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腹外疝
总结九版外科学腹外疝的内容,结合考研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常考重点进行标注,用解剖图片进行标注。对腹外疝的解剖结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分型进行分点论述。适合考研党、医学生期末考试的复习。
编辑于2023-07-16 12:08:54 广东腹外疝
解剖
腹股沟区腹壁层次(由浅到深): 皮肤、皮下脂肪、深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睾丸起源)、腹膜
腹横筋膜: 相当于墙壁,韧性大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管的形成
下降过程: 一开始在腹膜外脂肪间隙→穿越各个结构→形成腹股沟管
腹横筋膜:形成精索内筋膜
腹横肌、腹内斜肌:包裹在睾丸表面形成提睾肌
腹股沟管的2口4壁
2口
内环口(入口): 漏斗状(大):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形裂隙
外环口(出口): 出腹外斜肌腱膜的时候形成: 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的一个三角形裂隙
4壁
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后壁
外2/3:腹横筋膜=腹膜(强度低→易出问题) 本来是2肌肉,由于形成提睾肌阙如了
内1/3:联合腱=腹股沟镰(很强韧)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 腹股沟直疝由此区域向前突出
构成
1. 腹壁下动脉
2. 腹直肌外侧缘
3. 腹股沟韧带
股管(漏斗状)
两口
上口为股环
下口为卵圆窝
四缘
前缘为腹股沟韧带
后缘为耻骨梳韧带
内缘为腔隙韧带
3面都是韧带(韧性大)→易嵌顿
外缘为股静脉
股环本身较小→肠管不易完全进入→股疝常发生肠管壁疝
先天性VS后天性疝
先天性: 是鞘突未闭合→内容物从此处穿出
后天性: 从新的腹膜处突出
概述
疝的定义: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分类
1. 腹外疝(疝内容物突向体表) 本章只讨论腹外疝
2. 腹内疝(疝内容物突向腹腔内间隙)
病因
1. 腹壁强度降低
1. 腹壁先天性解剖薄弱点(腹股沟疝、股疝、脐疝) 因精索(或圆韧带)由腹股沟管通过
2. 先天发育不全(白线疝)
3. 后天因素(切口感染导致切口疝、腹肌萎缩导致腹股沟直疝等) 后天性斜疝常与后天性(非先天性)腹壁薄弱与缺损有关
2. 腹内压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妊娠、腹水、长期持重物等
疝构成
1. 疝囊(其狭窄部位称疝囊颈) 壁层腹膜就是所谓的疝囊
2. 疝内容物(小肠最常见)
3. 疝外被盖
临床类型
1. 易复性疝
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小肠最常见)
2. 难复性疝
定义
疝内容物(大网膜常见)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VS 腹股沟疝的疝内容物:小肠最多见
滑疝

属于特殊类型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下坠落并牵拉腹内脏器(盲肠、阑尾、乙状结肠、膀胱)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者。
右侧多见(因左侧早下降)
3. 嵌顿性疝
定义
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被卡住,不能回纳,肠系膜静脉回流受阻
嵌顿的东西不同分为 要记住包括什么

Richter 疝 R像图里那个肠壁
嵌顿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系膜未进入疝囊;股管常见。
Littre疝
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Meckel憩室)
Maydl 疝=逆行性嵌顿疝 M→W
嵌顿内容物为多个肠袢,状如W形,部分被嵌顿肠管位于腹腔内
Amyand疝
疝内容物为阑尾,常可并发炎症、坏死和化脓而影响修补(九版新增)
4. 绞窄性疝
嵌顿疝未能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动脉血流减少,静脉回流受阻, 最后导致完全阻断,继发肠坏死→不能修补
治疗
1. 急诊手术复位
2. 急诊手法复位(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1. 肠管无绞窄(腹膜刺激症)
2. 嵌顿<4h
3. 疝块和腹壁缺损大
3. 肠管坏死
1. 疼痛暂时缓解,但随即腹膜炎和败血症
2. 肠管呈紫黑色,无光泽、弹性,刺激后无蠕动,肠系膜无搏动
3. 切除坏死肠管
分类
腹股沟疝
斜疝(占腹股沟疝75-90%): 疝囊经过深环(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
还纳后有咕咕声(肠道内容物下行恢复正常)
直疝: 疝囊经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
股疝(3-5%)
其他:脐疝、切口疝、白线疝
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 疝内容物小肠最常见,大网膜次之
斜疝: 疝内容物回纳后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深环,让病人起立并咳嗽,疝块并不出现,疝内容物可进入阴囊
直疝: 半球形疝块,平卧可消失,但按压深环后仍可疝出,很少进入阴囊
2. 难复性斜疝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滑疝特点: 多见于右侧(左:右约 1:6) 可有消化不良和便秘
3. 嵌顿性疝
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并有明显触痛 并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4. 绞窄性疝
症状严重,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肠袢坏死穿孔,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
疼痛减轻也不是好事! 只是肠子破了→压力↓→疼痛↓
鉴别诊断
1. 斜疝、直疝鉴别

