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古西亚
关于上古西亚的思维导图,我们所关注的上古西亚历史的时间跨度起自传统观点所坚持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约前9000-约前7000年),止于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灭亡(前332年),即古代西亚文明进程进入希腊化时代。
编辑于2023-07-18 08:57:34上古西亚
时间
我们所关注的上古西亚历史的时间跨度起自传统观点所坚持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约前9000-约前7000年),止于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灭亡(前332年),即古代西亚文明进程进入希腊化时代。
地点
本章所涉及的文明区域涵盖乐起扎格罗斯山脉,西至地中海东岸,北起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南至波斯湾的地区。
第一节 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一、乌鲁克之前的文明
农业兴起
地点
河谷南部
作物
大麦和小麦
动物
山羊和绵羊
定居点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恰塔尔休于和叙利亚的耶利哥。
工具
以石器为主,石锄、石锛等是主要的工具。
发展
随着人口增加,剩余产品出现,脱离农业劳动的专业手工者出现。手工业专门化和剩余产品的积累,促使早期社会出现等级分化,有些人积累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有些人则专门主持仪式和祭祀活动。
从哈孙纳文化到欧贝德文化的社会演进。
新型陶器的发展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乌鲁克时代晚期国家的起源
文字出现
宗教
长途贸易
进入苏美尔城邦时代的标志
一人猎狮的形象。
二、苏美尔城邦时代或早王朝
认识来源
《苏美尔王表》和大量考古发现
三个发展阶段
早王朝一期
基什是洪水后第一个称霸的城市
早王朝二期
乌鲁克城邦称霸时期。
早王朝三期
苏美尔城邦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特征是乌尔和拉伽什等城邦之间的争霸斗争。
苏美尔城市多以神庙建筑为城市的制高点。王宫建筑出现较晚,直到城邦时代后期才出现。
城邦间关系及对外关系
防御战争和对外征服战争
从原始民主到专制霸权的演变
三、阿卡德王国
背景
在苏美尔城邦时代末期,城邦之间的争霸战争逐渐演变为领土征服战争 乌鲁克王统一南部几个苏美尔城邦,创立一种不同于城邦政体的新型国家统治模式。 在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北方则由萨尔贡领导的赛姆人集团建立了阿卡德王国。他第一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
萨尔贡基本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上海和下海概念。
其孙那拉姆辛,进入鼎盛时期。第一次提出天下四方的王权和领土概念。
政治组织
阿卡德王成为至高无上的人,甚至是神,他集政治、经济、司法、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
纳拉姆辛直接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代表神的符号丁基尔。
阿卡德城是政治和经济中心
恩西
建立全国统一的公文和文书管理体系。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阿卡德语取代苏美尔语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通用语言。
楔形文字
灭亡
内忧
原苏美尔城邦蠢蠢欲动,通过各种手段企图脱离专制王权。恢复城邦体制。
外患
遭到游牧民族的骚扰
王权丧失对地方的统治权
气候变化
四、乌尔第三王朝
因其是历史上在沃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故称乌尔第三王朝。 又因其宣称恢复和发扬苏美尔文化,故称新苏美尔时期或苏美尔复兴时期。
特点
王权观念
君权神授观念占主导地位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确立京畿区、边境区和附属国的中央与地方的三级管理机构
京畿核心区划分为若干省,省长称恩西,由中央任命。恩西负责神庙与地方事务。 还设有军事长官萨吉那,军事长官负责军队与管理王田中的王室依附民
核心区以东底格里斯河东岸为边境区,分若干管理区,管理者称哈扎努,直译为市长,由附近核心区的行政长官管辖。
边境区外围为附属国。统治者通过军事征服、联姻、宣誓效忠、纳税进贡等手段,与附属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关系。
税收制度改革
建立两种税收体系,一种针对京畿核心区和边境区,一种针对边境区和附属国。 针对京畿核心区的税收制度称为巴拉制度。在边境区的税收既有针对核心区的巴拉税,也有针对附属国的税收体制,称为衮玛达税。
灭亡
反映出与中国周代以来形成的天命观极其类似的王权观念。
第二节 公元前2一前1千纪两河流域地区的王国
一、公元前2千纪初期的人口流动浪潮
