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对象: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所做的具体分析、阐述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揭示与总结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体用及形式美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则属于文学理论。
编辑于2023-07-24 15:24:29 江西唐诗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唐诗的各各流派。如初唐上官体: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状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
宋词的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如欧阳修 词作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对象: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所做的具体分析、阐述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揭示与总结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体用及形式美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则属于文学理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唐诗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唐诗的各各流派。如初唐上官体: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状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
宋词的发展史,以时间为线索,如欧阳修 词作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对象: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所做的具体分析、阐述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揭示与总结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体用及形式美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则属于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对象: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先秦两汉
诗言志
诗以言志
修辞立诚
写文章不玩弄词藻,要有真情实感
文质彬彬与温柔敦厚
诗文作品的辞藻、声律等表现形式与其所欲表达的内容达到完美融合
表达情感适度,有节制,温润含蓄
赋比兴
道法自然
无为,贵真,朴素
反对矫揉造作,强调创作意念的自然触发与一气呵成,表现出重视灵感和直觉的倾向
抒发真情实感,张扬个性
反对文饰的泛滥
得意而忘言
虚静与物化
不滞于外物,不为外物所扰
物我泯化
风教与原道
风教与兴观群怨
美刺与发愤抒情
原道宗经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重在追求理解作品的正确性,包括正确索解作品的本旨和诗人写作的意图,反对离开篇旨,刻板拘泥于字句去揣摩、解说诗意——以己之意追溯诗人之志
结合时代社会和个人生平
赋诗言志与诗无达诂
诵古,吟咏他人诗章言自己之志
申“处”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确定意思;读者阅读作品所得、欣赏理解和评价意见难以取得一致
无知音与有知音
表示读者对作者、作品获得深刻理解,并做出准确评价
知音者不止应当是有关学说、技能的专家,而且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精神,能够说真话,不媚附权贵,不随波逐流,除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实际,没有其他私念和目的
魏晋南北朝
文以气为主
体气和体性
指人的生理功能和特征,还指人的个性、情感、意志等心理功能和特征
文气是基于体气而形成,是创作主体的气质禀赋、个性才华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体指文学作品的风格,刘勰《体性》将作品风格一分为八: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性指作家的个性和才能
风骨
风骨是指一种刚健清峻、高迈光华的艺术风格;风骨与言、辞等文体要素密切相关,包括语言体式的凝练、严谨、周密,风之美来自情,是一种充满郁勃之气、具有力度之美的情感
养气
气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生理基础,养气的方法是节宣,是“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气也指作家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和阅历识见
为文之用心
文心与情采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为情造文,华丽的辞采要用来表达真情实感
