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享了语音发展、词汇发展、句子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语言获得理论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8-17 09:33:28 江苏省儿童发展心理学,分享了语音发展、词汇发展、句子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语言获得理论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家想要了解计算机的逻辑运算方式是否能为我们解释人类思维运作方式提供参考。他们把计算机的硬件类比为人脑,而把软件类比为人类的思维或认知,这种热情促成了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布鲁纳的理论的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成熟,从而能够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思考和组于动作、坚信我们所经历的世界是我们心灵的产物,反对阶段观,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知识是如何表征和组织的。强调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享了语音发展、词汇发展、句子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语言获得理论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家想要了解计算机的逻辑运算方式是否能为我们解释人类思维运作方式提供参考。他们把计算机的硬件类比为人脑,而把软件类比为人类的思维或认知,这种热情促成了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布鲁纳的理论的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成熟,从而能够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思考和组于动作、坚信我们所经历的世界是我们心灵的产物,反对阶段观,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知识是如何表征和组织的。强调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音发展
儿童语音的范畴知觉
婴儿语音知觉和成人的语音知觉一样,具有范畴性。语言中同一个音在不同情况下,即使由同一个人发出,也都不完全相同,但我们都能把它们知觉为同一个音,把它们归为同一个范畴,以区别于其他音,这就是儿童语音的范畴知觉。语音范畴知觉在理解语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使语言的理解成为了可能。
语音产生
1、反射性发声和牙牙学语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就是哭,最初的哭是婴儿开始独立呼吸的标志,是对环境的反射性反应,或者是由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对任何身体上不舒适的一种自然反应。婴儿的哭声可以分为分化的和未分化的。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是未分化的,1个月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5个月左右儿童进入牙牙学语阶段。
2、儿童的语音学习和语音规则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在语言发展的早期,儿童不是学习个别的、孤立的单音,而是学习如何说出一个词,他们是通过学习词来学习语音的,是在语音的相互关系中学习语音的。有人认为儿童必须先掌握相当数量的主动词汇,然后才能建立他们的语音系统。
词汇发展
儿童词汇的增加
儿童在一岁后开始能说出第一批词,这时儿童才能用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
学会说一个词
(1)能识别一个相应的概念;
(2)能识别一个语言单元;
(3)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
儿童能说出一个词的标准
(1)该词是儿童自发产生的,即不是即时模仿的结果;
(2)有稳定且接近成人的语音;
(3)有比较明确、稳定的意义,在某一对象或情境出现时前后一致地使用某一个词,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学前期儿童的词汇量发展迅速,往往只需要一两次接触, 儿童就能掌握新词的意义或部分意义。
儿童具有一些原则
(1) 新词指整个客体,而不是指客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征。
(2) 新词是指客体的类别。
(3) 相互排斥。儿童认为客体只有一个名称,每个名称只指一类客体。
儿童早期词汇使用的扩大和缩小
儿童词汇使用的扩大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存在。儿童产生词的使用范围扩大或缩小的原因不在认知缺陷
(一)儿童词汇使用的扩大及其原因
儿童早期词汇的一个特点就是词的使用范围扩大,例如把所有四只脚的小动物都叫做狗,把许多水果都称之为苹果。儿童产生词的使用范围扩大的原因一个可能是在认知上,即儿童不能区别类似的几个事物,如不能区别狗和猫等几种小动物;另一个可能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不足。
(1)克拉克的语义特征假设
对于成人而言,一个词的意义可分成很多小的特征,有些特征有的是一般特征,有些是特殊特征。儿童最初学习词时不是一下子掌握所有特征,儿童并不知道成人关于这个词的全部含义,而认为一个词的词义只是其中某些特征,这样就出现了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大。如对“狗”,只知道“四足”和“能行走”两个特征,因此儿童将全部具有该两个特征的物体都归属于“狗”的名下。
(2)斯劳宾的观点
当时在儿童的主动词汇中尚无“马”、“羊”等词,而这些动物都具有类似于狗之处,因而临时借用已知“狗"来称呼,即用旧的形式来表达新的意义。
(二)儿童词汇使用的缩小及其原因
儿童河汇使用的缩小是与儿童词汇使用扩大相反的情况,即把词的使用范围缩小,对事物作过分严格的区别,如“桌子”单指自己家里的方桌,“妈妈”则仅指自己的妈妈。而对某些概括程度较高的词如 “动物”。“蔬菜” 等,往往只能应用于这范明中最典型的对象而排斥非典型的对象。如除青菜、 菠菜为“蔬菜” 面不认为辣椒也是“蔬菜”,儿童词汇使用缩小的原因是,儿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适当的抽象概括水平。
三、儿童对几种词类的掌握
1.形容词
2.时间词
