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预修学第6课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预修学第6课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思维导图,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辅助材料问题
1. 佛法修行修的是什么? 我需要修行吗?
2.心有哪些特征?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觉得我有可能改变自心 吗?
3.佛法改善心理的方法有哪些?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行性吗?
4.了解这些方法,我是否需要一套修行体系加以保障?
思维导图
一 心是什么
为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是什么
心是多元、复合的作用
善恶不仅指外在行为,根源还在于内心
普通心理--感觉 情绪 注意 表象 意志 不善 善心理
烦恼--不善心理
最基本三毒(贪嗔痴)如果平时疏于管理会在内心自由生长形成不良嗜好形成习气形成心灵的肿瘤
例子:当我对别人生起嗔心,虽没付诸行动自己成为仇恨受害者;心怀仇恨会快乐吗?
难点!善心理不仅是道德建设基础重要自身完善得需要
觉知 慈悲 爱心 善良
社会公共秩序需
重要自身完善的需要
善心理是一种和谐令自他快乐的心理
例子:当我生起一念善心;当我想要帮助他人(当下调柔而快乐)
善恶不仅指外在行为,根源还在于内心。心理产生当下又会形成结果。行善或作恶力量会不断强大,使人格提升或堕落。
我也有慈悲和爱心还有必要修行吗?
我的慈悲心往往非常狭隘,因为建立在自我基础上,容纳人较少和世界对立越多
佛法--大慈大悲是和一切众生融为一体,是以一切众生为帮助对象
自检:我是不是对任何人事物无对立?是不是没有任何对立的慈悲?没有分别?
怎么做
我要开启生命内在觉知力
思维:我每天收看世间各种新闻或事件,是不是很少反观内心,看看究竟发生什么?
觉知力--心灵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观照功能可以进行自我认识检测和管理(最为宝贵的财富,我要开启这个功能,帮助我止恶行善培养正面情绪消除不良情绪)
我人格是建立在种种心理因素之上需要时常审视
佛法修行所做的
自检--时常进行审视,它究竟由哪些因素组成,占据主导地位又是哪些?哪些正面哪些负面需要发扬需要努力消除有哪些?
人生意义所在,唯有生命品质改善对我具有永久意义
二 心是无尽生命的积累
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
所言所行乃至起心动念,即使成为过去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相应心理力量--功不唐捐 客观上--所有事情都会成为过去甚至被遗忘但内心留下烙印在生命品质中形成记录不会自动消失,并会积聚为影响未来生命走向力量。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心态,形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兴趣 能力习惯养成
先天 往昔习气 后天培养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
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思想观念 周围环境及生活方式影响,以观念影响力为主
当观念发生错误,就会导致不良心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子:人死如灯灭观念导致及时行乐或消极厌世的心态(生活质量可想而知)
人们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
唯识宗将心分为八识
前六识为意识
第78潜意识(感受不到心理活动)
唯识将第8阿赖耶识作为生命载体(无限容量的硬盘粗藏着我无始以来生命信息,生命延续过程中过去所有言行及喜怒哀乐会在内心形成力量影响现在生命。现在所做一切又会影响未来生命的力量)
7识作用--对第8识错误执著产生自我意识--我之所以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源就在第7识
8识生命载体,并非固定不变灵魂或神我,是流动变化的就像流水“刹那生灭,相似相续”第7识出于误解不间断的审查思量中始终执第8识为我,念念不忘,形成我痴,我见我爱 我慢四种根本烦恼
意识活动离不开因果
由因感果的过程--佛教强调因果不仅现象具体事件重要心灵因果
生活中因果时时发生只是我未加关注
例子:当我不断重复某种想法会使力量不断增强久而久之成为我重要心理因素成为固有习惯性格乃至人格特征
我内心每天会出现各种心理但能够得到重复乃至不断重复都是我最在意的事--因我对内心缺乏观照,这种重复是被动的,是不自觉被串习推动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这些情绪是否健康?是否会使心陷入贪著或对立中
例子:看到喜欢的人不由自主高兴;看到讨厌的人不由自主嗔心,
止观:对爱的依赖放大病态程度?还是当个挫折?
错误的强化×---不加观察情绪会随串习自动复制(电脑中善于自动复制病毒那样,最后发展到难以控制程度)--例子:有些人相恋后一旦失去对方会情绪失控自寻短见 心灵能量投射恋爱中制造力量无限之大的情绪作为全部精神支撑
佛法认为心特征---无常无我--决定我可以对心进行改造
例子:止观:生活中遭人排挤若嗔心较重,当时生起事后越来越气。得到重视的嗔心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继续搜索值得生起理由,为怒火添加燃料。
逆境时保有智慧观照怒火就不会轻易点燃,如果怒火点燃后还有一点观照就不会继续火上加油内心全部燃烧
谨言慎行,培养智慧观照,这样才会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和扩大,避免负面心理的重复和增强。
心分真妄二种
妄心
为什么有这么多妄心--需求--对快乐得错误认识
现代人需求是古人百千倍活的并不比古人开心
错误认为:将需求得到满足后所产生快感当作快乐本身--当一种需求产生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满足,问题是这种满足程度是变化得,(药物产生抗药性增加剂量或更换药物)举例:饥饿--吃饱--吃好--吃得新奇--满足得标准不断提高
现状--日益忙碌、不断追逐的因
生活空间的丰富,物质条件的发达,可以用很多方式满足或转移因需求产生痛苦。需求被转移却又制造出另一种需求
现代人制造了很多需求,并将需求纵容得越来越大。暂时满足之后,新的需求立即产生或是升级
现状--苦得因 人们普遍感觉很累,因为需求永无止境,操劳也就永无止境
自检:这些需求中,又有多少是生存真正的需求?大部分,都是在无明驱使下产生的需求 。进而对需求产生依赖,而依赖就是痛苦之因。没有这种需求前,我们一样可以过得很好。但拥有并习惯之后再失去,痛苦就随之产生了。我制造一种需求,就制造了一种苦因
心灵自足得人
禅者
体悟到生命中自足的层面,不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支撑
一池荷叶衣无数,两树松花食有余”
苏格拉底--都不需要依靠对物欲的满足来安身立命,来寻找人生乐趣。苏格拉底“生活中居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啊”
真心--心原本万法具足
真心代表心得本质根本上心是圆满自足并不缺少什么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明心见性--心本是自足、无限而开放的,本来就充满喜悦
我要透彻心的规律,了悟心的本质,以此化解不良需求,清除心灵垃圾,使生命真正找到归宿
止观:
热衷于各种恶性或无谓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把一生大部分时间用来挣钱。而时间就是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是在用生命换取这些生命中本不需要的东西。这种交换,难道值得吗?
主题
难点
对78识理解
第7识出于误解不间断的审查思量中始终执第8识为我,念念不忘,形成我痴,我见我爱 我慢四种根本烦恼
我为什么要开发自身生命--对快乐得认识
善心理不仅是道德建设基础重要自身完善得需要
观念错误导致对生命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