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 建筑设计与构造
建筑设计与构造,如建筑设计要求: ①满足功能要求(首要任务) ②考虑美观要求 ③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④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基本保证) 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编辑于2023-08-09 14:29:54 广东1.1 建筑设计与构造
1.1-1 建筑设计
1. 分类
用途
民用建筑
居住:住宅、宿舍
公共:办公、医疗、商业、文教、科研
工业建筑
农业建筑
农民工
建筑物高度/层数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50352-2019
住宅:单多层≤27m;高层>27m
公共:单多层≤24m;高层>24m
超高层>100m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一类高层
住宅>54m、公共>50m
公共>24m+特殊
①建面>1000㎡/层的商店、展览 ②重要公共、医疗、独立老人照料设施 ③省级及以上电力调度、防灾指挥调度、广播电视 ④藏书>100万册的图书馆
高度计算
室外设计地面起计
屋面
平屋面(含女儿墙)
到屋面面层
坡屋面
屋脊到屋檐取平均
多种形式屋面
分别计算,取最大值
不同高程地坪
分别计算,取最大值
不计高度
①<1.5m的地下室 ②<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 ③局部凸起<屋面*1/4
规模大小
大量性
量大面广
住宅、学校、商店、医院
大型性
规模宏大
大型体育馆、大型剧院、大型火车站、大型展览馆、航空楼
2. 建筑物构成
结构体系 (承重)
承受竖向荷载和侧向荷载, 并传导至地基
墙、屋顶、梁、柱
围护体系 (非承重)
遮蔽外界恶劣气候的侵袭
屋面、外墙、门、窗
设备体系
给排水、供热通风、供电
强电:供电、照明
弱电:通信、信息、探测、报警
智能系统
防盗报警、灾害探测、自动灭火等
3. 建筑设计要求
①满足功能要求 (首要任务)
合理、便利、采光,通风
②考虑美观要求
精神上、建筑空间组合和形象
③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设计是控制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规划:个性特征、视觉要求、室外
设计:满足标准、规范
④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基本保证)
材料、技术、方式、方案
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投资、核算、造价/建筑标准统一
1.1-2 建筑构造
1. 楼梯
1)防火、防烟、疏散要求
梯间及前室
不设
其他门窗(除疏散门外)
不附设
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可燃气体管道、 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住宅内,可燃气体管道如必须局部水平穿过梯间时, 应采取可靠的保护设施
室外疏散梯
平台+梯段
采用不燃材料
耐火极限
平台>1h、梯段>0.25h
疏散门
不应正对楼梯段
乙级、外开、无门槛
墙面
楼梯周围2m除疏散门不应设其他门洞口
最小净宽
医院1.3m、居住1.1m、其他1.2m
321,一起住
螺旋楼梯、扇形踏步
不宜采用
当必须采用时
踏步上下两级平面角度应≤10°
每级离扶手250mm处的踏步宽度应≥0.22m
2) 楼梯空间尺度要求
梯段
净宽
最小净宽
依据
建筑物使用特征、人流股数≥2股、每股人流宽度0.55(+0.15)m
住宅套内楼梯梯段净宽
一侧临空应≥0.75m、两侧有墙应≥0.90m
踏步
级数
2~18级
净宽、净高
套内楼梯的踏步
宽度应≥0.22m, 高度应≤0.20m
扇形踏步
每级离扶手250mm处的踏步宽度应≥0.22m
最小净宽、 最大净高
高超25
前缘
宜有防滑措施
平台
净宽
梯段转向
应≥梯段净宽+≥1.2m
中间有实墙
扶手转向端平台宽应≥1.2m
直跑楼梯
应≥0.9m
净高
平台≥2m、梯段≥2.2m
扶手
数量
3股人流应两侧设、4股可加设中间
高度