3.空间方位词
4.指示代词
5.人称代词
6.量词
句子发展
一、句子的产生
单词句
单词句是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如儿童用单词描述某个情境、事件,或表达自己的愿望、状态等,往往是成人需要用一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内容。在中国儿童常用叠词来表示,如“抱抱”表示“宝宝要抱抱”。
电报句
儿童从1.5岁到2岁开始出现的句子形式,这种句子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如 “妈妈鞋”、“娃娃排排” 等。这种句子在表达个意思时, 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因此被称为电报句。
二、句子的理解
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理解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各种复句所表达的事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和理解这种关系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的困难程度。
2、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
儿童常采用策略去理解他们听到的句子。这些策略是他们从知识经验和语言经验中概括出来的一些简便的方法,一些规则。 不同年龄阶及的儿童使用的策略往往会发生变化。
①事件可能性策略
这是年幼儿童在开始理解句子时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策略。 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各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实施对象、动作实施者等。例如,要求儿童对“人拍球”和“球拍人”这对句子用玩具讲行路作时,2~3岁儿童同样会做出人拍球的动作。
事件可能性策略使得儿童把本来描述不可能事件的句子当做可能性事件来处理。他们只对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作出反应而不顾及词序,因而这种策略也是语义策略。
②词序策略
词序策略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出现在事件可能性策略之后。如将被动句“女孩被男孩推倒”理解为主动句“女孩推倒男孩”
③非语言策略
儿童在理解句子中某些词的词义时,常使用一些非语言策略。如克拉克在关于"in/on/under”的理解研究中发现,如果参照物是容器,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里面,如果参照物有一支撑面,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上面。
预期也是非语言策略的一个方面。儿童在具有了周围世界的知识以后,在理解时,就要受到知识的影响,他们往往不顾句子的实际内容,而只是根据自己对事物间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看法来做出主观预期的回答。如对“张老师被小华背着去教室,他的脚受伤了”儿童往往会认为是张老师背小华,小华的脚受伤了。
语用技能的发展
一、选择和调节
二、会话和连贯
语言获得理论
一、学习论: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1、模仿说:强调模仿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奥尔波特)
(1)观点
儿童通过重复、模拟他所听到的话语,逐渐接近他周围成人的语言。把模仿和强化两个因素联系起来,认为模仿是强化的必要和先决条件,儿童成功模仿了新词或新的句子形式,因此得到了强化,于是就习得了语言。模仿本身也可以成为强化,一种自我强化。
(2)批评
①儿童早期的话语,常具有“独创性”显然不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
②支持模仿说的实验,基本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结果都说明模仿可改变言语行为的水平,但不能说明种新的语言形式可通过模仿而习得。
③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儿童获得的不是句子的表层结构,而是一套语言规则,因此,重复模仿语言的表层结构对语言获得不起多少作用。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拓展: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强调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解释,区分先天的语言能力和后天的语言知识,认为语言有生成能力,是有限规则的无限使用,转换则是生成的重要手段。
④许多事实说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语言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儿童常根据自己己掌握的句子形式改变范句的句型。
(3) 一致看法
①模仿在语言习得中起一定作用, 语言习得部分依赖于模仿,但不是唯一的,必要的。
②模仿受儿童本身认知、语言、成熟水平的制约
③语言的各个方面,在儿童的各个年龄,模仿所起的重要性不同。
2、强化说: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1)观点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它和其他行为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更广泛的学习系统中的一个部分。
斯金纳《言语行为》
①环境因素,即当场受到的刺激和强化历程,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只要弄清外界刺激,就可以精确预测一个人会有什么言语行为。
②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成人的言语反应继续发生的必要条件,广泛应用“强化”一词来解释各种言语行为, 特别强调用“强化依随”来解释各种行为的形成过程。
强化依随: 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
(2)批评
①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概念都来自对动物所做的实验,不能推广、引申到人类言语行为中去。
②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强化的是一个个语句,是语言中某些个别的成分,而不是语言的规则,但实际上儿童习得的是语言规则,这不是强化的对象。