感物与神思
物感主要指自然与社会现象对作者所产生的感染,所激起的情感
神思主要讨论在物感的基础上,文学创作如何进行构思与想象;情物交融,言意关系;引: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
直寻与自然英旨
直寻指自然感兴,不假雕饰的诗学创作原则;强调五言诗创作采用感物缘情、直观感受的方法,达到自然天成的诗学标准,否定过分用典与声律的诗法
熔裁与总术
熔意与裁辞
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撮辞以取要
适分所好,修短有度
总术乃是对于文章写作的总体规律的把握与运用
诗缘情而绮靡
文学,文章与文笔之分
文指有韵,有华丽的词藻,抑扬悦耳的音律与婉丽动人的情感相结合;笔也要求讲究构思的巧妙
诗缘情
诗缘情而绮靡,重视文学自身审美特性;(文学自觉)
从诗赋欲丽到骈偶说、声律论
对偶和辞采,永明声律说,沈约,谢眺
通变和时序
通变则久
通指会通,变指变易;质文代变,文学发展过程要斟酌于质文之间;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时序指古今历史的发展演进;
本末源流,还宗经诰;
文变染乎世情
世情是指一个时代的治乱兴衰、社会风尚及学术文化风貌;
唐宋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兴寄与讽喻
兴寄要求诗歌有所寄托,所寄托的还必须是有关政教的;
风骨则要求感情真实、充沛,文风刚健有力;
讽喻: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以明道与道圣文至
有补于世与有为而作
言必中当世之过;反对的是刻镂组绣、刻意为文的制作倾向;
自然成文,随物赋形,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作文害道与道本文末
兴象、味外之旨
兴与兴象
兴象是意象的一种,是按照“兴”这种方式产生和结构的意象
言象意,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故言者之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意境与思与境偕
意境是在物境和情境的基础之上道出人生和宇宙的真谛,从而使读者得到深刻的启迪和领悟
诗人的情思要与诗境相偕,不能脱离客观之境
滋味与味外之旨
滋味是超越语言阐释、隽永绵长的感性审美特征
诗歌应有的美感特征
诗法与妙语
诗格和诗法
黄鲁直: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
指把带有市民民俗文化色彩的题材或话语加以诗话或雅化
用前人诗材于诗中,其旨在于创造新的意境(使事用典)
诗有别材与妙悟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以禅喻诗,妙悟
元明清
格调,性灵,神韵
复古与格调
沈德潜,格指诗歌表现思想之格式,调则为诗语之音调
童心与性灵
袁枚,写诗从各人的性情出发,表现真情实感;重灵感,才情,强调诗歌自然天成
情景与神韵
情中景,把客观景物化为诗人意中的主观的景;景中情,把诗人主观情感化为客观景物
王士禛,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叶燮,《原诗》
义法与文言
方苞,义法说,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阮元,骈文方足为文,古文不足称文,只能称言
骈散合一说
辨词体与尊词体 说明词的文体特点,确定词的特殊地位; 肯定词的价值;
艳科,当行与诗词一理
醇雅与意内言外
推崇雅词
突出政治道德在词的创作中的作用
寄托出入,沉郁温厚与重拙大
重指气格沉着凝重
叙事与传神
话须通俗方能远
虚实与真幻
写形和传神
叙法与文法
叙事之法与文章之法
意趣神色与本色当行
意趣神色为主
意旨,生趣,风神,色彩
依腔合律与本色当行
《史记》与《西厢》一副手眼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所做的具体分析、阐述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揭示与总结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体用及形式美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则属于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对象: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先秦两汉
诗言志
诗以言志
修辞立诚
写文章不玩弄词藻,要有真情实感
文质彬彬与温柔敦厚
诗文作品的辞藻、声律等表现形式与其所欲表达的内容达到完美融合
表达情感适度,有节制,温润含蓄
赋比兴
道法自然
无为,贵真,朴素
反对矫揉造作,强调创作意念的自然触发与一气呵成,表现出重视灵感和直觉的倾向
抒发真情实感,张扬个性
反对文饰的泛滥
得意而忘言
虚静与物化
不滞于外物,不为外物所扰
物我泯化
风教与原道
风教与兴观群怨
美刺与发愤抒情
原道宗经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重在追求理解作品的正确性,包括正确索解作品的本旨和诗人写作的意图,反对离开篇旨,刻板拘泥于字句去揣摩、解说诗意——以己之意追溯诗人之志
结合时代社会和个人生平
赋诗言志与诗无达诂
诵古,吟咏他人诗章言自己之志
申“处”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确定意思;读者阅读作品所得、欣赏理解和评价意见难以取得一致
无知音与有知音
表示读者对作者、作品获得深刻理解,并做出准确评价
知音者不止应当是有关学说、技能的专家,而且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精神,能够说真话,不媚附权贵,不随波逐流,除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实际,没有其他私念和目的
