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招社会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招聘,社会心理学部分,参考中公教育,包含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群体心理知识,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7-11 22:25:44社会心理学
自我意识
含义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认识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自暴自弃等
自我监控
属于自己的意识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开始于儿童一周岁,到三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
儿童三岁以后,少年期基本成熟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
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心理自我
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乔哈里视窗
公开区(开放区))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
盲目区
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例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坏的习惯
隐藏区
自己知道,别人却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封闭区(未知区)
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例如自己身上隐藏的疾病
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自我评价的不稳定性
思想上的反复,行动上的忽左忽右,出现过高或过低估计自我
自我评价的有利化倾向
积极: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消极:不利于全面准确地分析事物
心理封闭
避免接触外界事物
避免接触他人
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自我意识形成的途径
在实践中形成自我意识
在他人评价中形成自我意识
在比较中形成自我意识
在内省中形成自我意识
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引导学生正确地同别人比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
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师应该坚信学生的自信是可以培养的,相信他们能做好,并经常鼓励他们
大胆地放手
注意教育的民主
给予适当的评价
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悦纳
通过多种方法给自卑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建立自信心
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根据测验和谈话,了解其长处,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
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
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人际关系
含义
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
亲密距离
0–46
个人距离
46–120
社交距离
120–366
公共距离
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定向阶段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
是否交往进行的抉择
初步沟通
情感探索阶段
自我暴露的程度
情感交流阶段
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交往的原则
交互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功利原则
情境控制原则
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自己表现的自由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人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理论
依恋的发展阶段理论
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婴儿已能分辨熟人与陌生人,并对他们做出不同的反应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两岁以后)
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不会抛弃自己,根据母亲的需要和兴趣,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婴儿依恋的类型理论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研究法)
安全型依恋65%~70%
回避型依恋20%
反抗型依恋10%~15%
混乱型依恋
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
小环境系统
一些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模式是个体亲身经历的
中环境系统
儿童直接参与的小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例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家庭的氛围和亲子交往会影响儿童在学校中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
外环境系统
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有的是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
大环境系统(宏观系统)
具有一致信仰,习惯,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及亚文化的社会机构的组织
长期系统
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弟弟妹妹的出生,父母离婚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哈里斯
家庭内环境
家庭外环境
主要探讨的是家庭外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即群体交往问题
儿童同伴群体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
儿童从群体学习社会文化,形成自己的群体文化
学校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
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
外貌
能力
相似
互补
邻近
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交往频率
性格特征
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标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竞争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双方有共同争夺的目标
竞争的结果只有一方取得成功
印象形成效应
含义
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印象形成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理论
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投射效应
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将心比心
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南风效应
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巴纳姆效应
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
算命
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重视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建立
主动交往
移情
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和体验
帮助别人
群体心理
群体
含义
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其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它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和交际条件下结成的共同体
特征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
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例如篮球队前锋,后卫
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功能
社会功能
在完成某一目标任务的过程中,群体比个人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个体功能
群体成员获得安全感,成就,自尊等需要
分类
构成原则划分
正式群体
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
没有正式文件规定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积极
消极
个体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划分
实属群体
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
参照群体
个体在心理上“向往”的群体
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划分
松散群体
是低层次的,人们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而结成的集合体
例如,挤地铁时的人群
联合群体
是中间层次,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活动目的,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有公务和个人间的接触,共同的活动较多
集体
含义
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特征
为达到有社会意义目的而共同生活的方向性
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具有集体的团结和成员的心理相容
在交往中,具有同志友爱感和良好的心理气氛
具有必要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等
影响
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社会助长(社会促进)
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社会抑制(社会干扰)
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
社会堕化
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
共同完成一件事,个体的成绩不能单独计算
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
让每个人的努力和成果都得到区分
提高群体成员对任务完成的责任心
提高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让个体看到他的贡献是唯一,不可为他人所替代的
控制群体规模
增加工作任务的挑战性
提升群体的内聚力
社会标准化倾向
谢里夫
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
例如寝室一起学习,或玩手机
从众与服从
从众
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谢里夫,知觉错觉中的游动现象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个体的特点
知识经验
掌握的信息越多,越不容易从众
个性特征
年龄和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
儿童比大人更容易从众
群体因素
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
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就会使前者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重的程度
群体的凝聚力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情境因素
信息的清晰性
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
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
从众的原因
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的意见正确,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
服从
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
影响服从的因素
命令者的权威性
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情境压力
服从的原因
命令者的合法权利,例如学生服从老师
责任转移
如果认为造成某种行为不用自己负责,而是由命令者承担主要责任,就会发生责任转移,使得人们产生服从而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模仿
无意识模仿(自发模仿)
模仿者没有考虑行为的原因和意义,不知不觉中效仿他人的言行举止,例如儿童模仿父母
有意识模仿(自觉模仿)
模仿者有一定动机,一定期望,自觉地对他人行为进行模仿
适应性模仿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生活而模仿他人的行为
选择性模仿
经过深思熟虑后有选择的模仿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
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
特点
自愿性
利他性
无偿性
(自我)损失性
侵犯行为
特点
外显性
伤害性
有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