@只要儿童说的话内容正确,真实,即使语法错误,也会得到成人的强化。这种强化难以解释儿童语言最终向成人语言的转化。
二、先天论:否定学习和环境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禀赋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
1、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1)观点
假设人脑中有一种先天的, 与生俱来的语言获得机制,是人类特有的加工器,包括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和对语言材料进行操作的程序。语言获得机制根据这普遍语法和操作程序,对原始语言输入进行加工,这样,就使儿童的语言越来越接近成人的语言,最终建立起母语的规则体系。
(2)评价
①掀起了研究儿童语言获得问题的热潮,改变了儿童通过被动的方法习得语言的传统看法,注意了儿童本身的内在因素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
②他的理论完全是思辨的产物,他提出的语言获得机制、普遍语法等概念,都只是一种推论、假设,缺乏实证性研究结果的依据。
③忽视了语言环境和语言经验的作用,忽视了儿童和他人语言交流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④儿童语言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儿童语言不是成人语言的翻版。
2、勒纳伯格一自然成熟说
(1)观点
①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为其它动物所没有的专管语言的区域,故语言为人类所特有。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为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能显露。
②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是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抽取。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在各种水平上都能归结为分类和抽取。
(2)评价
勒纳伯格自然成熟说与乔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否定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的潜在语言结构和现实语言结构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也颇为相似,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聋哑的儿童为什么不能学会正常人的口语而只能使用聋哑人的手势语。
普遍语法: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实质上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 一种使人类个体足以能学会任何一种人类语言的物理机制及相应的心理机制。
个别语法: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三、相互作用论
1、 认知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为代表的学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是一般认知组织的一部分,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观点
①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出现在1.5岁到2岁之间。儿童开始把“名称”当做该对象不可分的一部分来看的。随后发展到能把作为符号的语词和被标志的事物加以区分,就开始有了语言。
②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顺序具有普遍性,儿童的语法结构发展顺序也具有普遍性。
③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所具有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语言也是在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评价
皮亚杰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强调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的关系,有其合理的方面,为许多人接受。但他的支持者所进行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而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不少研究表明,语言和认知发展可分离、脱节,有的儿童认知发展较快而语言发展缓慢,有的则相反。这些都说明语言发展相对独立于认知,不能简单地把语言看成认知的一个部分。
2、 社会相互作用论
(1)观点
认为语言发展受到先天的、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语言结构产生于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只有在交往中发挥实际的功能,这种结构才能习得。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的作用。
(2)评价
这是一种折中的观点,虽然易为人接受,但还不足以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言的。
总的来讲,我们认为应动态地、发展地考察婴儿言语发生过程,而不能静止地、一般地来概括什么是决定因素,这样会流于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看做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及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相对起着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儿向语言:也称妈妈语,其特点是句子较短,往往不是完整的,只是句子的一些片断;语法结构比较简单;疑问句、祈使句较多,音调较高且多变等。它们使儿童在语言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也能和成人有效的交往,儿向语言能够促使儿童的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