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本导图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大章节《学习及其理论解释》,包含了学习的概念,分类,以及四大学习理论。可用于教师考试和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编辑于2023-07-30 18:28:54 山西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学习的一般概述
学习的基本含义
含义
个体-特定情境-练习/反复经验→行为/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特点
与学习的含义相对应
由经验引起
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较为持久的变化才算
学习不等同于表现
动物和人都具备
作用
机体和环境获取平衡
影响成熟
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学习的分类体系
学习主体
动物
人
机器
学习水平(加涅)
口诀记忆:心机所言,别改原题。
信号
经典性条件作用
刺激-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
连锁
一系列S-R的联合
言语联想
由言语单位联结的一系列连锁学习
辨别
对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概念
对一类刺激做出相同反应
规则(原理)
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关系
解决问题
个体使用所学规则解决问题
学习性质与形式(奥苏伯尔)
学习性质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学习形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学习形式不对等于学习性质
学习结果(加涅)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态度学习
动作技能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较为机械-动作)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中性S+US=CR
主要规律
习得
CS+US(同时多次呈现)
强化
消退
泛化
分化
高级条件作用
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物理性条件刺激
言语符号中介刺激
华生对该作用的发展
小白兔与婴儿实验
实验结论
学习实质
S-R
学习规律
频因律
近因律
教育作用
解释现象
调控行为
心理治疗
局限性:较为单调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经典实验:饿猫开迷笼
学习实质
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形成S-R的联结
学习过程
试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教育应用
大量时间
尝试错误
试误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结果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经典实验
白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学习实质
R-S
主要规律
强化(为了增加反应概率)
正强化
刺激和反应概率为正比
负强化
刺激和反应概率为反比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
厌恶刺激已出现
回避条件作用
厌恶刺激快出现
惩罚、消退和维持
惩罚(为了降低反应概率)
正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
负惩罚
去掉愉快刺激
消退
消除强化降低行为
维持
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行为调成相应的刺激
教育应用
程序教学
两步两极(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
行为矫正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早期探索
班杜拉赏罚控制实验
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习得行为
是否表现取决于后果
但后果不影响学到没有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复制过程
动机过程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教育应用
教师要将所期望的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以明确的外显的方式示范出来
教师要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榜样,并对学生的模仿予以强化
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我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教师要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榜样行为
教师要利用好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去抑制效应
榜样做出了自己原来被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于是我也想这样做
抑制效应
榜样做的事情得到惩罚,那我就不会学他
社会促进效应
榜样行为引发自己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较为灵活-动脑)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竹竿实验)
学习是顿悟实现的,而不是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对事物样式和关系的认知
S-O-R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白鼠学习方位迷宫的实验)
学习不是盲目的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学习者形成了认知地图
S-O-R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习观
认知表征理论
动作表征
映像表征
符号表征
学习的实质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不是被动形成S-R
学会编码系统就是获得认知结构
学习的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几乎同时发生
结构学习观
结构教学观的观点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基本知识结构
一门学科的三个基本(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
必要性
促进理解
利于记忆
增强迁移
引导知识体系的形成
掌握知识结构是促进学习的准备性工作
三个任何
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直觉思维
发现法→学习动机→知识结构→直觉思维→创造性
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发现法激发学习动机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
动机原则
求知欲
成就感
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
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征形式呈现教学结构
序列强化(程序原则)
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序列
强化原则
学习反馈
发现学习
含义
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检验假设
形成结论
有优点有缺点
对教育的启示
结构教学观
发现教学法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
实质
新旧知识形成的非人为(非任意)、实质性(非字面)联系
条件
客观条件看材料特点,主观条件看学习者特点
类型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认知同化理论
含义
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发生同化(相互作用)
因素
固着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适当观念)要可辨别,要清晰稳定
模式
下位学习(相关与派生)-新知识是低维度
上位学习-新知识是高维度
并列学习
先行组织者策略
含义
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引导性材料
例子
学习“高原”前先学习“地形”概念
目的
为新知识提供最适合的类属
分类
陈述性组织者(相关)
比较性组织者(辨别)
接受学习说
界定
讲授教学
关系
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特点
师生互动
利用例证
演绎
先行组织者
评价
优点-局限性-后人态度
应用
促进有意义学习
知识结构化
先行组织者
讲授法的合理性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
先有动机后领会,习得知识要保持,积极回忆再概括,及时作业后反馈
动机
兴趣
领会
选择
习得
编码储存
保持
记忆
回忆
线索
概括
迁移,归纳
操作
作业
反馈
强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思想渊源
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
布鲁纳的知识建构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背景
杜威的经验建构
理论取向
个人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
知识是动态的是发展的
知识应用的情境性
知识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观
丰富性
差异性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教学观
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内涵
个体-认知经验+情感经验
三种典型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激进建构主义(太注重认知主体个人而忽略社会互动)
生成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加工形成)
认知灵活性理论
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不灵活的知识)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灵活的知识)
学习
初级知识获得(结构良好领域知识)
高级知识获得(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基本观点
关注不良的复杂的领域知识
以知识双向建构为基础
“为理解而教”
应用
探究性学习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随机通达教学
多维度多角度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内涵
文化参与
社会互动
两种典型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文化内化和活动理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
知识
自下而上的知识(个体经验/直接经验)
自上而下的知识(公共文化知识)
强调活动在内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知识是情境的
倡导情境教学
分布式认知
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有不同的习俗
应用
情境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认知学徒制
合作学习
交互式教学(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格与治疗观
人格形成是因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
理想自我
实际自我
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情感和认知需要统一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学习分类
有意义学习
经验学习,发生在颈部以下
引起整个人(态度,行为,个性)的变化
要素
个人参与
自我发动
全面发展
自我评价
原则
自由学习
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与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不同
是否发生在颈部以上
无意义学习
认知学习,发生在颈部以上
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
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为中心
采用非指导性教学,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心理氛围,非制导不等于不指导
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理心
应用
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促进作用
重视意义学习自由学习
师生良好关系和良好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