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如 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没有直观的形象,也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分析器,因而无法直接感知,总要借助直接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物才能认识它。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享了语音发展、词汇发展、句子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语言获得理论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家想要了解计算机的逻辑运算方式是否能为我们解释人类思维运作方式提供参考。他们把计算机的硬件类比为人脑,而把软件类比为人类的思维或认知,这种热情促成了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布鲁纳的理论的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成熟,从而能够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思考和组于动作、坚信我们所经历的世界是我们心灵的产物,反对阶段观,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知识是如何表征和组织的。强调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正面管教
逻辑填空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
评定方法
①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②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这种区别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1、反射行为
新生儿出生时已经具备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只需要给予适宜的刺激,就能引出相应的反射行为
2、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反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
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先前的行为,表明个体已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物出现无关。如婴儿看到母亲时会咿咿呀呀,表现出高兴的样子,看到陌生人则不会。
4、视觉偏爱
新生儿从出生几小时起,就喜欢看一些东西,而不太喜欢看另外一些东西的现象。
实验:视觉偏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范茨所做的一项研究婴儿视觉偏爱的实验。实验让婴儿躺在观察小屋的床上,眼睛可以看到头顶上方的物体。同时给婴儿呈现两种刺激,并记录婴儿注视刺激物的时间,若婴儿注视时间越长,说明婴儿越偏爱某种刺激物 。研究结果表明婴儿喜欢曲线胜过直线,喜欢三维图形胜过二维图形,喜欢脸型胜过非脸型。 即喜欢中等复杂图等
5、激发潜能
用一个小金属盘连接到人的皮肤表面,测出脑电活动,据此可测出大脑如何对刺激做出反应。
6、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训练婴儿听到声音就会转头给予一个可爱的玩具或牛奶。经过几次试验,婴儿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听到声音①就会转头。如果婴儿听到声音②也产生转头行为,说明婴儿不能区分声音①②。
7、设备
技术可以促进对许多考察婴儿感知觉能力发展的方法的发展。
视觉(了解)
1、视觉集中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而变化多数研究表明,婴儿要到两个月时,才能自己改变焦点,直到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上的客体。
2、光的察觉
通过对新生儿瞳孔反射的观察知道,新生儿出生后便能立即察觉眼前的亮光,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低于成人。 新生儿也能察觉移动的灯光。
3、视敏度
眼睛区别对象形状和大小等微小细节的能力。
视觉偏爱法
视动眼球震颤法
根据婴儿扫视物体时不自觉的眼球运动来鉴别
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通过测量记录大脑枕叶区脑电波变化的特点来确定婴儿的视敏度
婴儿生命的头半年是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6个月~1岁左右婴儿视力达到成人正常水平。
颜色视觉
视觉偏爱
记录脑电活动
去习惯化
配色法
婴儿——直觉的理论家
年幼的婴儿不仅仅在感觉世界,还配备了组织化的知识系统,称为直觉理论,拥有直觉理论的婴儿能感知世界。
组织一个客体世界
很小的婴儿就表现出非凡的组织和利用视觉的能力,好多方面与成人采用的方式相同。
听觉
婴儿对听知觉刺激的分化能力可以采用定向反射习惯化来测定。
嗅觉和味觉
肤觉
痛觉
触觉
温度觉
知觉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
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看见整体部分但不确定(6岁) →既能看见部分,又能看到整体(7、8岁) →实现部分与整体的统一(8、9岁)
色形两维的感知
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5岁以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
空间知觉
新生儿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视觉预期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视觉恒常性:指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如一抉积木离开观察者距离越远,在视网膜上的映像也越小,但观察者知觉到的积木大小并未变化。
3、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工具。视崖实验是吉布森和瓦尔克利用视崖装置研究儿童深度知觉而设计的一种实验。实验者在视崖装置上下玻璃板错开铺放黑白格子布,从而使上玻璃板黑白格子布看起来像“浅滩”,而下玻璃板的黑白格子布看起来像“悬崖”。把6.5-14个月的婴儿放在中央板上,让孩子的母亲分别在“浅滩”和“悬崖”两边打招呼,看被试是否愿意爬过“浅滩”来到母亲身边。大多数婴儿见到母亲在“悬崖”一边招呼时,朝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起来。这个实验表明,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由此断定深度知觉是先天的。
4、方位知觉
朱智贤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阶段
①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但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
②7-9岁,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能掌握自己和别人的方位关系。但这种认识仍是初步的、具体的。在辨别别人的左右时,常要依赖自身的动作或表象,在辨别两个物体的左右关系时常有错误。
③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能正确指出三样并排放着的客体的相对位置。
5、视觉预期
运用视觉信息的部分资源和先行资源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的能力。
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没有直观的形象,也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分析器,因而无法直接感知,总要借助直接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物才能认识它。
跨通道知觉
感觉整合:把一个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与从另一个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关联起来。例如,新生儿听到声音会将目光注视声音的方向,这就是视觉和听觉的联系或整合。感觉整合有助于婴儿对他们遇到的物体和人做出合适的知觉反应。
跨通道知觉:即考察婴儿各个感觉系统所接受的信息是否能整合和协调,而不是考虑每一种单独的感觉反应。
感知-运动结合
动作可以引导知觉,知觉也可以引导动作,知觉和动作是互相结合的。
例如婴儿看到玩具,觉到自己当前的身体状况并学会用移动四肢去够玩具,一开始的动作不协调,但很快婴儿就学会了移动身体到物体的运动模式。
早期经验的作用
婴儿的知觉能力是惊人的。出生前,婴儿的各种感觉系统就开始工作了,出生后感觉功能继续发展。当婴儿期结束时,主要的知觉发育已完成。婴儿的感觉和大脑共同完成并创造了一个由物体、声音、味道、气味和身体感觉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