踏步前缘起算≥0.9m、水平段栏杆长>0.5m时应≥1.05m
梯间门
正对梯段时,距梯段间距应≥0.6m
2. 墙体、墙身
1)墙体
厚度、材料、构造做法
依据
其在建筑物中的位置、作用、受力状态
外墙
作用
采取措施
依据
气候条件、使用要求
保温隔热、隔声、防火、防水、防潮、防结露
洞口、门窗
应采取防止产生变形裂缝的加强措施
外窗台
应采取排水、防水构造措施
防潮、防水规定
砌筑墙体
室外地面以上、室内地面垫层处设置连续水平防潮层
室内墙面
有防潮要求的
应设防潮层
有防水要求的
应采取防水措施
迎水面
有配水点的墙面
应采取防水措施
墙上设备系统
内、外保温系统
与墙体、梁、柱的连接应安全可靠
设备或管道
应安全可靠+防雨/雪水渗漏到室内的可靠措施
玻璃面板
应采取防护措施+设置警示标识
墙面色彩设计
应遵照色彩对大多数人产生有益影响
2)墙身细部构造
勒脚
外抹水泥砂浆或外贴石材等防水耐久材料
高度应≥700mm
散水
位置
沿建筑四周,在勒脚与室外地坪相接处
材料
不透水材料,如C20混凝土、毛石
宽度
确定依据
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建筑高度、屋面排水形式
有组织排水:600~1000mm / 无组织排水:檐口线外放200~300mm
坡度
3%~5%
设缝
采用混凝土时
宜按20~30m间距设置伸缩缝
与外墙之间设缝
缝宽为20~30mm,内填弹性膨胀防水材料
水平防潮层 (连续)
位置
做在墙体内、高于室外地坪、位于室内地坪密实材料垫层中部、室内地坪(±0.00)以下60mm
在建筑底层内墙脚、外墙勒脚
作用
隔绝地下水的毛细渗透,避免墙身受潮破坏
有高差时
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在高差处贴邻土壤一侧)加设垂直防潮层
泛水
女儿墙与屋顶交接处必须做泛水
高度应≥250mm
女儿墙
压檐板上表面
应向屋顶方向倾斜10 %
出挑应≥60mm
非承重墙
功能要求
保温隔热、隔声、防水、防火、防潮
轻质材料 (隔声差)
轻钢龙骨轻质板墙
隔撞击声时
应在轻钢龙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之间加弹性阻尼材料
轻质材料墙体
作为分户墙和外墙时
厚度应≥200mm
轻质砌块墙
在高度3m 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交接和转角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沿高度方向每500mm 加≥2根*(d=6mm +l≥1000mm)的钢筋
窗
墙体与窗框连接处
必须用弹性材料嵌缝,以防风、水渗透
窗洞过梁和外窗台
在其下端做有效的滴水,防止窗下墙的污染
滴水凸出墙身应≥60mm
3. 屋面、楼面
1)屋面
屋面坡度
依据
防水材料、构造、当地气象条件等确定
最小坡度
屋面设计
应计算
排水、天沟/檐沟断面、雨水立管管径/数量
应方便维修、检修
大型公共建筑的屋面应设置检修口或检修通道
不同类型屋面要求
装配式屋面
应进行抗风揭设计,各构造层均应采取相应的固定措施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屋面
应采取防止冰雪融坠的安全措施
种植屋面
应满足种植荷载及耐根穿刺的构造要求
上人屋面
应满足人员活动荷载,临空处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坡度>45°/强风多发/抗震设防烈度≥7级的瓦屋面
应采取防止瓦材滑落、风揭的措施
2)楼地面
使用功能要求
满足功能
保温、隔声、防水、防火
铺装面层
应平整、防滑、耐磨、易清洁
内保温的建筑
装修前,靠近外墙处的楼板上下作保温处理(避免结露现象)
减少振动传声
应在楼面面层与楼板之间和与墙接合处加弹性阻尼材料
地面采取措施
根据需要采取防潮、防止地基土冻胀或膨胀、防止不均匀沉陷等措施
特殊场所的楼地面
不发火(防爆的)面层
材料要求
碎石
大理石、白云石或其他石料加工而成
砂
应质地坚硬、表面粗糙,粒径宜为0.15〜5mm、含泥量≤3 % ,有机物含量≤0.5%
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42.5级
面层分格的嵌条
采用不发生火花的材料
配制时应随时检查
不得混入金属或其他易发生火花的杂质
合格标准
以金属或石料撞击时不发生火花
厕所(卫生间)/浴室/公共厨房/垃圾间等场所楼地面、开敞式外廊/阳台的楼面
应设防水层
有给水设备或有浸水可能的
面层和结合层应采用不透水材料构造,当为楼面时应加强整体防水措施