2. 先天性、后天性疝鉴别
先天性斜疝: 睾丸下降带动腹膜形成鞘突,鞘突未闭,肠管或网膜经未闭合鞘突进入阴囊。
后天性斜疝: 肠管或网膜推动腹膜,经内环口进入腹股沟管坠入阴囊,疝囊和鞘突在精索内筋膜深层共存。
3. 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积液
肿块完全位于阴囊内;透光试验(+)
摸不到睾丸,平卧不消失
交通性鞘膜积液
原因
鞘突未闭合
表现
站立后肿物变大,平卧变小 ,透光试验(+)
精索鞘膜积液
摸得到睾丸,平卧不消失
4. 隐睾
挤压胀痛,同侧睾丸缺如
治疗
1岁内自行下降 1岁后短期用HCG 2岁前睾丸固定术
睾丸萎缩+对侧睾丸正常:切除未降睾丸
双侧睾丸不能下降:睾丸自体移植术
治疗
非手术
方法: 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深环
适应症
一岁以下婴幼儿
手术治疗
1. 疝囊高位结扎术(第一步)
方法: 内环口(腹膜外脂肪层)结扎疝囊
适应症: 幼儿的疝气、成人绞窄疝
2. 疝修补(第二步)
方法
传统修补术(都有张力)

Bassini法
方法: 在精索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适应症: 多数斜疝
Halsted法
方法: 将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更加强了后壁hou)
McVay法
方法: 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适应症: 大斜疝、直疝、复发疝、股疝
Shouldice法
方法: 腹横筋膜重叠缝合,然后按Bassini法修补
适应症: 较大成人斜疝及直疝
Ferguson法(加强前壁) 前夫=前F
方法: 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适应症: 腹横筋膜完整者
无张力疝修补术
方法: 使用疝补片(恢复快、复发率低,但感染率高)但嵌顿疝不推荐使用材料,对有污染可能的手术,不推荐使用
1. Lichtenstien 术式 缺损大时用更好
 滑动疝:一般缺损较大→后壁薄弱→不适合网塞法(可以行Lichtenstein修补术/腹膜前补片修补术)
2. 网塞Rutkow术式
适应症: 多数斜疝及直疝
禁忌修补的情况

1. 婴幼儿疝
2. 绞窄性疝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非手术方法
方法: 手法复位:头低脚高位、止痛下进行
适应症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且无腹痛者
2. 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
手术
方法:判断肠管活力 肠管黑紫色、刺激后无蠕动、肠系膜动脉无搏动
1. 有坏死:肠切除吻合
2. 无坏死:送回腹腔
3. 可疑:普绿卡因封闭肠系膜+温盐水纱布覆盖观察 10-20分钟,仍不能确定,则切除肠管
4. 患者不能耐受肠切除:肠管置于腹外,并肛管减压,7-14日后二期肠切除吻合
并发症

术中遗留坏死肠袢
适应症
不能非手术治疗者 注:凡行肠切除吻合者,因手术区污染,单纯高位结扎,不做疝修补
股疝
定义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临床特点
1. 中年女性或妊娠时多见
2. 卵圆窝处出现一半圆形隆起
3. 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 因冲击力被狭窄的疝囊颈吸收
4. 腹外疝中最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

手术方式
1. McVay修补法
2. 无张力疝修补法
其他疝
切口疝
主要病因:腹壁切口感染
临床表现
切口处膨隆或肿块,较少嵌顿
好发部位

经腹直肌切口最易发生,其次为正中切口
多见于纵行切口(腹壁横行纤维多见、肋间神经损伤导致)
脐疝
病因
小儿脐疝:脐环闭锁不全
诱因
啼哭、便秘
临床表现
经脐环突出
多属易复性
治疗
2岁之前:非手术
2岁后脐环直径大于1.5cm、5 岁以上:手术
白线疝
1. 发生于腹壁正中线(白线)的疝
2. 绝大多数位于脐上(腹膜外脂肪为最常见疝内容物)
3. 还纳疝后可在白线区扪及缺损间隙
腹外疝(疝内容物突向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