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讲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无数据
第三讲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主体及目标:ISP,媒体,政府,机构与组织,企业,个人。
编辑于2023-07-23 17:45:15 湖北省第三讲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主体及目标:ISP,媒体,政府,机构与组织,企业,个人
传播特点
技术上相对复杂性
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与高控制权
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
可互动性
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论坛形式:专题、综合、专业、有限制式、半限制式、无限制式
作用
对网民
自我表现
社会互动
社会报偿
对网站
培育用户粘性
了解研究网民
构建网站品牌
对社会
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
民意表达与社会记录的重要渠道
公共服务平台
群体的培育空间
网络文化的孕育地
web2.0时代论坛的价值
成员关系
成员的需求关系(图示)
追求成就者
探索者
社交活动者
恶作剧者
成员的权力关系(图示)
即时通讯: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传播功能
个体交流
信息共享
人脉资源累积
个人信息与情绪披露
传播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技术平等、单核多线程)
同步的交流时效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交流的可控性
选择交流对象
设置在线状态
选择交流手段
控制时间与节奏
传播关系: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六度分割,小世界理论)
社会影响
社会人群分化
即时通讯交流形成的交际圈带来人群分化
作为文化符号的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带来人群分化
舆论形成
舆论接力
集体签名
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发起机制民间性
社会动员:网络扁平性
社会动员:人情基础
社会动员:过程的相对隐蔽性
社会动员:高效率
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个性化平台
传播特点
个体构成传播中心
内容自由度较高
传播手段相对单一
传播节奏自由
私人话语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界限模糊
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自我塑造与后台前移)
博客阅读者的使用与满足(社会归属感)
社会意义
构建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
研究者的个人研究成果的分享
整合者对知识体系的梳理
机构博客进行的知识生产或分享
公民新闻、个人出版等推动去中心化传播
促进个体与社会间的能量交换
博客民间记录成为官方历史记录的补充
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博客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生物链)
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专业的深阅读习惯
较少的干绕性
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基本特点
维基传播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多对多协同
去中心化的平等对话
焦点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结合
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自我提升需求
自我表达需求
社会分享需求
社会报偿需求
需求层次理论
维基主要应用方向
基于维基的知识生产
基于维基的新闻传播
基于维基的社会协作(维基经济)
SNS:小世界的映射
传播结构
SNS的基本单元
社交关联
内容关联
兴趣关联
时间关联
空间关联
活动关联
SNS的强连接与弱连接(三度影响力原则)
传播特点
确立了以个人为网络传播的节点的地位
拓展了表达与互动的维度与形式
突出社会网络在公共传播中的作用
从虚拟互动向现实互动的转折
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基础需求:社会关系拓展
基本社交策略:展示与社会控制
互动:SNS的多重表演可能性
游戏门槛低
游戏风险低
偷菜成就感
光明正大的“偷”
社交中的风险:曝光过度
个人档案中的隐私信息泄露
有意或无意的位置泄露
个人及家人状态、行踪的过多暴露
文件中隐含的元数据信息
社交质量与生活质量:不确定的报偿
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传播特点
内容上的微型化
传播的移动化
传播的碎片化
交流结构是的开放性
社交与信息传播有机结合
微博个体用户需求
公共信息获取
自我记录与表达
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
信息与知识的积累、归档
微博的社会意义
公共信息系统
公共知识系统
公共沟通系统
服务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动员系统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社交平台的价值(拉踩微博)
公共信息诉求vs私人关系诉求
媒体取向vs社交取向
营销及服务平台的价值
媒体的价值
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价值
互联网连接器的价值
朋友圈及其影响
微信朋友圈与微博传播模式的比较
大圈子与小圈子
求异与求同
开放与封闭
朋友圈几类典型现象
晒:无自晒,不微信
赞:每个朋友圈都有几个点赞党
汤:鸡汤派与养生派盛行
谣: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或伪科学泛滥
微信群及其影响
微信群的传播手段
生态系统与传播特点
保持活跃手段
刺激源
群内仪式
线下活动
游戏
圈子化生存
基于现实社交关系
基于行业联系
基于思想交流
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中用户的阅读倾向
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
顺应懒用户的信息推送模式
明确的落点与完美到达率带来的诱惑
信息超载时代的减法思维
三种信息圈是关联效应
公众平台的局限性
点开率有限
表现形式受限
系统相对封闭
覆水难收的发布机制
获得粉丝的难度相对较大
用户粘性难以维系
深度阅读与移动阅读间的冲突
有限的推送次数与媒体时效性的冲突
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APP技术的兴起
APP及其传播特点
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从现场到在场
电视时代用于观看的现场
移动时代新闻直播中的现场进入与在场感
在场个体的存在感与主观视角
现场中的幕后感
社交互动性直播:表演&在场感、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