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教育史
考研知识--中国古代教育史,如清朝“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官学教育的改革有(清)官学体制、(清)教学方法改革:六步黜陟法。
编辑于2023-07-18 22:04:57 河南中国古代教育
夏商西周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教育内容:“六艺”
育士制度
1.家庭教育(先)
私学
2.学校教育(后)
中央官学
国学
大学
小学
地方官学
乡学
小学
家塾
党庠
州序
乡校
选士制度
世袭制,无需选士
春秋战国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百家争鸣
育士制度
稷下学宫
简介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性质)
特点
学术自由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
管理规范
意义
私学兴起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
士阶层的出现
表现
养士之风盛行(既是原因又是表现)
百家争鸣
私学发展
儒墨两家被称为“显学”
意义
教育思想
孔子
一、教育实践:办私学;编六经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区别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思想
二、教育作用
对社会:庶富教
对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三、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四、教育内容:[文、行、忠、信]/[文与行]
教材:六经
学科:六艺
六、道德教育:仁义为本
原则和方法(6条)
五、教育方法:好学启因
(一)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
(二)学思行并重
(三)启发诱导
(四)因材施教
七、论教师:学诲以爱教知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温故而知新
八、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孟子
一、教育实践:思孟学派,强调仁政
思想
二、教育作用:性善论
对个人:“存心养性”;“求放心”
对社会:“行仁政,得民心”
三、教育目的:明人伦
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四、(内容)“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五、(方法)教学思想
(一)深造自得
(二)盈科而进
(三)教亦多术
(四)专心致志
荀子
一、教育实践:口口相传,“六经”
思想
二、教育作用:性恶论
“化性起伪”
三、(目的)培养目标:大儒
四、教育内容:儒经
五、学习过程与方法:闻见知行、积微见著、解蔽救偏
六、论教师:提倡尊师
墨子
一、教育实践:“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思想
二、教育作用:“素丝说”
三、(目的)培养目标:兼士
四、教育内容:科技知识、思维训练
五、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道家
法家
《大学》
《中庸》
《学记》
一、简介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教育学的雏形”
二、内容
(一)教育作用于目的:教育与政治结合
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对社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三)教学原则:“长发道长等孙息(孙:“豫时孙摩”/学不躐等)”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教学相长
豫时孙摩
预防性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观摩原则
藏息相辅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五)教师论
尊师重教
为师要求
教学相长
三、评价
《乐记》
秦朝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法制统管
育士制度
1.统一文字
2.严禁私学
3.吏师制度
两汉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独尊儒术
育士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私学
书馆
经馆
选士制度
察举制
教育思想
董仲舒
一、教育实践
思想
二、教育作用:人性论
人性论
性三品
三、教育内容:六经
五、论道德教育
1.德育作用/地位
2.德育内容
3.德育原则与方法
四、教育方法:专心致志、精思要旨、勉强努力
王充
一、教育实践
思想
二、教育作用:人性论
对个人:性三品
对社会:隐效性、间接性
三、(目的)培养目标:五个级别,主要培养“鸿儒、文人”
四、教育内容:古文经学
五、(方法)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六、评价
魏晋南北朝
育士制度
中央官学
1.曹魏:太学、律学
2.西晋:国子学
3.南朝宋:四馆(儒、玄、文、史学馆)、总明观
4.北魏:太学、中书学/国子学、皇宗学
地方官学
北魏:州郡学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
教育思想
颜之推
一、教育实践:《颜氏家训》
我国第一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一)必须重视教育(3条+评价)
(二)教育目标