阿摩利人,属于赛姆人的一支,沃尔第三王朝灭亡之后,阿摩利人占据乌尔第三王朝的各个重镇。
在两河流域南部,由阿摩利人建立的国家初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伊新王朝
他们承袭乌尔第三王朝的统治模式
目前所发现的最后一部苏美尔文法典编纂于这个时期,即《里皮特伊斯塔法典》
拉尔萨国家
在文化上更多的表现出游牧民族原始、粗放的特点。在以后巴比伦文明形成过程中,这也成为其重要特征。
打败伊新,统一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地区。
埃什努纳、卡扎鲁、马拉德等国家先后出现
在底格里斯河及其支流迪亚拉河流域
阿摩利人建立起马瑞、阿淑尔等国家
幼发拉底河中游地区
阿摩利人苏姆阿布建立的巴比伦城开始崛起,之后,巴比伦国家第六任王即位,即汉穆拉比。 汉穆拉比开创巴比伦统治的新纪元,史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
二、古巴比伦王国
历史
征服战争
汉穆拉比统治下的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当时古巴比伦王国已经基本囊括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全部版图。
汉穆拉比逝世后,两河流域南部原城邦相继独立
边境地区,游牧民族阿摩利人不断骚扰。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上游地区,新的游牧民族胡里人出现
游牧民族加喜特人
在安纳托利亚地区,赫梯人建立的王国不断扩张,于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攻克巴比伦城,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政治体制
延续在阿卡德王国开始形成的、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逐渐确立的中央集权统治方式。
古巴比伦官僚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组成
中央官僚体系包括宫廷官员和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之下,有政务性官员,有事务性官员,有军事性官、宗教文化性官员。
沙卡那库是王派驻地方的最高长官。其下是沙批尔那瑞姆,另外还有市长拉比阿努
常备军。伊尔库制度是古巴比伦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义务兵、雇佣兵。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迄今所发现的篇幅最长的文献之一,也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完备的成文法典。全文镌刻在一块高大的黑色玄武岩圆柱上,石碑高175厘米。除法典外,还有不定期的米沙如敕令
社会结构
自由人(阿维鲁)
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等级区别。依附民和奴隶几乎没有机会获得阿维鲁身份。
依附民或半自由人(穆什钦努)
奴隶(瓦尔杜)
世袭官僚制度、土地买卖制度、婚姻财产制度等都保证贵族等级的封闭性。
三、亚述的兴起(古亚述、中亚述时期)
阿淑尔城邦与古亚述时期
阿淑尔是亚述国家最早的统治核心,是亚述人主神阿淑尔神崇拜的中心。
控制着贸易路线
阿淑尔城邦沿袭许多苏美尔城邦时期流传下来的城邦统治因素。
阿摩利人沙姆什阿达德一世篡夺阿淑尔王位,向两河流域发动扩张战争。
以阿淑尔城为中心建立专制王国。
引进两河流域南部的统治方式,比如王的称号沙如姆
制定王室用语,后来发展为亚述方言。
征服马瑞等城邦国家
后被古巴比伦王汉穆拉比吞并
中亚述王国
古亚述结束后的近300年时间里,亚述地区没有出现独立国家。 知道阿淑尔乌巴里特统治时期,亚述地区重新出现独立国家,史称中亚述王国。
亚述正式进入地区强国之列,与赫梯帝国、巴比伦和埃及平起平坐。
沙尔马内塞尔一世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
兴建新都
名年官制度
提格拉特皮莱塞尔一世
短暂复兴
中亚述社会
中亚述法律汇编
四、中巴比伦王国
赫梯人攻陷巴比伦城,之后加喜特人出现在巴比伦地区建立了新王国,史称中巴比伦王国,或称加喜特王朝。
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
三阶段
入主巴比伦地区之前
加喜特人国家形成时期
国际关系活跃时期
与埃及关系时期(即阿玛尔纳时期)
与亚述和赫梯关系时期
与亚述和埃兰关系时期
大力恢复、重建古代贸易商道
亚述与巴比伦的关系成为以后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阿拉米亚人的势力日益壮大,亚述与巴比伦统治者多次联手遏制。埃兰人再次对巴比伦地区发动大规模攻击。
此后,巴比伦王权控制在一个以伊新为中心的新王朝手中,史称伊新第二王朝。
第三节 公元前2一前1千纪的古代西亚王国
一、赫梯王国
印欧人的移民
赫梯人将自身的风俗文化融入当地土著的哈梯人文化当中,并吸收印欧人的其他移民的文化。 与古亚述商人有往来,赫梯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两河流域文明特色。
赫梯古王国和中王国
赫梯王哈图西里一世统一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各个城邦。以哈图沙为首都,建立赫梯王国。 赫梯人自称哈梯国人。
