完成的(即多次运刀动作)。 也就是说,要刻出来一个线条,如果用冲刀法,就可能一切下去,就完成了,例如齐白石的单刀冲法,而如果用切刀,则必然会有多刀完成,因为,切刀的特征是每次切出一个不大于刀刃宽度的刻痕,那么,大部分笔画线条都长于刀刃的宽度就导致,要完成一个笔画,需要两刀以上的切刀镌刻,在刀与刀之间的刀刃起落间,后一切往往会偏离前一切刀刃的方向,造成两刀因为方向不一而形成的不同的刀刃与线条的夹角,这种夹角在多次运用切刀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线条的滞涩感和苍茫感,因为切刀运刀的刀程短,其运刀风格是细腻含蓄的,但因为上述刀刃与线条之间不断形成的夹角的存在,用切刀切出来的线条又是苍浑、古拙和迟涩的,这与冲刀大刀阔斧的运刀,而表现出来的线条却是温和、光洁和爽利正好形成对比。
二、切刀的起源以及相关的流派影响
切刀的创始人是明末的朱简,他的风格来源于他对所处的时代总体刀法的创新,在他之前,文彭、何震们的刀法是猛利的长冲刀,长程冲刀是长驱直入的,是雄健爽利的,到了朱简这里,他主动将刀法改为细腻的碎切刀,碎切徐进的刀法是用数刀连续成一个笔画,这自然是一波三折的,是滞涩稚拙的。何震们的流畅之美,到了朱简这里换成了凝涩之美。虽然没有了爽利感,但却使线条在苍茫之中有了更多的回味,使线条意向的语言由直白转向了含蓄。 显然,苍茫、稚拙是古意森森的,这正是篆刻要追求的“金石味”的主要审美追求,于是,到了清代,朱简这种切刀刻印的方法为丁敬继承发展下来,并发扬光大。丁敬不但是继承朱简,更重要是发展,他在朱简的细切徐进基础上,增强了刀势起伏的幅度,增加了刀刃顿切的力度,使切刀成为刀法完备的刀法体系,从而开创了风靡中国印坛两百多年的浙派。
三、切刀丰富的刀法语言
切刀照样可表现出来笔墨意味
有很多朋友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切刀的特长在于表达金石味,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强调过切刀的刀法特征更有利于表达金石味,其实,切刀同样也可以用于表达笔墨意味,毕竟,切刀创始人朱简大师最初创造切刀的目的就是为了“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
切刀并不代表刻印慢
另一个误解是,学冲刀的刻印就快,而学切刀的刻印就慢,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们查丁敬的边款,会发现这样的印款:“倾刻而就,犹劲风之扫薄霭也。”徐观海印“的边款里也有类似的句子:“倾刻而成,如劲风之扫轻云也。”这些说明,丁敬在刻这些印章的时候,刻得很快,虽是切刀,一刀接一刀,节奏紧密之后,也同样可以“顷刻而就”。 虽然治印快慢并不代表一个人治印水平的高低,但很多学篆刻的朋友还是希望自己刻印能快出作品,因此不愿从切刀入手,相信丁敬还是有点说服力的。
切刀照样可以刻元朱文
当今的印坛,学元朱文的印人极多,似乎刻不了元朱文的刀法就不是好的刀法,而切刀因为他更多用于表达金石味,而元朱文的圆润笔意并不适合切刀来表现,这其实也是一个误解。 除了我们上述的丁敬的元朱文作品外,近代元朱文大师中王福庵一路的印人,因为其发源浙派,其刀法也是基于切刀的,我们看他们的作品特征就是线条不光洁、刀痕满满,但整体上却又圆润可观,这跟丁敬的作法是一致的。 显然,在这些作品里,元朱文的温润流畅体现的非常充分。细看,那每个线条边缘,又都是由细切刀切出的刀痕。所以,要刻元朱文,最要紧的还是把小篆书法好好练一下,至于你是用冲刀还是用切刀,并不是关键。
7.刻制“王”字印章
二、教学重难点
1.对篆文的了解和认识
2.练习篆文时对篆文结构的把控
3.切刀的练习和掌握
4.刻制印章时线条的转折处
三、教学方法
1.视频导入法
2.精准提问法
3.示范法
4.练习实践指导法
四、教学准备
1.电脑
2.文字引入的教学视频
3.白板
4.白板笔
5.记号笔
6.篆刻刀
7.练习印石
8.印床
9.连史纸
10.A4纸
11.“王”字印稿
12.洗甲水
13.印泥
14.手套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a.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仓颉发现文字的过程。
b.教师可以适当做补充,比如在仓颉造字之前人们没问文字的时候是怎么生活的,具体可以参考一下许慎的《说文解字序》,里面有当时学者认为的从古时伏羲氏开始的文字由来。
2.新课教学
a.直观感受一开始的指事和象形文字,看见现代文字中没有的生动有趣且可爱的一面。
b.分析小篆的笔画特征和字形结构特征。
c.示范小篆的笔画和笔顺写法给学生参考。
3.实践展评
a.教师让学生完成作业,并将印章黔盖出来,可以先自愿分享和展示,小组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根据黔盖出来的效果进行二次修改。
4.小结作业
a.作品最终展示
b.大家一起参与评比
c.可以准备点简单的礼品
d.建议将最终的成品印蜕塑封起来以便让学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