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赋
两汉词赋,以时间为线索,共记录了三种赋的类型,分别是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己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 东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
编辑于2023-07-24 15:17:54 江西唐诗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唐诗的各各流派。如初唐上官体: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状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
宋词的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如欧阳修 词作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对象: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所做的具体分析、阐述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揭示与总结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体用及形式美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则属于文学理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唐诗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唐诗的各各流派。如初唐上官体: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状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
宋词的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如欧阳修 词作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对象: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所做的具体分析、阐述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揭示与总结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体用及形式美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则属于文学理论。
汉赋
西汉
骚体赋及“九体”
贾谊与汉初骚体赋 《吊屈原赋》《鵩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汉大赋与骚体赋相辅相成
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
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
《招隐士》和《长门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司马相如《大人赋》以骚体形式而用大赋手法 《哀秦二世赋》《长门赋》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境的一篇
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
梁孝王筑有梁园,枚乘,庄忌,邹阳,公孙诡和羊胜均聚梁园,形成彬彬之盛的良好氛围
枚乘独步
《忘忧馆柳赋》,《七发》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强调精神健康,体现了逸豫亡身而明理救命的道理
《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
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说明汉赋是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也说明汉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
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赋中的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三是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四是《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
傅毅《七激》张衡《七辩》马融《七厉》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
《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
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
浪漫的巨丽之美
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三言排比句式达到紧迫、急促的效果,使作品具有奔腾跳跃的气势
扬雄四赋 《羽猎赋》《长杨赋》 《甘泉赋》《河东赋》
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民本思想)
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
《甘泉赋》的艺术成就
一是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
二是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
三是对骚体赋予新的功能,用这种文体来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声威
西汉其它赋家的创作
设辞类作品的出现及流脉
东方朔《答客难》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
枚皋才思敏捷,创作赋成果最多
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
一是“与古诗同义”的大者,强调其风喻功能 二是“辩丽可喜”的小者,强调其虞说即娱乐功能
王褒《洞箫赋》的生命感应观念 以悲为美的风尚 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 “萧声咽”
东汉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京都赋的缘起
《两都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两都赋》的艺术成就
一是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 二是详略有致,别具匠心
按空间进行铺陈时别具匠心,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笔法
《二京赋》的艺术成就
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
一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事象 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二者的同异
前者题旨相对复杂,二者侧重面不同 前者描写长安景观时采用回环往复的笔法,后者则简化了一些程序
都用理性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象与朝政礼仪的处理上持相同态度 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离和矛盾的倾向 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瑰颖独标的《鲁灵光殿赋》
王延寿,全篇贯穿灵异怪诞之气,统一于尚奇尚怪的审美风尚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
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
刘歆《遂初赋》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班彪《北征赋》是乱世叹兴亡之作,作于避难期间
班昭《东征赋》作于承平之世
蔡邕《述行赋》衰世叹治乱之作
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
抒情小赋的出现
带有自传性质的骚体赋 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
张衡《归田赋》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
汉末小赋的批判精神和感伤情调
张壹《刺世疾邪赋》和祢衡《鹦鹉赋》 对污浊现实的批判更是尖锐深刻,针针见血 咏物即咏人,因物入情,物我和一
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己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 东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
汉赋
西汉
骚体赋及“九体”
贾谊与汉初骚体赋 《吊屈原赋》《鵩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汉大赋与骚体赋相辅相成
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
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
《招隐士》和《长门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司马相如《大人赋》以骚体形式而用大赋手法 《哀秦二世赋》《长门赋》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境的一篇
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
梁孝王筑有梁园,枚乘,庄忌,邹阳,公孙诡和羊胜均聚梁园,形成彬彬之盛的良好氛围
枚乘独步
《忘忧馆柳赋》,《七发》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强调精神健康,体现了逸豫亡身而明理救命的道理
《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
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说明汉赋是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也说明汉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
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赋中的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三是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四是《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
傅毅《七激》张衡《七辩》马融《七厉》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
《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
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
浪漫的巨丽之美
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三言排比句式达到紧迫、急促的效果,使作品具有奔腾跳跃的气势
扬雄四赋 《羽猎赋》《长杨赋》 《甘泉赋》《河东赋》
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民本思想)
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
《甘泉赋》的艺术成就
一是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
二是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
三是对骚体赋予新的功能,用这种文体来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声威
西汉其它赋家的创作
设辞类作品的出现及流脉
东方朔《答客难》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
枚皋才思敏捷,创作赋成果最多
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
一是“与古诗同义”的大者,强调其风喻功能 二是“辩丽可喜”的小者,强调其虞说即娱乐功能
王褒《洞箫赋》的生命感应观念 以悲为美的风尚 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 “萧声咽”
东汉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京都赋的缘起
《两都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两都赋》的艺术成就
一是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 二是详略有致,别具匠心
按空间进行铺陈时别具匠心,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笔法
《二京赋》的艺术成就
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
一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事象 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二者的同异
前者题旨相对复杂,二者侧重面不同 前者描写长安景观时采用回环往复的笔法,后者则简化了一些程序
都用理性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象与朝政礼仪的处理上持相同态度 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离和矛盾的倾向 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瑰颖独标的《鲁灵光殿赋》
王延寿,全篇贯穿灵异怪诞之气,统一于尚奇尚怪的审美风尚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
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
刘歆《遂初赋》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班彪《北征赋》是乱世叹兴亡之作,作于避难期间
班昭《东征赋》作于承平之世
蔡邕《述行赋》衰世叹治乱之作
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
抒情小赋的出现
带有自传性质的骚体赋 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
张衡《归田赋》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
汉末小赋的批判精神和感伤情调
张壹《刺世疾邪赋》和祢衡《鹦鹉赋》 对污浊现实的批判更是尖锐深刻,针针见血 咏物即咏人,因物入情,物我和一
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己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 东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