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春秋战国时期思维导图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思维导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知识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政治
列国纷争
春秋五霸
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代表:齐,晋,楚,吴,越先后建立霸权
战国七雄
背景:卿大夫掌权,三家(韩赵魏)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代表:齐,楚,秦,燕,赵,魏,韩
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环
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
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
周边民族的频繁来往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
周边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变法运动
背景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
国富强兵
结果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
内容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实际承认土地私有)
军事
奖励军功,剥削和限制贵族权力
行政管理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基层治理
实行什伍连坐,强制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
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农业
耕作方式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广泛推广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工商业
发展原因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打破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表现
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出一批中心城市
文化
孔老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伦理观念
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
治国理念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应随时代变化进行改良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书籍
《易》《书》《诗》《礼》《春秋》
《论语》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核心观念
将天地万物本源归结为抽象的“道”
朴素的辩证发思想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
百家争鸣
社会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统治需求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战国时期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代表
儒家
孟子
人性善,仁政
荀子
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