存放食品、食料或药物等房间, 且存放物有可能与地面直接接触
面层严禁采用有毒性的塑料/涂料/水玻璃等材料
受较大荷载或有冲击力作用的地面
使用性质及场所选用易于修复的块材、混凝土或粒料、灰土类等柔性材料
幼儿园中
乳儿室、活动室、寝室、音体活动室
宜为暖性、弹性地面
幼儿经常出人的通道
应为防滑地面
卫生间
应为易清洗、不渗水+防滑的地面
4. 门窗
门窗构造要求
选用依据
根据
建筑使用功能、节能要求、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
满足
应满足抗风、水密、气密等性能要求
考虑
应综合考虑隔声、防火、安全、节能、采光、通风等要求
全玻璃的门和落地窗
应选用安全玻璃+设防撞提示标识
民用建筑(除住宅外)临空窗的窗台
距楼地面的净高<0.80m时,应设置防护设施, 防护高度由楼地面(或可踏面)起计算≥0.80m
门的设置
手动开启的大门扇
应有制动装置
推拉门
应采取防脱轨的措施
双向弹簧门(非透明)
应在可视高度部位安装透明玻璃
窗的设置
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
开启不应影响人员通行,其底面距走道地面的高度应≥2.0m
外开窗扇
应采取防脱落措施
天窗的设置
采光天窗
应采用防破碎坠落的透光材料
当采用玻璃时
应使用夹层玻璃或夹层中空玻璃
应设置冷凝水导泄装置,采取防冷凝水产生的措施
多雪地区
应考虑积雪对天窗的影响
防火门、防火窗和防火卷帘构造的基本要求
防火门/防火窗等级及耐火极限
甲级1.5h、乙级1.0h、丙级0.5h
防火门
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在关闭后可从内外两侧手动开启
疏散走道/梯间/前室的防火门
应具有自行关闭的功能
双扇防火门
应具有按顺序关闭的功能
常开的防火门
当发生火灾时,应具有自行关闭和信号反馈的功能
设在变形缝处的防火门
应设在楼层较多一侧,且门开启后不应跨越变形缝
防火卷帘
设在疏散走道上的
两侧设置启闭装置,并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控制的功能。
在设置防火墙确有困难的场所
可采用防火卷帘作防火分区分隔
耐火极限
钢质普通型防火卷帘(单层)1.5〜 3.0h
钢质复合型防火卷帘(双层)2.0〜 4.0 h
无机复合防火卷帘(多种复合材料)3.0〜 4.0h
无机复合轻质防火卷帘(双层,不需水幕保护)4.0h
5. 装饰装修构造
主要作用
营造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方便、居住更宜人的室内空间
设计要求
必须解决
①与建筑主体附着 ②装修层的厚度与分层、均匀与平整(后分均平) ③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受力和温度变化相一致 ④提供良好的建筑生态、物理、室内无污染、色彩无障碍环境(生物室色) ⑤防火、防水、防潮、防空气渗透和防腐处理等问题(活水潮起伏)
分类
结构材料
承受面层荷载,并在结构与装饰面层间起连接作用
隐蔽性 (完成后被隐蔽于其)
木质龙骨、金属龙骨、其他材质龙骨或支架
需按规范进行防火、防潮、防腐、防锈等处理
非隐蔽性 (装修完后暴露于外)
不锈钢玻璃夹具、不锈钢栏杆、金属结构
功能材料
能起到防火、防水、隔声等作用
防火涂料、防水涂料、玻璃棉、岩棉
装饰材料
即面层材料
涂料、吸声板、木饰面、壁纸、石材、玻璃、瓷砖等
辅助材料
对各种材料进行粘结、固定的材料
粘剂、钉子、膨胀螺栓、水泥
完整的装饰装修构造
面层、基层、结构层
装修材料的连接与固定
常用的连接方式
(1)粘结法
采用胶粘剂、胶凝性材料将不同材料粘结在一起, 如:发泡胶、石材胶、水泥砂浆、墙纸粉等。
( 2 ) 机械固定法
采用栓接、铆接等机械连接方式将不同材料连接在一起
( 3 ) 焊接法
采用焊接方式将金属材料连接在一起
装修工程构造
吊顶
主要功能
(1)围合空间,遮挡需隐蔽的构件、设备
(2)可做成多种造型的吊顶,具有一定功能及艺术要求的空间效果
(3)结合设备末端、功能构件及材料达到一定的防火、隔声的设计要求
顶棚分类
直接式顶棚
直接对土建结构进行装饰
悬吊式顶棚
分类
暗龙骨吊顶、明龙骨吊顶
组成
吊杆(承重)
龙骨
主龙骨、次龙骨、横撑龙骨、各种连接件构成的单层或多层网状体系组成
面层(装饰)
结合灯具、风口、喷淋头、烟感、消防报警、广播、检修口等设备末端合理布置
装修构造及施工要求
吊杆
长度>1.5m时,应设置反支撑或钢制转换层,增加吊顶的稳定性
吊点
距主龙骨端部应≤300mm