魏晋南北朝
文以气为主
体气和体性
指人的生理功能和特征,还指人的个性、情感、意志等心理功能和特征
文气是基于体气而形成,是创作主体的气质禀赋、个性才华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体指文学作品的风格,刘勰《体性》将作品风格一分为八: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性指作家的个性和才能
风骨
风骨是指一种刚健清峻、高迈光华的艺术风格;风骨与言、辞等文体要素密切相关,包括语言体式的凝练、严谨、周密,风之美来自情,是一种充满郁勃之气、具有力度之美的情感
养气
气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生理基础,养气的方法是节宣,是“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气也指作家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和阅历识见
为文之用心
文心与情采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为情造文,华丽的辞采要用来表达真情实感
感物与神思
物感主要指自然与社会现象对作者所产生的感染,所激起的情感
神思主要讨论在物感的基础上,文学创作如何进行构思与想象;情物交融,言意关系;引: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
直寻与自然英旨
直寻指自然感兴,不假雕饰的诗学创作原则;强调五言诗创作采用感物缘情、直观感受的方法,达到自然天成的诗学标准,否定过分用典与声律的诗法
熔裁与总术
熔意与裁辞
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撮辞以取要
适分所好,修短有度
总术乃是对于文章写作的总体规律的把握与运用
诗缘情而绮靡
文学,文章与文笔之分
文指有韵,有华丽的词藻,抑扬悦耳的音律与婉丽动人的情感相结合;笔也要求讲究构思的巧妙
诗缘情
诗缘情而绮靡,重视文学自身审美特性;(文学自觉)
从诗赋欲丽到骈偶说、声律论
对偶和辞采,永明声律说,沈约,谢眺
通变和时序
通变则久
通指会通,变指变易;质文代变,文学发展过程要斟酌于质文之间;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时序指古今历史的发展演进;
本末源流,还宗经诰;
文变染乎世情
世情是指一个时代的治乱兴衰、社会风尚及学术文化风貌;
唐宋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兴寄与讽喻
兴寄要求诗歌有所寄托,所寄托的还必须是有关政教的;
风骨则要求感情真实、充沛,文风刚健有力;
讽喻: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以明道与道圣文至
有补于世与有为而作
言必中当世之过;反对的是刻镂组绣、刻意为文的制作倾向;
自然成文,随物赋形,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作文害道与道本文末
兴象、味外之旨
兴与兴象
兴象是意象的一种,是按照“兴”这种方式产生和结构的意象
言象意,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故言者之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意境与思与境偕
意境是在物境和情境的基础之上道出人生和宇宙的真谛,从而使读者得到深刻的启迪和领悟
诗人的情思要与诗境相偕,不能脱离客观之境
滋味与味外之旨
滋味是超越语言阐释、隽永绵长的感性审美特征
诗歌应有的美感特征
诗法与妙语
诗格和诗法
黄鲁直: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
指把带有市民民俗文化色彩的题材或话语加以诗话或雅化
用前人诗材于诗中,其旨在于创造新的意境(使事用典)
诗有别材与妙悟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以禅喻诗,妙悟
元明清
格调,性灵,神韵
复古与格调
沈德潜,格指诗歌表现思想之格式,调则为诗语之音调
童心与性灵
袁枚,写诗从各人的性情出发,表现真情实感;重灵感,才情,强调诗歌自然天成
情景与神韵
情中景,把客观景物化为诗人意中的主观的景;景中情,把诗人主观情感化为客观景物
王士禛,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叶燮,《原诗》
义法与文言
方苞,义法说,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阮元,骈文方足为文,古文不足称文,只能称言
骈散合一说
辨词体与尊词体 说明词的文体特点,确定词的特殊地位; 肯定词的价值;
艳科,当行与诗词一理
醇雅与意内言外
推崇雅词
突出政治道德在词的创作中的作用
寄托出入,沉郁温厚与重拙大
重指气格沉着凝重
叙事与传神
话须通俗方能远
虚实与真幻
写形和传神
叙法与文法
叙事之法与文章之法
意趣神色与本色当行
意趣神色为主
意旨,生趣,风神,色彩
依腔合律与本色当行
《史记》与《西厢》一副手眼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所做的具体分析、阐述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揭示与总结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体用及形式美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则属于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