1.通才
治国人才
2.专才
冲破“君子、圣人”抽象的培养目标
(三)教育内容:德艺周厚
1.德
2.艺
3.关系
4.评价
三、家庭教育
(一)重视早教
原因
1.(可塑性强)
2.(最佳期)
(二)原则与方法(7条+评价)
隋唐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崇儒兴学,兼用佛道
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即是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夏:司徒(教化) 西周:大司乐——国学;大司徒——乡学(兼管教育) 汉:太常(文化教育) 隋唐:国子监(教育)
最高教育行政机构首长:国子祭酒
育士制度
中央官学
六学一馆
对口专科学校
地方官学
州县二级制
私学(兴盛)
初级私学(由汉代书馆演变)
高级私学(由汉代经馆演变)
书院萌芽
选士制度
科举制
一、性质
二、发展
1.隋:产生
2.唐:发展
三、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四、影响
教育思想
韩愈
一、教育实践
(一)三运动
(二)著作
二、教育思想
(一)文化观
(二)教育作用
(三)人才培养
(四)人才选拔
(五)教师观(《师说》)
1.尊师原因/教师地位
2.教师任务
3.择师标准
4.师生关系
三、评价
宋朝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兴文教、抑武事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一、(宋)官学体制
二、(北宋)三次兴学
(一)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宋仁宗
1.中央官学
创建太学,苏湖教学法
2.地方官学
普遍设立
3.科举制度(改方法)
改革科举,停贴经、墨义
4.专科学校(无改革)
5.改革学制(无改革)
(二)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宋神宗
1.中央官学
改革太学,三舍法
2.地方官学
普遍设立
3.科举制度(改内容)
改革科举,《三经新义》
4.专科学校
创立武学、律、医学等
5.改革学制(无改革)
(三)崇宁兴学:蔡京主持,宋徽宗
1.中央官学
新建辟雍,积分法
2.地方官学
普遍设立
3.科举制度
停止科举,学校取士
4.专科学校
创立算、书、医、画学等
5.改革学制
县-州-太学 三级相联
(四)评价
三、(宋)教学方法改革
(一)三舍法(王安石,宋神宗,熙宁兴学)
(二)苏湖教学法(范仲淹,宋仁宗,庆历兴学)
(三)积分法(蔡京,宋徽宗,崇宁兴学)
选士制度
科举继续发展
元朝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遵用汉法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一、(元)官学体制
二、(元)教学方法改革
(一)升斋等第法
(二)社学
选士制度
科举中落
明朝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一、(明)官学体制
二、(明)教学方法改革:监生历事
选士制度
科举鼎盛并僵化
清朝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一、(清)官学体制
二、(清)教学方法改革:六步黜陟法
选士制度
鸦片战争前:科举进一步僵化 鸦片战争后:科举腐败、废除
宋元明清
育士制度
(宋元)书院的发展(高级私学)
一、简介
二、发展
唐(萌芽)
宋(制度化)
元、明、清(官学化)
书院教育的特点
三、典型书院
宋: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
1.简介
2.内容:“教学修事物”(5条)
3.意义
明:东林书院
1.简介
2.特点
3.意义
清
诂经精舍与学海堂
1.简介
2.特点
3.意义
漳南书院
1.简介
2.教育目标
3.教育内容:实学与六斋
4.教育方法:习行
四、书院教育的特点
1.书院精神(自由)
2.功能
3.组织
4.制度/管理
5.教学
6.学习
7.师生关系
8.发展倾向
9.书院作用/意义
私塾与蒙养教材的发展(低级私学)
蒙学
私塾
蒙学教材
教育思想
朱熹(宋元)
一、教育实践
思想
二、教育作用:“人性论”
性即理,即仁、义、礼、智。 教育作用“变化气质”,“存天理,灭人欲”
三、教育目的:明人伦
四、教育阶段(学制):小学、大学
五、教育方法:朱子读书法
1.含义“心志体力渐熟”
(1)虚心涵泳
(2)居敬持志
敬: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3)切己体察
(4)着紧用力
(5)循序渐进
(6)熟读精思
2.优点
3.局限
六、德育
任务: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王安石(宋元)
一、教育实践
1.著作
2.主持熙宁兴学(宋神宗)
3.改科举
二、思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培养崇尚道德,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
三、系统的人才理论
1.教之之道:人才培养问题
2.养之之道:人才管理问题
3.取之之道:人才选拔问题
4.任之之道:人才使用问题
2.教育内容: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为标准——经术、武事、朝廷礼乐刑政之事
王守仁/王阳明(明清)
一、教育作用:致良知
良知的含义
良知的特点
二、教学原则:随人分限所及
三、论教学
1.教育内容
2.教学方法
四、论儿童教育
王夫之(明清)
灭人欲
黄宗羲(明清)
反对君主专制
颜元(明清)
一、简介:“唯物主义”;批判传统教育
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三、实学教学观
漳南书院
1. 简介
2. 教育目标
3. 教育内容:实学与六斋
4. 教育方法:习行
批判理学的教育思想(明末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