起拱
龙骨在短向跨度上应根据材质适当起拱
吊顶
分缝
大面积吊顶/在吊顶应力集中处应设分缝,留缝处龙骨和面层均断开,防止吊顶开裂
防开裂
石膏板等面层抹灰类吊顶,板缝须进行防开裂处理
隔绝振动传声
应在吊杆与结构连接之间、四周墙之间设置弹性阻尼材料
吸声扩散处理
对演出性厅堂和会议室等有音质要求的室内,吊顶应采用吸声扩散处理
抹灰吊顶
管道、线路均安装在吊顶内部,吊顶材料和构造设计应考虑:防火/防水/防潮
应设检修人孔及通风口
高大厅堂和管线较多的吊顶内,应留有检修空间,并根据需要设走道板
重型灯具、电扇、风道、其他重型设备
严禁安装在龙骨上
墙体
外墙装饰构造
外墙饰面砖
应进行专项设计
主要内容
①外墙饰面砖的品种、规格、颜色、图案、主要技术性能。 ②外墙饰面砖的排列方式、分格、图案。 ③外墙饰面砖粘贴的伸缩缝位置、接缝、凹凸处的墙面构造。 ④找平层/粘结层/填缝等所用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 ⑤基体处理。 ⑥墙面凹凸部位的防水、排水构造。
粘贴应设置伸缩缝
间距宜≤6m、宽度宜为20mm,嵌缝应采用耐候密封胶
接缝
宽度应≥5mm,缝深宜≤3mm,也可为平缝
点挂外墙板
采用开放式构造时
墙面基层应进行防水处理,或在面板与基层之间设置防水构造
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锚固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应通过现场拉拔试验进行验证
板间缝隙
宽度应≥6mm,并应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密封,密封胶厚度宜≥5mm
不得影响
基层墙体防水、保温性能
窗台、檐口、装饰线等墙面凹凸部位
应采取防水、排水构造
在水平阳角处
顶面排水坡度应≥3%
采用顶面砖压立面砖、立面最低一排砖压底平面砖的做法
并应设滴水构造
墙体裱糊工程
壁纸、壁布等
规格、图案、颜色、燃烧性能等级必须符合设计及标准规定
基层
一般为
抹灰墙、石膏板墙、阻燃型胶合板墙
要求
有一定强度/表面平整/干燥/光洁/无浮尘/无裂缝
金属壁纸
对平整度要求较高,一般基层为打底处理过的石膏板和胶合板
新建混凝土或抹灰基层墙面
在刮腻子前应涂刷抗碱封闭底漆
旧墙面
裱糊前应清除疏松的旧装修层,并涂刷界面剂
基层含水率
混凝土或抹灰基层≤8%、木材基层≤12%
涂饰工程
新建混凝土或抹灰基层墙面
在涂饰涂料前应涂刷抗碱封闭底漆
旧墙面
涂饰涂料前应清除疏松的旧装饰层,并涂刷界面剂
要求
应涂饰均匀、粘结牢固,不得漏涂、透底、起皮、掉粉
腻子
必须使用耐水腻子
厨房、卫生间、地下室墙面
基层腻子
应平整、坚实、牢固,无粉化、起皮、裂缝
内墙腻子
粘结强度应符合《建筑室内用腻子》JG/T298—2010的规定
基层含水率
混凝土或抹灰基层
涂刷溶剂型涂料时
≤8%
涂刷乳液型涂料时
≤10%
木材基层
≤12%
水性涂料涂饰工程
施工环境温度应在5~35℃
织物软包工程
织物软包墙面
分类
无吸声层织物软包墙面、有吸声层织物软包墙面。
构造
龙骨结构层、结构基层、软包基层、面层(饰面层)
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软包面层、内衬及边框的材质、颜色、图案、燃烧性能等级、木材的含水率
龙骨、衬板、边框安装
应牢固,无翘曲,拼缝平直
饰面工程
应符合设计要求
饰面板木龙骨、木饰面板、塑料饰面板的燃烧等级
预埋件(或后置埋件)、连接件的数量/规格/位置/连接方法/防腐处理
后置埋件的现场拉拔力
地面
面层 (直接承受物理/化学作用的表面层)
整体面层
水泥混凝土…、水泥砂浆…、水泥钢(铁 )屑…、 水磨石…、防油渗…、不发火(防爆的)…
板块面层
砖…
陶瓷锦砖、陶瓷地砖、水泥花砖、缸砖
大理石…、花岗岩…
料石…
条石、块石
预制板…
水泥混凝土板块、水磨石板块
塑料板…、活动地板…、地毯…
木竹面层
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
条材、块材
中密度(强化)复合地板…
条材
竹地板…
结合层 (连接的中间层)
基层 (面层下的构造层)
填充层
在地面上起隔声、保温、找坡、暗敷管线等作用
隔离层
防止地面上各种液体或地下水、潮气渗透地面等作用
仅防止地下潮气透过地面时,可称作防潮层
找平层
在垫层、楼板上或填充层(轻质、松散材料)上起整平、找坡、加强作用
垫层
承受并传递地面荷载于基土上
常用垫层
砂、砂石、碎石、水泥混凝土、 碎砖、炉渣、灰土、三合土
基土
底层地面的地基土层
高度应≥250mm