这里有充足的雨水和河水,以农业为主。有铅矿、铜矿、银矿和木材资源。唯一没有的是冶炼青铜器所必需的锡矿。
铁列平颁布了王位继承法,这是迄今最早的、记录在案的王位继承法规。
王位斗争持续,但国家发展并未停止。
新赫梯王国
主要谈到与埃及、巴比伦、米坦尼国家、亚述人之间的矛盾。
新赫梯时期
延续赫梯帝国统治传统。使用赫梯帝国王室语言和文字。
多元文化特色。采用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书写赫梯语言。在自己的语言中加入各种语言因素,包括源自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叙利亚地区的胡里语以及赫梯人共同到达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其他印欧人移民使用的帕莱语和卢维语,当然也包括安纳托利亚地区土著居民的语言,如哈梯语等。
二、米坦尼王国
主要居民是胡里人,但其统治者则是米坦尼人。
与周围的赫梯、中巴比伦和埃及建立对等的国家关系。
接受两河流域文化,并融合自身文化特色,创造出胡里文化。深刻影响赫梯帝国文化。经赫梯人继续传播,影响古代希腊文化。
三、叙利亚地区的国家
多以一座城市为中心
以乌加里特为例,概括主要特征。
此地处于强大的赫梯王国和埃及王国之间,乌加里特国家曾经先后沦为埃及和赫梯的附属国,甚至一度被并入赫梯版图
地理位置特殊,商业发达。
叙利亚地区居民以塞姆语居民为主。乌加里特居民以迦南人和胡里人居多。
阿卡德语为官方通用语言。
乌加里特楔形文字泥板文献中出现一种新型语言迦南语。
新一轮移民浪潮兴起,摧毁和打击地中海沿岸的一批国家,多数叙利亚国家消失。
四、埃兰国家
伊朗高原西南部的边境民族,从来没有完全融入到两河流域文明中,两河流域人也似乎从来没有把他们视为外族。
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史前时期
古埃兰时期
中埃兰时期
新埃兰时期
民族不祥。埃兰文字与两河流域文字几乎同时出现。
阿卡德语是很长时期埃兰人使用的官方语言文字。
第四节 公元前1千纪的帝国
在东方,巴比伦和亚述的关系相对稳定,埃兰国家处于发展黄金时期。
在西北方,赫梯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走向末路。
在地中海东岸、叙利亚沿岸及内陆地区,叙利亚各小国遭受打击。
在南方,埃及统治版图发生变化。
在地中海上,迈锡尼文化和塞浦路斯文化,出现文化衰落和倒退现象。
一、公元前1千纪的人口流动及构成
海上民族侵袭运动只是当时古代西亚、北非各国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中的一个方面,过度扩张、人口膨胀、自然灾害、政治统治爆发危机等问题积重难返。海上民族。并不是造成巨大影响的民族,另一个民族集团已经出现,就是阿拉米亚人。
中亚述晚期,阿拉米亚人开始成为边境大患。
阿拉米亚文化在阿拉米亚国家灭亡后仍然充满活力,阿拉米亚观念曾经一度成为亚述宫廷时尚。
阿拉米亚语是最早的基督教语言。
阿拉米亚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但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活动的霸主是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
主要从事各类王室奢侈品的贸易。
腓尼基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之一。
犹太-以色列人及其国家
第一圣殿时期。第二圣殿时期或后放逐时期。巴比伦之囚
二、亚述帝国
对外征服,扩张版图
政治结构
君主权力进一步极权化。
稳定和改革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建立内外有别的管理机制。
建立强大的军队体系。
社会结构
国王占据着等级金字塔的顶端,其下是宫廷及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和各个行省的行政长官及其家族成员。后者组成贵族等级,拥有众多特权。
知识分子阶层比较庞大。
中下层平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最底层是奴隶。
三、新巴比伦王国
这一时期是迦勒底人,成为反抗亚述帝国统治的主力军。
那布珀拉沙尔巩固统治。尼布甲尼撒,那布尼德
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的历史纠葛
巴比伦文明与亚述文明的关系
都起源于苏美尔文明。他们继承苏美尔人的多神崇拜、宗教仪式、宇宙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波斯帝国
居鲁士首先统一波斯人各部落,之后发动米底战争。灭新巴比伦
波斯帝国军事征服
居鲁士
冈比西斯
大流士一世
薛西斯
政治和社会结构
行省统治
存在部分特殊区域
交通体系完善
多种官方语言并存
臣民划分为四个集团
祭司、贵族和武士集团。
书记(官僚)和商人集团。
手工艺人集团。
农民集团。
琐罗亚斯德教与波斯帝国统治。
琐罗亚斯德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一神教崇拜观念的宗教,最早的帝国国教。
接受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
第五节 上古西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